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美術館首度與位於美國新墨西哥州聖塔菲的IAIA當代原住民藝術博物館(IAIA Museum of Contemporary Native Arts)合作,於8月中旬推出「破土:臺灣當代原住民藝術與行動主義」。展覽由IAIA當代原住民藝術博物館首席策展人曼紐菈.威爾─歐福─曼(Manuela Well-Off-Man)、獨立策展人那高.卜沌與國美館策展人賴駿杰共同策畫。
釜山雙年展組織委員會於7月21日宣布,由來自英國/巴林的策展人兼計畫總監阿瑪爾.哈拉夫(Amal Khalaf),以及比利時的獨立策展人伊芙琳.西蒙斯(Evelyn Simons),共同擔任2026年釜山雙年展的藝術總監。哈拉夫與西蒙斯的策展理念以做為主展場的釜山現代美術館為起點,並擴展至城市多處具象徵性的場域。
國立故宮博物院人氣國寶〈翠玉白菜〉今年下半季赴布拉格捷克國家博物館「故宮文物百選及其故事」特展展出。這是〈翠玉白菜〉繼2014年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後,睽違十一年再度啟程「出差」海外。故宮表示,院藏文物首度赴捷克展出是故宮百年院慶重要的國際交流展,同時響應外交部與文化部推動「2025歐洲台灣文化年」。
臺北市文化局每年辦理「臺北文化獎」,獎勵重點針對「落實文化深入生活、傳統開出現代、本土面向國際,對臺北市文化形塑有特殊貢獻者」。本屆臺北文化獎在歷經近百位候選人推薦報名參選,並在遴選委員會多輪審查評選後,最終由何政廣與隱地(本名柯青華)兩位得主榮獲殊榮。兩位得主巧妙的皆於1975年創辦出版社,至今深耕文化領域逾半世紀。
由廖芊喬策畫的群展「It's-a Me, ___! 台法德行動拉力賽」,近日於巴黎Espace – Temps Arts展出賴志盛、倪祥、陳妍伊、黃逸民、蔡宗祐等台灣藝術家的作品(展期至7月26日),並於柏林藝術村GlogauAIR由許哲瑜、吳權倫接續加入(展期至8月2日)。
坐落於奈及利亞貝南城的西非藝術博物館(The Museum of West African Art),於7月初公布預計於11月11日正式對外開放其園區,屆時除了率先揭幕佔地4500平方公尺的西非藝術博物館研究中心(MOWAA Institute),亦將舉辦開幕首展「奈及利亞想像:歸鄉」。
太平國小博物館自2022年啟動籌備,於6月16日舉行開館典禮,並於7月3日正式對外開放。2025年7月3日這一天,恰為台灣第一位雕刻家黃土水130歲誕辰,也將成為這座博物館的生日。這座延續黃土水精神所打造的校園藝術生態博物館,以「聽得見讀書聲、聞得見稻穗香、看得見大稻埕歷史、能親近黃土水傑作〈少女〉胸像」為使命。
美國將於2026年舉辦睽違半世紀的杜象回顧展。該回顧展由紐約現代美術館、費城藝術博物館共同策畫,策展人為紐約現代美術館安.特姆金(Ann Temkin)、郭怡安(Michelle Kuo)與費城藝術博物館的馬修.艾弗隆(Matthew Affron),預計展出300件作品。
中華文化總會今日公布第十三屆總統文化獎名單,藝術家雜誌社暨藝術家出版社社長何政廣榮獲「文化耕耘獎」。總統文化獎自2001年開辦,今年邁入第十三屆,以「文化無框,綻放自由」為主題。文化總會秘書長李厚慶表示,總統文化獎藉由下設五個不同獎項,盼能讓這些於各自領域長期耕耘奉獻的楷模及先進,在社會大眾的視野中發光發熱。
第六十一屆威尼斯雙年展於5月底揭曉策展主題,由已故總策展人科約.庫厄(Koyo Kouoh)完成的構思策畫,主題為「小調」(In Minor Keys,暫譯)。威尼斯雙年展原訂在今年5月20日公布第六十一屆展覽主題與相關計畫,然而庫厄於5月10日因癌症驟世,享年五十七歲,消息甫出令國際藝壇倍感震驚與不捨。
雪梨雙年展於5月27日公布第廿五屆主題與卅七位參展的藝術家╱藝術團體,其中包含台灣藝術家陳界仁、張恩滿。此屆展覽由策展人霍爾.阿爾─卡西米(Hoor Al-Qasimi)領銜,主題「重新記憶」取自美國作家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著作。
首屆烏蘭巴托雙年展(Ulaanbaatar Biennale)於6月6日至20日舉行,以「地平線之上,月光之下」為主題,集結來自廿五個國家逾一百卅位藝術家,透過十四檔展覽共同探討地景、記憶與當代生命經驗。台灣館以「島嶼記憶體─邊陲記憶」為展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