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繪未來的藝術前景
ART TAIPEI 2023亞太國際交流與藝術思維的微妙變遷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主辦的ART TAIPEI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以下簡稱「ART TAIPEI」),今年在10月20日至23日於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展覽一館登場。做為亞太區起源甚早的藝術博覽會之一,ART TAIPEI擁有悠久綿長的歷史,見證亞太區域藝術產業,以及藝術收藏歷史的過程。
對台灣而言,這是新冠肺炎疫情後國境開放的前幾場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TAIPEI今年匯聚一百四十六家展商,包含七十七家國內畫廊與六十九家國外畫廊,突破去年的展商數量,並使用歷屆以來最大的展場面積,將ART TAIPEI打造為一場疫後時代規模盛大的藝術博覽會,呈現一幅來自不同文化背景、風格各異、絢爛多彩的藝術畫卷。
ART TAIPEI的30年:堅韌的台灣藝術產業
ART TAIPEI由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在1992年開始舉辦,一開始的名稱是「中華民國畫廊博覽會」,1995年開始面向國際畫廊招商,改名為「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TAIPEI一詞是在2005年時為了更好地接軌當代藝術市場,更名為「ART TAIPEI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在卅多年的歷史長流中,ART TAIPEI經歷了九二一大地震、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數次金融危機、納莉風災、新冠肺炎疫情,在台灣乃至全球性的災難衝擊之下從未停辦,展現台灣藝術產業的韌性及藝術作品療癒人心的一面。
突破國界:後疫情時代的國際展商
台灣在2023年5月正式調降新冠肺炎疫情的防疫等級,之後跨國的旅行逐漸趨向穩定。ART TAIPEI在報名期間總計有八十一家國外畫廊報名參與,經過嚴格的審核後有六十九家國外畫廊參展,展現國外畫廊對台灣藝術收藏界以及藝術市場的期待,亦體現出ART TAIPEI累積卅年的品牌效應。
來自印尼萬隆、成立於2007年的ArtSociates是一個致力於當地藝術創新的畫廊,此次參與ART TAIPEI帶來旗下最重要的藝術家艾迪.蘇山托(Eddy Susanto),他的作品通常是探索歷史敘事和身分發展的概念,呈現與世界歷史平行的本地歷史片段。畫作中大多包含爪哇語的文本,取材自幾部重要的爪哇文學作品。這些文字融入作品的陰影與線條,成為蘇山托作品的重要特色。

艾迪.蘇山托 美國獨立,向安托萬博雷爾致敬 2023 代針筆、壓克力畫布 250×150cm
LEESAYA是一家2019年成立於東京的新興畫廊,專注與追求創新表達方式的年輕藝術家合作,本次展出作品之一為田中秀介的創作。田中秀介的畫作常常描繪那些看似平凡、不太適合成為優美畫作的景象和主題,對田中秀介而言,繪畫那些大多數人會忽視的平淡場景,實際上是在尋找了解世界的線索,為了理解他在某個時刻所感受到的疏離感本質。

田中秀介 晚餐後的閃耀 2023 油彩畫布 100×77.8cm
做為疫後時代重要的國際展覽,中國畫廊的參與是重要指標。中國是長年與英國爭取藝術消費份額的第二大國(第一大國為美國),因此中國畫廊的參與也標記出台灣在藝術市場層面的重要性。成立於2016年的LIANG PROJECT位於上海M50創意園內,以中國當代藝術及具備國際視野的展覽項目為主,探討東西方、傳統與當代之間的對話及融合。本次於ART TAIPEI展出藝術家黃喆的「撰石」系列,其靈感來源於遠古留下、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石陣,想像當巨石被移至曠野,它們會是先人對天文觀測的紀錄或是星宿圖騰。仰望星空,遠古的人們是否也與現在的我們一樣,在無限的邊界中尋找自我的邊界,尋找未知與思想的歸宿,或是早已在大地中洞悉奧祕,找尋與星空對話的可能。

黃喆 「撰石」系列No.29 2023 複合媒材 118×148cm
ART TAIPEI與眾不同的特色:青年藝術家多元創作的可能
由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舉辦的ART TAIPEI,與其他國際型藝術博覽會有許多不同之處,造就ART TAIPEI不同的氛圍與其獨特性,「MIT新人推薦特區」就是其中一個特別的項目。文化部自2008年起推動「MIT新人推薦特區」,每年公開徵選八位╱組藝術新秀參加ART TAIPEI展出,2023年為第十六屆,今年獲獎藝術家為:王俞晴、林奕軒、胡竣傑、陳佑朋、陳楷仁、張驊、楊奕軒、謝榕蔚。
「MIT新人推薦特區」為文化部開啟的青年藝術家獎項,十六年來培育超過一百廿位藝術家,做為在十六年間引領台灣眾多青年藝術家的平台,從徵件辦法、媒合方式到獎勵條件等,已然成為青年藝術獎項的典範。今年獲獎藝術家的作品形態多元,從油彩、壓克力顏料到錄像、攝影、不鏽鋼雕塑,再至中性筆紙本繪畫,呈現台灣當代藝術領域中青年藝術家的特色。
台灣青年藝術家擅長以創作來傳達自身的情感,例如王俞晴以在美國紐約的經歷做成錄像,表述自己在紐約疫情期間戴著口罩而遭到歧視的「驚訝」感受;胡竣傑以堅硬的不鏽鋼傳達「情緒」,他透過堆焊的技巧比喻自己不斷堆疊的自我認知與情緒,最終以「山水」的形式敘說自己寄情於自然的感懷。

胡竣傑 搖晃的瑣碎Ⅰ 2023 不鏽鋼堆焊、鐵 36×69×15cm
台灣青年藝術家擅長以不同的角度不斷探討創作之目的、創作的可能性。林弈軒的創作反擊這個高度圖象化的世界,透過解構符號、拼貼、重組成失語的畫面;張驊、陳佑朋與陳楷仁則以自己的詮釋來重新解釋風景與空間的關係。張驊的油彩作品描繪數位時代下的風景,藉由景象重現某些記憶的切片,重現意識中的景色;陳佑朋則認為人與空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透過創作來呈現空間中不易察覺的變化,進而隱喻生活在空間中的人們的心中感受;陳楷仁運用「表皮層」這樣的比喻,以詼諧的畫面象徵人類現今所處的環境。

陳佑朋 文明-玉山 2022 油彩畫布 72.5×91cm
在情感與創作的討論之間,藝術家也走出一條對時間理解的道路。謝榕蔚在平面繪畫中創造抽象空間,做為媒材的原子筆在創作過程中會反覆使用水暈染墨水,透過循環反覆的時間感來產生視覺韻律;楊奕軒嘗試用顏料的流動去詮釋河川乾涸、彷彿流淌的血液,試圖讓繪畫具有時間性,激起觀者對於祖先在這片土地的記憶和共鳴。
區域自強:立足台灣的人文精神
ART TAIPEI邁入第卅屆之際,主辦方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也在先前迎來創會卅週年,理事長張逸羣提出「產業自救、區域自強」的概念。他認為,畫廊協會的成立與ART TAIPEI的舉辦在當時昭示著台灣藝術市場的發展。卅年過去,隨著藝術市場的起伏,觀眾欣賞藝術作品的角度產生變化,台灣未來將扮演亞太區藝術圈重要的領導角色。
來自台南的涵藝術以樸實、平凡的情感表現做為畫廊經營的主要美學理念,今年於ART TAIPEI推出西班牙藝術家貝翠斯.維達爾(Beatriz Marin Vidal)的創作。她的創作表述自己的內在世界和外在現實是重疊的,而做為一個創作者,她很喜歡讓兩者共舞,並且在作品中將這些可見的事物都化為隱形世界,讓真實和非真實交錯在一起。

貝翠斯.維達爾 旅程 2023 金屬顏料、油彩畫布 92×100cm
藝術創作的精髓在於表現創作者身處的環境與文化。雅逸藝術中心展出翁明崖在台東池上的風景寫實創作,其視野所見之山、林、水、光、雲、影等縱谷景色,算是在池上生活與創作的一個階段性成果,透過真誠、細膩的描述,追求內心深處潛藏的感動,展現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之間花東縱谷的美景與靜謐的氣氛。荷軒新藝空間展出的楊順發作品則將鏡頭轉向台灣的另一端,將西南沿海的風光景色攝錄下來,以輕柔的手法表現地層下陷、泡水的災難式場景,看似好山好水,實則暖化後海平面上升的殘山剩水。

翁明崖 青山雲影 2023 油彩畫布 100×240cm

楊順發 鄉情Ⅱ No︰01 2022 無酸紙基藝術微噴 23.6×60cm
跨越不同文化史觀的深度交流
當代的國際藝術博覽會應該呈現「當代」與「國際」的藝術現況,在ART TAIPEI的展場中,觀眾可以看見台灣畫廊與藝術家,以及文化部所支持的MIT青年藝術家及原住民族藝術家作品,共同以他們的視野、創作角度,乃至他們的文化史觀,對ART TAIPEI卅週年進行詮釋。躬逢其盛的國外展商也以旗下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在ART TAIPEI的展場內演出屬於他們對當代藝術的理解,從而與台灣的畫廊、藝術家、收藏家與藝術愛好者進行更深度的文化交流。
【參展畫廊選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