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GO
即時快訊
最新消息
徵件訊息
藝術市場
年度十大 展覽及新聞
專題文章
藝文消息
台灣
中國港澳
海外
All
雜誌與叢書
叢書出版
藝術家
藝術收藏 +設計
關於我們
本社簡介
獲獎紀錄
常見問題Q&A
聯絡我們
購物車
會員登入
GO
藝術人物
首頁
專題文章
作者專欄
藝術家專欄
藝術人物
藝術人物
本著研究,繼往開來──專訪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王俊傑
「從研究產生展覽」這個模式會是我希望北美館能開始花更多力氣去做的。如果要談朝向「從研究產生展覽」的契機,是與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讓世人對全球化的解讀逐漸崩解有關。我們或許更能夠在這種時候反省既往做法,思考藝術的表現在全球化底下的新可能、新作為。
「龐畢度中心就像一間『超想像』的當代藝術中心」──專訪法國國立現代美術館館長伯納.畢里斯坦
龐畢度中心過去是一台非凡的機器,它為許多其他國際機構開創新例,但它同時也是自我盛名的受害者,愈來愈冗重的文書作業讓它無法完成許多計畫,它因此必須基於重大社會議題來自我創新,但不是刻板地「展示」世上所有的悲劇與困境、「明列」所有討論環保生態與環境汙染、「記錄」所有討論同性戀、變性人等性別議題的創作,這些做法只有示範性價值,所謂的「思維」並不是這樣構成的。
在生活中的全民美術館──專訪臺南市美術館館長林育淳
我從台北市立美術館退休之後,一直念念不忘台灣美術的根源,現在從台南這座重要的城市再出發,我覺得南美館和台南非常有能量與優勢,來更加穩固這些基礎,進而推展至國際的潛力。我想南美館做為城市美術館的定位,它其實不僅是「城市」,而是關乎到整個台灣文化脈絡的重要節點。
燃燒的彩色盤—張炳堂之台灣野獸派典型
20世紀初始,那些美術創新者,接收了畢生想要超越的日本西洋畫流派概念,並以台灣本色征服。……恰好是野獸派色彩在台灣本土落地生根。從1904至1907年,自馬諦斯起始到日本,再到台灣,野獸派曾經狂野、溫和,再又奔放,台灣最後一位前輩畫家為這段歷程寫下典型,他是張炳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