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先銘 與樹木共感的時光印痕
以「人」與「大環境」的互動為養分,陸先銘的創作向來關注所處時代下的心境反思,並勾勒環境及周圍景致的變動。隨著台灣逐步成熟發展及自身生命階段的轉變,他再度於「樹」的生命力中,尋獲最初的感動與創作的切換視角。如同擬人化物件,「樹」與人們共處一地,歷經相同的社會變遷與時間流逝,正如陸先銘所言,一旦靜下心細膩閱讀,便能於「樹」中,再度領悟人與環境的關聯,以及潛藏於其中的集體情感記憶。

陸先銘 纏綿 油彩、畫布 220x380cm 2020
問:在你的「老樹時期」系列中,起初為何會選擇以「榕樹」作為主要題材?「老樹時期」的創作思想如何對應到自身的人生階段?
答:不同階段的創作內容,通常會隨著大環境的轉折而引發題材上的變化。回顧過往描繪環境變遷,反思台灣經濟起飛進入全新科技時代,當時的我經常以台灣「景物」或「人物」為題材,從「人」身上閱讀時間與環境的變化與影響。慢慢地,現今大環境已逐漸達到完整的社會建構,同時,在創作「老樹時期」時,正值自己邁入60歲之際,人生來到了更大的轉折點,這讓我再次思考「大環境變化」與「人生心境轉換」之間的呼應,在「榕樹」充滿刻痕的軀幹上,便結合了環境的影響、時間的紀錄,以及茁壯的生命意志。
在關懷大環境時,除了注意社會文化的變遷,我會同步關注自然生態的面向。「榕樹」對台灣而言非常特別,從台灣頭走到台灣尾,不論是兒時校園、土地公廟或是公園,總能隨處可見榕樹的身影,同時,它也是非常頑強的物種,得以對抗台灣多變的氣候環境。榕樹本身具有非常濃厚的土地氣味,在軀幹上,我們能看見它在環境影響下所形成的時間刻痕與生命印記,以及社會集體的情感記憶,當中都存在著豐富悠久的時間與感情。起初思考以「榕樹」為題時,還尚未出現當今大眾所重視的永續議題,然而現階段,這已逐漸轉變為一股主流意識,我想,樹木同時成了大家對社會共同的寄託,對我來說,「榕樹」便具備著以上這些精神可能性,也是我選擇繪畫榕樹的初衷。

陸先銘 不息 油彩、畫布 278x218cm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