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義古城的鮮明與寫實
貝爾加莫卡拉拉學院美術館
卡拉拉學院美術館(Accademia Carrara)是米蘭近郊城市貝爾加莫(Bergamo)的主要美術館,位於中世紀舊城山腳下的新城區。這座如今看似寧靜的美麗古城歷經不同政權:中世紀時曾是自由城,14世紀至15世紀受米蘭公爵統治;1428年,威尼斯將領巴托羅梅奧.柯萊奧尼(Bartolomeo Colleoni)戰勝米蘭,將貝爾加莫納入威尼斯共和國版圖,直至18世紀末皆屬威尼斯的前哨站。正因如此,貝爾加莫在藝術上同時受到威尼斯畫派色彩運用的影響,也大抵承襲了倫巴底的寫實傳統。

貝爾加莫卡拉拉學院美術館外觀一景
©Fondazione Accademia Carrara, Bergamo
美術館的大多展品來源自宗教機構或皇室貴族經年累月的收藏,但卡拉拉學院是由賈柯莫.卡拉拉(Giacomo Carrara)創立的文化機構。熱愛藝術的卡拉拉出身上流,在繼承家族遺產後蒐集大量的義大利繪畫,並購置了今日美術館所在的建築。1796年卡拉拉去世,人們根據他的遺願創立卡拉拉學院及其美術館,現今的學院建築於1810年完工。經過兩百餘年間多位捐助者所贈予的藝術作品,卡拉拉學院美術館擁有豐富的義大利藝術收藏。常設展以年代和畫派排序,在呈現義大利繪畫整體發展的同時,著重於貝爾加莫,並擴及整個倫巴底和威尼托大區的地區性藝術史脈絡。
文藝復興傑作
15世紀上半葉的佛羅倫斯逐漸脫離中世紀晚期的國際哥德風格,人們將注意力轉向古典文化與新的繪畫表達方式,而卡拉拉學院美術館收藏的15世紀中期作品顯現出這個過渡期新舊風格並存的現象。貝諾佐.戈佐利(Benozzo Gozzoli)的〈謙卑聖母〉,一襲藍袍的聖母端坐於多彩大理石上,後方天使拉起金燦燦的簾幕,金色背景和未遵循透視法的特點偏向國際哥德風格;畢薩內羅(Pisanello)所繪的〈里奧內羅.埃斯特肖像〉則仿照古代圓形獎章與硬幣上的側面人像,加上里奧內羅.埃斯特(Leonello d'Este)身上時興的奢華服飾,盡顯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對古典藝術的興趣及璀璨蓬勃的宮廷文化。

喬凡尼.貝里尼 聖母子(又名〈阿爾札諾聖母〉) 約1485-1487 蛋彩、油彩木板 84.5×65.5cm
貝爾加莫卡拉拉學院美術館藏
©Fondazione Accademia Carrara, Bergamo
卡拉拉學院美術館收藏的兩幅「聖母子」將我們帶向15世紀下半葉,此時貝里尼家族開啟了威尼斯的文藝復興,而身為雅可波.貝里尼(Jacopo Bellini)學生與女婿的曼帖納(Andrea Mantegna)則成為北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先鋒。這兩幅畫分別由喬凡尼.貝里尼(Giovanni Bellini)和曼帖納於1480年代間所作,在貝里尼的〈阿爾札諾聖母〉中,聖母子身處戶外,只有一條榮譽簾幕(drape of honour)將後方精緻刻畫的風景隔開。聖母柔和而堅定的眼神預示了耶穌的未來,鮮豔美麗的色彩更為畫面添上祥和與神聖的氛圍。這幅祭壇畫由一名貝爾加莫的貴族委託貝里尼創作,並且有很長一段時間被展示於貝爾加莫附近的阿爾札諾倫巴底(Alzano Lombardo)聖母平安堂(Chiesa di Santa Maria della Pace),是威尼斯藝術在貝爾加莫扎根的早期證據。曼帖納的〈聖母子〉則以較為風格化的手法賦予聖母子神性,例如聖母衣袍上的紋路和全黑的背景,使整體畫面顯得嚴肅而哀戚。聖母神情同樣顯露對耶穌命運的了然於心,而聖嬰向上望的雙眼和紅珊瑚手環也都象徵他未來的苦難。這幅畫的色彩如同畫家其他作品一般較為暗沉,這是由於曼帖納使用的蛋彩顏料較薄所致。

拉斐爾 聖巴斯弟盎 約1503 蛋彩、油彩木板 45.5×36.4cm 貝爾加莫卡拉拉學院美術館藏
©Fondazione Accademia Carrara, Bergamo
16世紀宣告了文藝復興盛期的來臨。〈維吉尼亞的故事〉屬於波蒂切利非常晚期的作品,它與〈盧克麗霞的故事〉(現藏於波士頓伊莎貝拉.史都華.嘉納美術館〔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成對,兩者皆為羅馬時期女性遭侵犯後以死證明清白,進而點燃民怨並引發革命的故事。波蒂切利採用連續敘事的手法,將不同時間點由左至右合併在同一畫面,並以建築統一構圖,這種凝重的題材和人物的悲憤皆與他早期描繪美麗祥和女性的作品有著天壤之別。同樣作於16世紀初,拉斐爾的〈聖巴斯弟盎〉是他未滿廿歲時所作。拉斐爾沒有按照傳統的形象──綑綁在柱子上、渾身插滿箭──描繪聖巴斯弟盎(St. Sebastian),而是以一副謙和的面孔呈現在我們眼前。聖人手中拈著的箭是他的象徵,但是否也影射古典神話中的愛神呢?

第7展廳一景,呈現15世紀末至文藝復興盛期的中義大利藝術風貌。
©Fondazione Accademia Carrara, Bergamo
洛托與威尼斯影響
前面提及貝爾加莫在近代歷史上有很長一段時間隸屬於威尼斯共和國,因此與威尼斯在藝術上的交流極為密切。威尼斯畫派成員老帕爾瑪(Palma il Vecchio)、喬凡尼.卡里亞尼(Giovanni Cariani)和安德烈亞.普雷維塔利(Andrea Previtali)皆出生於貝爾加莫或周邊城鎮。另一方面,威尼斯畫派畫家也不止步於首都,最出名的例子即是羅倫佐.洛托(Lorenzo Lotto)。洛托雖出生於威尼斯,但長年在共和國境內的其他城鎮創作。1513至1525年間,他居住於貝爾加莫並留下許多繪畫,至今仍主宰這座城市的藝術風景;其宗教繪畫散布於貝爾加莫各處教堂,卡拉拉學院美術館也匯集不少洛托的作品,當地觀光局更規畫遊覽「洛托路線」,推廣遊客在古城中尋索大師的蹤影。(全文閱讀606期藝術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