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彩藝術中心
台灣藝術中的記憶與再現
尊彩藝術中心於本屆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推出「台灣藝術中的記憶與再現」,集結從陳澄波與廖繼春等前輩藝術家、戰後名家李重重與劉得浪,到當代藝術許家維、陳依純、江凱群、黃頤勝、嚴靖傑等創作者,共十五位藝術家作品。這檔展覽試圖回答一個核心問題:台灣藝術家如何在複雜的歷史與文化脈絡中,發展出既具國際對話能力又深植本土情感的獨特創作語言?
台灣藝術的發展過程,是藝術家不斷回望歷史、記錄當下的過程。從日治時期藝術家初次接觸現代性,到當代創作者面對數位時代的思考,台灣藝術家持續透過創作回應如何記憶這片土地、如何再現我們經驗的根本問題。展覽以「記憶」與「再現」兩個關鍵概念呈現台灣藝術在不同歷史時期建構獨特的視覺語言和文化認同。

從陳澄波對殖民地景觀的現代性表達,到蕭勤創立「龐圖國際藝術運動」將東方哲學思想帶入國際抽象藝術對話,再到被譽為台灣現代版畫之父的廖修平將民間文化元素轉化為現代版畫語言,藝術家展現了在文化交會處的創造性實踐。而李重重讓水墨傳統在抽象表達中獲得當代意義,劉得浪透過深入山林的創作實踐,將對土地的深情凝視轉化為動人的藝術語言。

當代藝術家則在數位時代開拓廣闊表達的疆界。許家維透過影像創作重新審視被遺忘的歷史敘事,周代焌發展出「穿越劇式的時間軸度」來探討台灣產業史與地貌變遷,陳依純以詩意的影像語言關注社會邊緣群體,陳普自手繪出發建構跨媒體生態系統,嚴靖傑探索自然與科技間的平衡關係,皆展現當代藝術家如何在全球化語境中保持獨特的創作視角。
此次展覽呈現的作品橫跨油畫、水墨、版畫、錄像、數位藝術等多元媒材,從前輩畫家對台灣地景的深情描繪,到當代藝術家對歷史記憶的考古實踐,展現台灣藝術持續的創新能力。展覽特別企畫包含不同世代藝術家間的對話關係,讓觀者感受台灣藝術在傳承與創新中的動態發展。
記憶承載著對過往的回顧,同時也是主動的文化建構過程;再現既描繪著現實的樣貌,又參與創造性的意義生產。台灣藝術家在記憶與再現的辨證過程中,發展出既回應全球藝術潮流又根植本土經驗的獨特表達,這正是台灣藝術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所在。
【10月特別報導│ART TAIPEI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