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織地層之歌
2025年福克斯通三年展的深度漫遊
福克斯通三年展(Folkestone Triennial)自2008年首屆舉辦以來,致力於將當代藝術引入公共空間,將這座英格蘭東南角的港口小鎮化作開放的城市畫布。其前身可追溯至2002年成立的非營利組織創意福克斯通基金會(Creative Folkestone),由當地藝術家與文化倡議者聯手創立,旨在透過藝術與文化項目振興地方經濟、活化城鎮空間,並深化社區參與。
2025年福克斯通三年展(展期至10月19日)的策展人是曾長期擔任愛丁堡藝術節總策畫、目前是愛丁堡當代藝術空間Collective總監的蘇嘉.凱里(Sorcha Carey),此次以「大地何以鋪陳?」為命題,邀請十八位來自十五個國家的藝術家深入探索這座小鎮地層之下的時間紋理。凱里從福克斯通博物館(Folkestone Museum)的考古發現為起點,例如一枚河馬化石牙齒、一副千年前的盎格魯─撒克遜女性遺骨,以及來自波羅的海的琥珀珠飾等,這些沉默的證物訴說著這片土地自古以來的流動性與跨文化連結,為整個三年展奠定了思維的基調。

珍妮佛.蒂〈海洋生命之樹〉安置於福克斯通東懸崖(East Cliff)一處考古遺跡旁,像1株蔓生的海藻延伸向海峽。
(Photo: Thierry Bal)
在考古挖掘現場附近的海岸懸崖上,荷蘭藝術家珍妮佛.蒂(Jennifer Tee)的〈海洋生命之樹〉如同一片巨大的海底森林,在地表上蔓延生長。手工製作的磚塊,每一塊都承載著白堊崖壁的顏色與海藻的自然色調,部分磚塊嵌入玻璃,在陽光下閃爍出如化石般的光芒。她的創作長期探索人類、社會環境和生態的關係,這件作品將古代化石與當代海洋生態危機緊密相連,提醒觀者海藻生態系統不僅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更是無數海洋生物的庇護所。磚塊上的浮雕圖案,例如海葵、菊石及海藻,彷彿訴說著地球深層歷史與當下環境危機之間的對話。

多蘿西.克羅斯〈紅色漂礫〉安置於福克斯通港灣突堤(Folkestone Harbour Arm)階梯下方,
與英吉利海峽的潮汐相伴。
(Photo: Thierry Bal)
循著海岸線向港口漫步,愛爾蘭藝術家多蘿西. 克羅斯(Dorothy Cross)的〈紅色漂礫〉坐落在港口階梯下方。一塊來自敘利亞大馬士革的紅色大理石巨岩,幾對人類雙足的雕塑顫顫巍巍地立在上方,充滿遲疑和畏懼。這件作品回應地質學中的漂礫(Glacial erratic)概念,即冰河時期被冰川攜帶並遺留在異地的石頭,克羅斯以此隱喻當代的流離失所與遷徙,特別是敘利亞戰爭造成的人道危機。漲潮時,海水會淹沒巨石底部,只留下雕刻的雙足露出水面,這個設計巧妙結合地質時間與人類苦難,創造出政治性的視覺敘事,且福克斯通附近的海域經年有非法移民冒險渡海,爭議不斷。克羅斯長期關注記憶、身分認同與自然世界的關係,〈紅色漂礫〉矗立在這個邊境節點顯得格外有深意。

具華人家庭背景的宋瑞淵創作5公尺長的〈宋氏王朝○○○○〉懸掛於福克斯通聖彼得教堂中殿天花板
(Photo: Thierry Bal)
在聖彼得教堂(St. Peter's Church)的中殿上方,格拉斯哥藝術家宋瑞淵(Rae-Yen Song)懸吊著一件5公尺長的紡織生物〈宋氏王朝○○○○〉。這件作品的靈感來自英國南部海岸常見的蠕蟲,牠的存在可以追溯至五億年前,是一種能用沙粒和貝殼建造保護性管狀住所的海洋生物。藝術家結合這種生物的分枝結構與中國傳統的舞龍舞獅服飾,創造出一個多頭混合生命體。作品內側繡有精緻的海洋生物圖案,設計有五個頭部開口,可供多人同時穿著表演。她的創作實踐深植於家族口述歷史與道教哲學,這件作品不僅體現陸地與海洋生命的共同祖先,其陳列選址在教堂,亦象徵跨文化的連結與混融。
從聖彼得教堂步行至福克斯通表演藝術中心(Folkestone Quarterhouse),立陶宛藝術家艾米莉亞.史卡努力特(Emilija Škarnulytė)的〈葬禮〉帶領我們展開一場關於核能遺產的沉思。她的祖母在1986年車諾比核災後因放射性物質中毒而失明,這段家族記憶深深影響她的創作。〈葬禮〉記錄立陶宛伊格納利納(Ignalina)核電廠的緩慢拆除過程,而這座核電廠正是1986年發生核災事件的車諾比姊妹廠。一條蛇緩緩移動於控制台複雜的按鈕間,毀滅與重生的超現實擺盪訴說著人類技術對自然的介入及其後果。史卡努力特談到,她花了幾年的時間才申請到進入核電廠拍攝的許可:「我總是嘗試看穿肉眼看不見的東西。」她的作品探討時間、生態解離,以及科學和神話的交疊,並與臨近的鄧傑內斯(Dungeness)核電廠呼應,使核能廢料的永久性與海洋的永恆性形成令人深思的對比。(全文閱讀605期藝術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