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凱群 碎石鑲嵌的生命印記
撰文│韋怡忻.圖版提供│江凱群(藝術收藏+設計 2022年6月177期)
江凱群的創作廣及馬賽克、繪畫、攝影與裝置藝術。其具代表性的馬賽克鑲嵌作品,向來以精巧的天然石材著稱,以物溯史探尋過往,牽引各個石塊背後的土地歷史,以及兒時的故鄉記憶。四散各處的石子,以馬賽克的形式匯聚,即便如此,它們也終究再度回歸各個角落──深受馬賽克這般「積累」特質吸引的江凱群,於石材間轉化自身的生活足跡,在敲碎、重組、堆疊的反覆實踐中,拼湊出屬於在地的生命經驗。

江凱群 豐田玉庭院 複合媒材、閃玉、墨玉、臺灣相思木、人造矽酸鹽礦物、聲音、攝影、玻璃箱
(150x150x150cm)、玻璃瓶(20公升,高48cm) 尺寸依場地而異
2019年亞洲雙年展委託製作,國立臺灣美術館。
問:你的作品時常以破碎的天然石材為媒材使用,譬如利用「臺灣閃玉」進行馬賽克鑲嵌,起初的想法為何?你如何自生活與所處環境汲取靈感?
答:我時常會從自己生活周遭的歷史,以及曾經看過的影像中尋找彼此的連結,並發揮在創作中。在回溯自身創作時,我想自己對馬賽克的鍾情是從童年「看石頭」的過程萌芽的,過去住在花蓮的記憶也成了自己美感養成的啟蒙。當時,我們家不僅有花蓮閃玉,也有如玫瑰石等許多獨特的觀賞石,在這些石頭背後,蘊藏著多樣的山水文化,這樣的觀察成了我相當重要的生活經驗,與現在的創作隱約有著關聯。
我對過往的歷史也十分感興趣,起初讓我很難想像的是:現今看似荒涼的花蓮壽豐鄉豐田村,曾是閃玉開採的繁華之地,透過觀察家中遺留的玉石,以及詢問周遭耆老之後,才得知過往的這段故事,進而引發了我對臺灣閃玉的興趣。花蓮是臺灣石頭產量最豐富的地方,當地的人常運用蛇紋岩來鋪設人行道與牆面,而這種「就地取材」,便讓我思考自己使用馬賽克創作的關係,甚至將其與在地的地景造型作連結。

江凱群 香蕉樹 大理石馬賽克 73x68cm 2022 台北市立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