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雜誌社
GO
  • 即時快訊
    • 最新消息
    • 徵件訊息
    • 藝術市場
    • 年度十大 展覽及新聞
  • 專題文章
  • 藝文消息
    • 台灣
    • 中國港澳
    • 海外
    • 其他展訊
  • 雜誌與叢書
    • 叢書出版
    • 藝術家
    • 藝術收藏 +設計
  • 關於我們
    • 本社簡介
    • 獲獎紀錄
    • 常見問題Q&A
    • 聯絡我們
  • 購物車
  • 會員登入
GO


窺探自由的再生──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展作品選介

  • 首頁
  • 專題文章
  • 藝術家專輯
  • 2022年藝術家專輯
  • 08|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展

專題文章

  • 藝術家專輯
    • 2023年藝術家專輯
      • 03|近未來的科技、身體與生命想像
      • 02|李梅樹:真實之美
      • 01|2022視覺藝術年度回顧
    • 2022年藝術家專輯
      • 12|權力的肖像與再建構
      • 11|第十四屆歐洲聲言展/第十六屆里昂雙年展/2022釜山雙年展
      • 10|咖啡文化與藝術家
      • 09|探尋藝術做為修復的方法
      • 08|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展
      • 07|從繪畫看性別凝視的流轉與女性自覺
      • 06|第五十九屆威尼斯雙年展
      • 05|複調敘事:藝術做為抵抗之姿
      • 04|關於繆斯的再思考:身體與身分
      • 02|虎年話虎
      • 01|2021視覺藝術年度回顧
    • 2021年藝術家專輯
      • 12|希臘,從西方文明搖籃到現代國家
      • 11|海洋、南方與去疆界
      • 10|布魯日、福克斯頓三年展+雅典雙年展
      • 9|台灣藝術教育的場景與方法
      • 8|旅行的意義
      • 7|從藝術再探人與自然的連結
      • 6|藝術史中的臉、神情與內在
      • 5|上海、光州與利物浦雙年展
      • 4|當代藝術中心啟動的可能性
      • 3|美術館典藏作品的新視野
      • 2|末日與新生
      • 1|2020視覺藝術年度回顧
    • 2020年藝術家專輯
      • 12|以藝術實踐多元對話與解殖
      • 11|從藝術反思人與動物關係
      • 10|2020秋季雙年展
      • 09|人類世中的當代藝術
      • 09|藝術創作的身體感知映現
      • 08|藝術與植物
      • 07|數位時代的藝術市場
      • 06|藝術上線與疫症時代
      • 05|肖像與形象
      • 04|映現時代的韓國藝術
      • 03|網路的未來想像─以藝術做為方法
      • 02|現當代雕塑發展重探
      • 01|2019視覺藝術年度回顧
    • 2019年藝術家專輯
      • 12|藝術、生態與生態藝術
      • 11|2019秋季雙年展
      • 10|被再現的女性形象
      • 09|她者的藝術力
      • 08|藝術家的田野技藝
      • 07|聲音×影像藝術感知解讀
      • 06|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
      • 05|災難與藝術
      • 04|科技.藝術.人文
      • 03|當代策展的形變與可能
      • 02|大學美術館在台灣軌跡
      • 01|2018視覺藝術年度回顧
    • 2018年藝術家專輯
      • 12|藝術家製書的創作實踐
      • 11|2018秋季雙年展專輯
      • 10|漫畫靈光走進博物館
      • 09|從收藏到私人美術館
      • 08|2018柏林雙年展/第12屆歐洲聲言展
      • 07|商業畫的藝術價值
      • 06|影像的敘事與擴延
      • 05|素描藝術在當代
      • 04|新媒體藝術的政治性
      • 03|閒置空間再利用的反思
      • 02|犬之物語
      • 01|2017視覺藝術年度回顧
    • 2017年藝術家專輯
      • 12|熱帶的藝術視野
      • 11|他者現身:藝術做為實踐表意的工具
      • 10|再探現場藝術
      • 09|檔案、聲音與文化場景
      • 08|藝術與人文地理的交會
      • 07|第14屆卡塞爾文件展
      • 06|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
      • 05|企業的藝術力
  • 藝術收藏+設計專輯
    • 3 | WANDERING 心之所嚮
    • 2 | EXTRAVAGANZA 藝見奇觀
    • 1│The HERITAGE 尚藝.擷萃蘊華
    • 2022年藝術收藏+設計專輯
      • 12│UNDERCURRENT 童話、私語與史詩
      • 11│Hallyu! The Korean Wave 韓流進行式
      • 10│TENENT 建立屬於我們時代的收藏
      • 9│TRUE VISION 視線的遇合:時代的靈思與凝視
      • 8│BOTANICAL: OBSERVING BEAUTY 綠之緣.植藝萬千
      • 7│EYECONIC WONDERS 天開奇想
      • 6│Ordinary Spectacles 日常奇觀
      • 5│GREEN UP:綠映璞真
      • 4│NFTs Are Booming NFT:
        數位時代的新關係美學
      • 3│MINDFLOW 原相.心流
      • 2│INTUITION & BEYOND 藝.無盡藏
      • 1│MOTHERHOOD 蓋婭.原生母性
    • 2021年藝術收藏+設計專輯
      • 12│SEEING KYOTO 京都 文化古都之當代藝術巡禮
      • 11│造局者 FRAMERS
      • 10│ENIGMA生之源.萬物互聯
      • 9│綠之匯流 MOTHER NATURE
      • 8│WONDERLAND 奇境之遇
      • 7│ART X MUSIC 藝樂無界
      • 6│Beyond the Face: A New Approach to Portraiture 時代肖像
      • 5│Coding 悟/語
      • 4│Woven Cosmos 集智.寰宇之構
      • 3│The Constructors 顯世錄:境造時代
      • 2│Time Capsules 時光譜:美之軸承
      • 1│Art as Action 藝術:意識興起的篝火
    • 2020年藝術收藏+設計專輯
      • 12│VISIONARY 未來已來
      • 11│DIALOGUE 對照記
      • 11│她:鏡觀時代 She & Her: Insights of the Art World
      • 10│啟世.現象為本
      • 09│拾光:影像的創作與收藏
      • 08│非洲藝術.原生力量的萌現
      • 07│感性化外.夢奇地
      • 06│披光化影
      • 05│距象化藝術.美的雲途
      • 04│自然劇場
      • 03│潮藝當道
      • 02│時代的探針
      • 01│探藝.共時與交感
    • 2019年藝術收藏+設計專輯
      • 12│啟藝.文明史詩
      • 11│藝由心生
      • 10│光影機杼
      • 09│生命的布局
      • 08│潮藝萬象
      • 07│女藝.靈動之境
      • 06│情感博物館
      • 05│時間學
      • 04│山海經
      • 03│心之遊繫
      • 02│敘世之執念
      • 01│官覺劇場
    • 2018年藝術收藏+設計專輯
      • 12|藝之食托邦
      • 11|創變之維
      • 10|時代的拓片:穿越時光的典藏之美
      • 09|童萌會
      • 08|美之翕影
      • 07|超級結構
      • 06|疊蘊時華.典藏新詮
      • 05|歧界衍境
      • 04|奇感錦觀
      • 03|維也納現代主義
      • 02|跨時之思
      • 01|夢行者
    • 2017年藝術收藏+設計專輯
      • 12|演化移形
      • 11|森羅心景
      • 10|官覺之遇
      • 09|謬斯之約
      • 08|尚美之藝
      • 07|穿針引線
      • 06|天開創想
      • 05|曉世界.繪奇觀
      • 04|空間之塑
  • 作者專欄
    • 藝術家專欄
      •  特別報導
      •  美術之眼
      •  香港視線
      •  藝術市場
      •  圍場散步
      •  文化行政
      •  封面藝術家
      •  評藝廣場
      •  藝點觀察
      •  人類世藝術
      •  無牆藝術史
      •  國際傳真
      •  國際藝壇
      •  藝術動態
      •  策展論述
      •  當代藝術
      •  雕塑藝術
      •  攝影藝術
      •  書法藝術
      •  建築藝術
      •  宗教藝術
      •  展覽評介
      •  發現美術館
      •  創意陶藝
      •  新書出版
      •  Art Taipei 2022特別報導
    • 藝術收藏+設計專欄
      •  封面紀事
      •  藝饗美學 ‧ 名人收藏
      •  特別報導
      •  設計名家
      •  設計焦點
      •  設計博覽
      •  文化與創意
      •  藝術人物誌
      •  藝術博覽
      •  藝術焦點
      •  藝術視界
      •  世界大藏家
      •  藝術收藏
      •  收藏焦點
      •  當代藝術
      •  藝術話題
      •  時尚美學
      •  影像美學
      •  珠寶美學
      •  創意萬象
      •  市場焦點
      •  文化時潮
      •  藝術大觀
      •  藝術與企業
      •  藝術跨界
      •  建築焦點
      •  建築觀點
      •  藝術家工作室
      •  文物專欄
      •  市場觀察
      •  藝術市場
      •  藝術拍賣
      •  市場專欄
      •  建築設計
      •  藝術龍門陣
      •  品牌、科技、新思維
      •  以收藏.致未來
      •  茶葉與茶器收藏分析
      •  文化行旅
      •  山海經.風土考
      •  博物館巡禮
      •  設計微言
      •  哈佛隨筆
      •  魏蔚隨筆
      •  綠與野專欄
      •  藝想創見
      •  工藝美學

窺探自由的再生

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展作品選介

撰文╱林于嫣、陳宜艷.圖版提供╱documenta fifteen 2022、林于嫣、陳宜艷(藝術家2022年8月567期)
 

第15屆卡塞爾文件展,ruangrupa、文件展德國藝術策展團隊、穀倉成員2020年於卡塞爾展開工作坊。(Photo: Nicolas Wefers)
 

 五年一度的卡塞爾文件展在6月18日盛大開幕,吸引世界各地藝術愛好者前往,享受藝術的盛典。

 

 「穀倉」(lumbung)為這一次印尼藝術家團體ruangrupa與文件展德國藝術策展團隊(Artistic Team)的中心思想,他們欲以「穀倉」做為中心,由「穀倉成員」、「穀倉藝術家」以及所有的參與者在展覽的一百天中共同實踐:填滿這個「穀倉」,而在展覽結束之後,他們也希望這個「穀倉」的精神能夠延續下去。

 

 在印尼,穀倉的意象,同時代表在一個「群體」(collective)中,經濟模板資源與藝術創作的分享。在本屆卡塞爾文件展中,「穀倉」是能夠蒐集「資源」與「知識」的一個「地方」,再以群體討論的方式一起發配與分享,當然,所有的資源分享都應該在一個平等的前提之下,讓每一位藝術家、藝術團隊還有參與者享有相同的資源。「穀倉」同時也是本屆文件展的定錨點,分享一切最基本的事務──幽默、慷慨、獨立性、透明性、充足性、再生性等。

 

 本屆文件展總共有卅二個展覽場地,由北到南、從西到東,分散於卡塞爾城市各個地區內,從博物館到替代空間,也有一些合併商業及藝術的場地。以城市來區分,可分為城中區(Mitte)、北城區(Nordstadt)、富爾達(Fulda)以及貝特豪森(Bettenhausen)。分布於城中區的展覽場地多半由博物館及電影院組成,其他還有像是購物中心、飯店和夜店。北城區的三個展覽地點則為公園、變電所與里民中心。富爾達的展覽區沿著富爾達河緩緩向南延伸,其中包含卡塞爾著名景點橘園宮(Orangerie)宮殿前的國家公園(Karlsaue)。貝特豪森位於城市的東邊區域,離市區有一些距離,這裡的展區包含一座教堂以及多個工廠區域,還有舊游泳池所改建的展覽場地。透過這些不同的展覽場域,促使觀者在參觀展覽的同時也能了解到這座城市的組成以及它過往的歷史。

 

 所有的展廳都貼心地設有休息室。這樣的設計也非常符合ruangrupa的經營模式,身為一個藝術團體(collective),ruangrupa擅長使用不同的媒材以及與其他藝術家或藝術團隊建立關係,以不同的觀點介入印尼的當代藝術領域。近年來ruangrupa在雅加達成立了一個平台,團隊透過展覽、電影放映會、論壇以及網站和刊物等,聯繫不同的人才與藝術團體,甚至發展出自己的布展公司與團隊。ruangrupa的中心思想為提供有興趣、有才華的藝術家們一個實體的交流空間,在疫情之後甚至大量發展了線上的虛擬交流空間。對於ruangrupa來說,這些具體的「精神連結」比起藝術的實體創作更來得有價值,因此,ruangrupa在本屆文件展想要分享的便是這樣的「精神連結」,希望在這一百天的展期結束後,藝術家與藝術團隊們能夠繼續合作,創造更多人與人連結的機會。

 

 本屆文件展希望觀者同時為參與者,親身體驗這些藝術團體欲傳達的多元想法,同時也邀請所有的藝術團隊把他們的經驗放到卡塞爾這座城市,與在地居民以及從不同地方前來卡塞爾的觀展群眾,一起分享他們的文化、他們的智慧以及思考的邏輯和脈絡,從中交換並相互學習,希望在每一個參與者的身上,創造一個永續經營與分享的概念和精神。(撰文╱林于嫣)

 

故事的故事
格林兄弟世界博物館×Agus Nur Amal PMTOH、朱瑪娜.埃米爾.阿布德、Alice Yard

 

格林兄弟世界博物館外觀一景(Photo: Nikolaus Frank)
 

在常設展的布置中不乏過去曾在卡塞爾文件展中亮相過的作品,其中包含艾克.邦克在第11屆卡塞爾文件展展出的〈文字之書〉。(攝影:陳宜艷)
 

 身為卡塞爾市中心區其中一個文件展的展出場館,格林兄弟世界博物館(Grimmwelt Kassel)本身就是一個充滿故事與幻想的地方。於2015年開幕的格林兄弟世界博物館誠如其名,目的在於紀念、展示格林兄弟在語言學與童話民謠上的貢獻。館內常設展以德文字母為索引,讓參觀民眾隨著這些以字母為題鋪成的主題展間,走過格林兄弟的生平以及我們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除了文件式的展出,展間也設置許多大型、互動式的裝置,其中不乏過去在卡塞爾文件展中亮相過的作品,諸如艾克.邦克(Ecke Bonk)在第十一屆文件展展出的2002年之作〈文字之書〉,而第十五屆文件展的部分作品便穿插在常設展的動線之中。其中包含Agus Nur Amal PMTOH、朱瑪娜.埃米爾.阿布德(Jumana Emil Abboud)以及藝術團體「Alice Yard」三位╱組藝術家的作品。

 

Agus Nur Amal PMTOH Tritangtu 2022 於格林兄弟世界博物館展場一景(Photo: Nils Klinger)
 

 身為一位藝術家,Agus Nur Amal PMTOH身兼多職,同時也是一位嫻熟於說故事的人。對他而言,說故事不僅止為一種娛樂,而是一種非典型、非正規的歷史書寫,人們往往可以在這些敘事中找到對應當今社會議題的解答。而他使用的是一個名為「hikayat」、結合音樂與表演,在當今逐漸式微的傳統印尼亞齊(Aceh)敘事手法。在位於場館一樓的展廳中,Agus Nur Amal PMTOH將各式各樣的日常生活物品拼貼成不同的場景,饒富機關與趣味。螢幕上則是他一邊吟唱,一邊演繹生活的身影。在文件展展出期間,Agus Nur Amal PMTOH也辦理一系列故事工作坊,帶著卡塞爾當地學童試著用巽他族(Sundanese)的生命哲學「Tri Tangtu」說故事。在Tri Tangtu的框架下,神話、理性、自然相互交纏交錯,讓說故事的核心意義:人與人相聚、交流的樂趣能夠如實彰顯。

 

朱瑪娜.埃米爾.阿布德 存在中無法承受之半缺(局部) 2022 於格林兄弟世界博物館展場一景(Photo: Frank Sperling)
 

 朱瑪娜.埃米爾.阿布德在格林兄弟世界博物館展出的繪畫與蠟雕受到兩個巴勒斯坦民間故事所啟發:〈半個半〉與〈孤兒的母牛〉,而這兩個故事與格林兄弟所蒐集、改寫的童話故事之間有異曲同工之妙。阿布德透過再訪、詮釋民間故事,探討口傳知識對補救式微文化的意義,以及這些口傳知識如何預知了當代現實和與自然世界間的隔閡。在藝術團體Alice Yard帶來今年新作的〈Telling After All…〉影片中,五位藝術家將不同的卡通素材剪輯成一部影片,藉影片中詭譎、幻想、不切實際的元素刺激觀眾,讓觀眾在數位時代重新認識民謠與神話。

 

 三位╱組藝術家的作品都涉及人類社會中古老的故事、神話、民謠,以及這些「故事」如何被傳唱,而這些「故事」又對我們的生命施展了何種魔力。在引領觀眾聽故事、說故事的同時,格林兄弟世界博物館內的作品也向我們揭示了故事的故事。(撰文╱陳宜艷)

 

關於「熱帶」與「海帶」的故事
奧托諾伊姆自然史博物館×ikkibawiKrrr

 

奧托諾伊姆自然史博物館外觀一景(Photo: Nicolas Wefers)
 

「ikkibawiKrrr」是一個來自韓國首爾、由三位藝術家組成的藝術團體。他們在奧托諾伊姆自然史博物館(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Ottoneum)展出的兩件作品〈熱帶故事〉與〈海帶故事〉,無疑是本屆文件展的小亮點。

 

ikkibawiKrrr這個團體名取自韓文的「石」(ikki)與「苔」(bawi),而「Krrr」則是滾石的狀聲詞。光是團體名稱就讓人聯想到「滾石不生苔」的意象,而三人的創作核心確實是出自於某種不安於表面、不安於現狀的內在躁動,對於流轉的能量、持續變化的外在環境特別感興趣。他們的作品也確實傳達了人類與植物、自然與文明、生態與殖民主義間的消長。

 

ikkibawiKrrr 熱帶故事 2022 雙頻道錄像(攝影:陳宜艷)
 

 〈熱帶故事〉是一件雙頻道大型投影的錄像作品,在漆黑的播放室內兩面銀幕上如節拍器滴答、滴答輪播著各種地景,時不時有幾個關鍵字穿插其中:紀念、樹、路、大砲⋯⋯,此外,播放室後方有一盞聚光燈打在三件直立的長方形物件上,名為〈紀念碑〉。〈熱帶故事〉中地景畫面拍攝自韓國的濟州島到帛琉群島,ikkibawiKrrr抉選的地點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遺址,其中包含韓國境內在二戰期間被日本侵佔的地區,也有二戰時敵我雙方激戰的交鋒區。如今這些地點只能隱約看到戰時的遺緒,更多的是蔓生的植被以緩慢卻穩定的節奏接管這些地區,在無形間代謝掉了人類與戰爭的痕跡。

 

ikkibawiKrrr 生火、換裝、分享閒聊 2022 黑色玄武岩、MDF、壓克力、黏著劑 於奧托諾伊姆自然史博物館展場一景
(Photo: Nicolas Wefers)
 

 在隔壁的展間展示一系列延續〈熱帶故事〉中地景的攝影作,展廳中央的雕塑則是一個海濱社區的模型,但展場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群韓國女性站在海濱的礁石上大合唱的影片,音律在展廳中回盪,觀眾像是被帶到被拍攝者所身處的時空。單頻道錄像〈海帶故事〉記錄濟州島傳統「海女」(haenyeo)的身影,這些海女靠著嫻熟的潛水能力收穫海中的經濟生物與作物,曾經是當地家庭最主要的經濟支柱,然而隨著教育機會與現代工作的介入,當地的家庭與產業結構發生巨大的改變,而這個特殊的族群也因而逐漸式微。個體的韌性與大環境的嬗遞孰輕孰重?該如何衡量?但也許就像是植物與戰爭遺跡間的關係一樣,只是一種自然的消長。在這兩件主要的作品中,ikkibawiKrrr借用文化歷史學者莎蒂亞.哈特曼(Saidiya Hartman)的概念「批判性虛構」(critical fabulation):將歷史和檔案研究、批判理論、虛構敘事三者結合。所有看似詩意、故事性的畫面場景,都有其歷史根本,而原本讓我們感到陌異、毫不相干的歷史情境因為藝術的語言,悄悄地附著在觀眾的意識之中。

 

 回到滾石與青苔,苔蘚生活在空氣和土壤之間薄薄的間隙上,儘管它們的體積很小,卻能迅速地適應周遭環境,並沿著其他介面擴展自己的世界。在苔蘚的演繹中,生存方法本身形成一種運動,而這種運動有時會讓邊界增厚。苔蘚的運動就是ikkibawiKrrr實踐的關鍵,他們將這個意象與機制落實在不同的創作計畫中,擴展生活與藝術之間的邊界。(撰文╱陳宜艷)

 

以社會行動創造藝術
哈倫游泳池×稻米之牙

 

哈倫游泳池建築內部一景(Photo: Nicolas Wefers)
 

 哈倫游泳池(Hallenbad Ost)位於卡塞爾東邊展場,於1929年建成、1930年開放;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洗禮,游泳池被炸得體無完膚,戰後在卡塞爾居民與政府合力修復之下於1949年重新開放。哈倫游泳池其實是一個系列泳池,除了東邊的哈倫游泳池之外,其他還有城中區與南區哈倫游泳池。東邊哈倫游泳池在1990年代之後愈來愈少被使用,最終在2007年停用,2016年重新裝修之後成為一個替代空間。

 

稻米之牙作品於哈倫游泳池展場外部一景(攝影:林于嫣)
   

稻米之牙 團結之火:首先他們衝向他們,然後衝向我們 2022 於哈倫游泳池展場一景(Photo: Frank Sperling)
 

 這次卡塞爾文件展在哈倫游泳池展出的藝術團體為「Taring Padi」,其團體名稱可以翻譯作「稻米之牙」,此藝術團體於1998年的日惹(Yogyakarta)在總統蘇哈托倒台而動盪不安的社會氛圍下成立。他們使用木刻(cukil)版畫的方式製造大量印刷宣傳品,同時也佔據一所廢棄的學校做為活動基地,開始創作大型的繪畫、壁畫、偶戲、雕塑,同時融合電子音樂與龐克音樂。2006年日惹大地震之後,稻米之牙將工作室搬到日惹的懾布甘區(Sembungan)繼續進行創作。其創作主題多與政治議題有關,他們藉由工作坊以及音樂劇的方式連結當地的農民與居民,共同為他們所關心的議題發聲。在本屆卡塞爾文件展展期間,除了在哈倫游泳池展示其於過去廿二年參與的抗爭與集會遊行保存下來的作品以外,稻米之牙也串聯卡塞爾與德國當地、來自荷蘭以及奧地利的獨立藝術家團隊,共同打造一系列工作坊,其中成員除了藝術家之外,還包含新移民以及學校團隊等,希望藉由這些工作坊,討論卡塞爾當地社會的政治議題。(撰文╱林于嫣)

 

以再生自然創造藝術
溫室×更多藝術更多行動

 

溫室外觀一景(Photo: Nicolas Wefers)
 

 坐落於橘園宮前的國家公園(Karlsaue)裡面有一間溫室(Gewächshaus),這間溫室在本屆文件展期間展示藝術團隊「更多藝術更多行動」(Más Arte Más Acción,以下簡稱「MAMA」)的作品〈樹皮甲蟲的低語〉。MAMA蒐集2013至2021年樹皮甲蟲(Bark Beetles)在森林裡生活的聲響,並將這些從十五個資料庫蒐集而來的聲音編輯成一百八十分鐘長的聲音作品,放置在國家公園裡的溫室中;而溫室中間擺放被甲蟲啃食的木頭樹幹,這片聲景伴隨著從森林直接運送過來的木材,再次強調人類不但需要注意氣候變遷,也不可忘記與自然生物以再生自然創造藝術對話的必要性。

 

更多藝術更多行動 樹皮甲蟲的低語 2022 8頻道聲音裝置、木頭 聲音:180’00”,循環播放(攝影:林于嫣)
 
更多藝術更多行動 lumbung努基 第15屆卡塞爾文件展的lumbung本地(inter-lokal)網絡與MAMA生態系統的會議,2021年11月29日至12月4日,哥倫比亞喬科省努基(Nuquí, Chocó)(Photo: Paula Orozco)
 

 MAMA是一個由來自哥倫比亞太平洋沿岸地區的學者、藝術家、科學家、作家與活動家組成的非營利基金會,他們邀請當地大學、藝術機構以及社區共同思考以人類為本位的土地資源掠奪,如何造成自然資源的損害與浪費。在哥倫比亞,MAMA與其他藝術家合作,透過藝術的短居計畫,試圖創造一個反思的空間。「凡理斯毫工作室」(Atelier van Lieshout)就是這樣一個實際的空間,用來接待駐村藝術家,希望他們在駐村期間能夠思考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以創作喚起人們對大自然的尊重與喜愛。在卡塞爾文件展期間,MAMA也將這樣的駐村基地平行移動至卡塞爾,實地製作一個附有拖車、功能強大的車輛,做為檔案庫與圖書館的用途,同時另一個附屬帳篷用來舉行研討會以及電影放映活動,另外還有一張木作 大桌提供其他公共活動使用。拖車背後有一個解熱器,利用熱能分解,將廢棄的塑膠轉化為柴油。這些都是由凡理斯毫工作室執行製作,MAMA希望將自己團隊在哥倫比亞雨林中獲得的知識和經驗與德國的森林做連結。在百日的展期內,MAMA邀請其他藝術家一同對單一文化和氣候的變化如何導致中歐地區樹皮甲蟲的大規模消失進行反思,以及提醒人們這些昆蟲對於地球的自然環境佔有多大的影響力。(撰文╱林于嫣)(全文閱讀567期藝術家雜誌)

 

【8月專輯│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展】

烏托邦與安那其

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展

張恩滿談「入侵」卡塞爾與〈蝸牛的漂浮系統〉

窺探自由的再生

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展作品選介

回上層
img
img
img
img
106台北市大安區金山南路﹝藝術家路﹞二段165號6樓
6F., No. 165, Sec. 2, Jinshan S. Rd. (Artist Rd.), Da' an Dist., Taipei City 106,Taiwan(R.O.C)
Tel:+886-2-23886715
Fax:+886-2-23965707、+886-2-23965708
​E-mail : artvenue@seed.net.tw

© 2017 Artist Magazine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 & Manage by: HFU FineArts & CCDesign, 米洛科技網頁設計
廣告刊登方式|服務條款說明|常見Q&A|加入會員
|購書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