Toggle navigation
GO
即時快訊
最新消息
徵件訊息
藝術市場
年度十大 展覽及新聞
專題文章
藝文消息
台灣
中國港澳
海外
雜誌與叢書
叢書出版
藝術家
藝術收藏 +設計
關於我們
本社簡介
獲獎紀錄
常見問題Q&A
聯絡我們
購物車
會員登入
GO
國際藝壇
首頁
專題文章
作者專欄
藝術家專欄
國際藝壇
從紙上陰影窺見的夢境—芝加哥藝術協會博物館「奇異的現實:象徵主義的想像力」
物質的豐盈並未帶來精神的安寧,反而喚起對道德、信仰與自我價值的深層不安。這種文化性的焦慮被同時代人稱作「頹廢」(Décadence),象徵著一種道德與靈魂的衰退。19世紀末的歐洲人對未來懷抱期待,但也被失衡的進步所困──社會富足,內心卻荒蕪。象徵主義正是在這樣矛盾的時代氣候中誕生,做為對理性主義、物質主義及印象派聚焦外在世界觀的反思,並試圖重新喚起人類對夢境、信仰與靈魂深處的感受。
光的囈語—紐約大都會美術館「曼.雷:當物品做夢時」
可觸摸之物、可食用之物、可咬碎之物、可塗於眼睛或皮膚之物、可按壓之物、可舔舐之物、可打破之物、可磨碎之物;可依偎、可逃離、可敬重之物,冰冷或炙熱的、女性化或男性化的事物、屬於白晝或黑夜之物──它們透過你的毛孔吸收了我們生命的大部分〔⋯〕這些,是在透明中被溫柔之光所捕捉到、在夢中低語之物的投影。──崔斯坦.扎拉(Tristan Tzara),〈當物品做夢時〉(When Objects Dream),1934
莊嚴勞動者的永恆形象—倫敦國家藝廊「米勒:土地上的生活」
米勒是19世紀最重要的畫家之一,以描繪鄉村生活聞名。他出生於法國諾曼第的農民家庭,自小對鄉村生活耳濡目染,並於1849年遷居位於首都巴黎以南約64.4公里、楓丹白露森林邊緣的巴比松。在那裡他開始描繪農民、工人、揚穀工、拾穗者、伐木工和牧羊人的形象,反映其艱苦生活條件的同時賦予他們樸實的尊嚴,使作品呈現一種永恆的特質。
璀璨與轉折之間—倫敦白金漢宮國王美術館「愛德華時代:優雅年代」
登基之初,愛德華七世與亞歷山德拉王后便迅速成為當代最受矚目的時尚風格象徵。《時尚》(Vogue)雜誌讚譽亞歷山德拉王后為「全英領土真正的時尚領袖」,這一封號並非虛名,而是對她在服飾、珠寶與造形風格上創新眼光的肯定。她的品味引領了風尚,也在潛移默化中形塑了當時的社會文化氣質,在她與皇室其他女性成員──如媳婦瑪麗王后──的服飾與珠寶中,總能見到其將奢華與典雅巧妙並置的獨到品味。
1
2
3
4
5
6
7
8
9
10
快速選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