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嚴勞動者的永恆形象
米勒:土地上的生活
倫敦國家藝廊/2025年8月7日~10月19日
米勒是19世紀最重要的畫家之一,以描繪鄉村生活聞名。他出生於法國諾曼第的農民家庭,自小對鄉村生活耳濡目染,並於1849年遷居位於首都巴黎以南約64.4公里、楓丹白露森林邊緣的巴比松。在那裡他開始描繪農民、工人、揚穀工、拾穗者、伐木工和牧羊人的形象,反映其艱苦生活條件的同時賦予他們樸實的尊嚴,使作品呈現一種永恆的特質。1870年代起這些主題開始贏得讚譽,深受梵谷、達利等藝術家的讚賞,也帶給印象派畫家許多啟發。此次在倫敦國家藝廊展出的「米勒:土地上的生活」著重探討他的創作理念、實踐與對英國繪畫的影響,並分析這位宣揚藝術中「人性」重要性的藝術家之生平與職業生涯。

米勒 揚穀者 約1847-1848 油彩畫布 100.5×71cm 倫敦國家藝廊藏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鄉村主題
巴比松的鄉村勞動者分為兩種:一種是無地的農業無產階級,包含林業工人、伐木工,他們是鄉村社會中最貧困的群體,在無需鋸木工服務的期間必須出租自身的勞動力;另一種是小規模獨立農民(petits paysans indépendants,農業勞動者的歷史術語),他們能在自己的土地自給自足地勞作,正如〈晚禱〉中呈現的一對夫婦似乎正在自家土地採收馬鈴薯。除了收割是集體事務,男女之間通常具有嚴格的分工:男性整地並在森林工作,女性打理房屋、庭院和花園,有時也會協助拾穗與收集生柴火的樹枝。19世紀人們對農村人口的態度展現兩極化的態度,多數人承認農村生活的艱辛,但在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不僅結束路易─菲利普一世(Louis-PhilippeⅠ)的專制統治,也加劇人們對農村人口的恐懼,因此以城市為背景的小說家在作品中對鄉村勞動者的描述時常搖擺不定。
此展源於倫敦國家藝廊收藏的〈揚穀者〉,這是米勒首幅描繪勞動者的傑作。畫中人物穿著七分褲和木屐,側臉籠罩在陰影之下使觀者無法辨識此人的輪廓,這樣的視覺安排是為了展現某一類型的勞動者而非描繪單獨的個人畫像,這也許是受革命前後盛行的社會主義氛圍影響。米勒於1848年在巴黎沙龍(羅浮宮舉辦的當代藝術年度展覽)展出〈揚穀者〉,以其樸實無華、引人入勝的特質獲得高度讚譽,評論寫道:「你可以想像自己置身於穀倉之中,穀物飛揚時,空氣中彌漫著細密的粉塵」。這幅畫被新成立的共和政府內政部長亞歷山大.奧古斯特.勒德魯─羅蘭(Alexandre Auguste Ledru-Rollin)購得,他相當欣賞這幅畫的無產階級主題及揚穀工服裝的色調。

米勒 鋸木工 1850-1852 油彩畫布 57×81cm 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藏
©V&A Images /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1849年米勒搬到楓丹白露森林的巴比松,當地的風景與莊嚴的勞動者成為他作品的焦點,如〈鋸木工〉便是一幅極具活力的畫作。兩位工人隔著一棵大樹幹面對面站立,主要人物的左腳抵著樹幹以便靈活地揮動鋸子,他的腿部肌肉透過薄布顯露出來,讓觀者好似能感受人物結實的力量及奮力工作的動態感。藝術史學者羅伯特.L.赫伯特(Robert L. Herbert)認為,米勒為〈鋸木工〉所做的研究主要是透過對真實人物的觀察,且他在巴黎末期所繪的作品與在巴比松早期的作品之間有著密切的視覺相關性,顯示他很可能使用在巴黎完成的素描,結合實際觀察巴比松的樵夫,完成這一系列描繪伐木工人的創作。(全文閱讀605期藝術家雜誌)

米勒 伐木工 約1850 黑色粉筆、水彩紙本 46.9×30.8cm 愛丁堡蘇格蘭國家藝廊藏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