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GO
即時快訊
最新消息
徵件訊息
藝術市場
年度十大 展覽及新聞
專題文章
藝文消息
台灣
中國港澳
海外
雜誌與叢書
叢書出版
藝術家
藝術收藏 +設計
關於我們
本社簡介
獲獎紀錄
常見問題Q&A
聯絡我們
購物車
會員登入
GO
9|台灣藝術教育的場景與方法
首頁
專題文章
藝術家專輯
2021年藝術家專輯
9|台灣藝術教育的場景與方法
9月專輯︰台灣藝術教育的場景與方法
8月專輯
|
10月專輯
門外的藝術教育──漫談感性生成的社會轉向
藝術在教育建置的過程中,既經驗體制化,又依變於前衛性運動,相當於在藝術史與社會溝通的不斷往返中發展自身,因此,20世紀的全球藝術教育發展就是身陷於功利主義,徘徊在體制與社會之間往返奔走,並同時間遭逢數位技術與網路技術的新一波工業革命和「自學時代」。因此,無論在體制面、資本面、社會面和技術面,我們應該說今天任何地方都已是教育現場。
當代策展教育的五大危機──從社會參與到自然參與的觀點來看
我大約是2004年開始,受到南藝大建築繁殖場呂理煌與薛保瑕兩位教授的邀請,開始投入到藝術場域的學習與觀察。與此同時,我亦受到南藝大造形藝術研究所的邀約,與幾位老師合開藝術理論的課程。如今看來,一個強調身體感的實作與做中學,另一個強調只看最後結果的作品與評圖,甚至只討論概念問題,無異是台灣當代藝術場域裡並存的兩條藝術教育路線的兩端。
在科技藝術教育現場看跨領域的實踐
如今,愈來愈多學有所成的年輕教師可以教導創新技術,教育現場也有所改變。然而,這卻也導致科技藝術教育現場「重科技、輕藝術」的不對等傾斜。究竟在教育現場要如何執教,成為科技藝術領域最令人頭疼的難題,追科技創新技術嗎?保留原有的藝術美學教育內涵嗎?理論與實務型教師共同授課嗎?開設更多的綜整性(capstone)專題課程嗎?
問題意識──關於「藝術家教育」的兩種場景
轉眼間,離開熟悉的藝術大學系統也已經滿五年,雖然我的專職工作都還是在一般意義下的「美術學系」,主要教學內容也與藝評和當代藝術脫不了關係,但我也確實能夠發現其中不算小的差異。如果說在進入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以前所謂的「藝術教育」主要是「藝術『家』教育」這個說來仍困難重重的問題,到了目前的非藝術大學系統時,這個問題則由一種更像是「推廣」當代藝術的藝術教育問題所取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