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與轉折之間
愛德華時代:優雅年代
倫敦白金漢宮國王美術館/2025年4月11日~11月23日
展於倫敦白金漢宮國王美術館的「愛德華時代:優雅年代」展覽,首次匯集超過三百件來自英國皇家收藏的珍品,全面呈現兩代皇室成員──愛德華七世(King Edward Ⅶ)與亞歷山德拉王后(Queen Alexandra)、喬治五世(King George Ⅴ)與瑪麗王后(Queen Mary)──如何透過服飾、珠寶、肖像、攝影與藝術收藏,在一個華麗與動盪交錯的時代形塑屬於皇室的現代形象,並悄然推動從傳統邁向現代的轉變。
當金光重返西敏寺
此次展覽的最大亮點,無疑是亞歷山德拉王后睽違卅年再度展出的金色加冕禮服(Coronation Dress),這件耀眼的作品是時尚的象徵,更是文化態度的宣言。1902年8月9日,在愛德華七世因突患闌尾炎接受緊急手術、使加冕典禮延宕六週之後,這場儀式終於在西敏寺隆重舉行。
愛德華七世與亞歷山德拉王后不懼於挑戰傳統,選擇由法國設計師莫蘭.布洛西爾(Morin Blossier)打造王后的金色加冕禮服,而非延續一貫委託英國本地設計師與工匠的慣例。這項決定體現兩人對「現代化皇室」形象的積極塑造,更反映出他們具跨國視野的文化姿態。

塞繆爾.路克.菲爾德斯(Samuel Luke Fildes) 亞歷山德拉王后 1905 油彩畫布 265.3×170.6cm
倫敦皇家收藏信託藏
©Royal Collection Enterprises Limited 2025 | Royal Collection Trust
此外,在亞歷山德拉王后的建議下,這套加冕禮服也首次繡上英國三大象徵──玫瑰(英格蘭)、薊(蘇格蘭)與酢漿草(愛爾蘭)的元素,這項設計上的創新呼應聯合王國的統合意象,也成為後世王后加冕禮服的標準樣式,延續至伊莉莎白二世(Elizabeth Ⅱ)與卡蜜拉王后(Queen Camilla)的加冕禮服中。而加冕禮服在形式上也一改過往多採用白色或奶油色、仿效宗教長袍的傳統樣貌,此次選用金絲面料製成剪裁基底,上覆繡滿數千枚金屬亮片的金色薄紗,呈現前所未有的服裝語彙。這種視覺與材質上的革新為時尚的選擇,更在政治與文化語境中重新詮釋皇室女性的象徵意涵。
加冕典禮當天,亞歷山德拉王后的金色禮服在電燈照耀下熠熠生輝,這不僅是電燈首次點亮西敏寺的歷史時刻,也使她閃耀於光影中的身影成為象徵新時代來臨的視覺寓言。
皇室形象的文化建構
登基之初,愛德華七世與亞歷山德拉王后便迅速成為當代最受矚目的時尚風格象徵。《時尚》(Vogue)雜誌讚譽亞歷山德拉王后為「全英領土真正的時尚領袖」,這一封號並非虛名,而是對她在服飾、珠寶與造形風格上創新眼光的肯定。她的品味引領了風尚,也在潛移默化中形塑了當時的社會文化氣質,在她與皇室其他女性成員──如媳婦瑪麗王后──的服飾與珠寶中,總能見到其將奢華與典雅巧妙並置的獨到品味。
除了透過當時已逐漸成為主流的攝影媒介捕捉這些時尚形象,皇室成員仍習於聘請當代知名社交畫家如菲利普.德拉斯洛(Philip de László)與沙金(John Singer Sargent)為他們繪製肖像。透過畫家的筆觸,這些形象得以流行於上流社交圈,也被昇華成具有文化象徵意涵的視覺資產,進一步鞏固皇室做為品味與權威象徵的地位。

愛德華時代皇室成員與社交名媛的肖像畫於展場一景
©Royal Collection Enterprises Limited 2025 | Royal Collection Trust
這種同時擁抱攝影等現代媒介又延續傳統肖像繪畫的文化態度,也反映在制度設計上對創新與傳統並置的思維。1902年,愛德華七世設立功績勳章(Order of Merit),以表彰在文化、科學或軍事領域中對英國與帝國有卓越貢獻者。每位受勳者的肖像皆由畫家繪製後呈交國王收藏,這項傳統延續至今,成為皇室透過文化實踐強化公共價值的一種象徵行動。
觀者得以在展覽穿梭於雙重脈絡之中,一方面見證皇室如何擁抱現代世界的品味、媒介與節奏;另一方面,也看見其如何透過形式與儀典精準地維繫歷史連續性的文化承諾。(全文閱讀605期藝術家雜誌)

愛德華七世與亞歷山德拉王后的裝飾藝術品於展場一景
©Royal Collection Enterprises Limited 2025 | Royal Collection Tru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