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采柔 留存於生活縫隙間的感官印記
無論是舉止之間的差錯,或是局部分解的姿態,何采柔時常自個人感官經驗出發,來回溯現實中的失序狀態,在看似尋常的物件、儀式和動作背後,擷取那不為人注意的片段,彷彿能使人暫且從日常慣性抽身,一探「誤植」於現實中的另一層向度。同時,何采柔試圖於空間中保存作品與人的微妙距離,在既親密又疏離的關係中,喚醒、激發觀者的深層意識與身體感知,重新思索暗藏於生活「縫隙」中的多重視角。
何采柔 白盒子 錄像裝置 35x28.5x5cm 2018
問:妳的創作時常再現生活舉止上的微妙差錯,如沾上紅酒的桌巾,或是染墨的白襯衫。妳所謂存在於生活和戲劇之間的「縫隙」概念,對妳而言有著什麼意義?
答:在創作時,我會希望作品能成為一種「縫隙」,這也是自己對於創作的追求。由於觀看方式的差異,我們能夠一探不同的事情,這道微小的「縫隙」也從而產生。我的作品時常自個人生活經驗而來,儘管當中收集到的感知非常廣闊,我也會從中思考,哪些是真正適合成為創作的題材,哪些可在透過形式轉譯後,成為「縫隙」,也就是說,即使看似是我們共同的生活經驗,透過轉化,卻又彷彿能讓人們以另一個角度瞥見不同之處,而那個視角,便成了一種你我從未經歷過的觀看經驗。
以〈白盒子〉(White Box)為例,這是對真實生活事件的再現,作品中播放著染墨的白襯衫。當時,我看見一位穿戴整齊的店員,在將筆插回胸前口袋時漏出了一點墨水,那滴漏墨成了動作上的錯誤,也為姿態留下了痕跡。對我而言,這便是能轉化為作品的瞬間,當我擁有這些靈感時,我會試圖將其轉換為我當下所見的情景,重現那專注、甚至超現實的感受。我有時會透過形式上的轉變來呈現這種感知,譬如將這件作品做成賣襯衫的盒子,盒子內部的影像透過塑膠透明洞口顯現,彷彿連結至當服務員襯衫仍保持整潔時的商店樣貌,而後,再將大量散出的漏墨影像置入,來強化當下所見的感受,這也是創造「縫隙」的技術。
何采柔 DOTS 空間裝置 依場地而定 2021
(圖片提供/國立台灣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