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纏繞之間,思考生態系統共構的可能
日本建築師平田晃久由非人類視角,重新思考建築與空間的可能

平田晃久
Photo: Marc Goodwin, Archmospheres
什麼是「纏結之基」(Entangling Base)?試想阿爾卑斯山巒之間,雲霧縈迴纏繞,構成壯麗的景觀。若無群山的矗立,雲霧便無從於此凝聚。山嶺成為雲霧的「纏結之基」,為其提供交織的空間與秩序。如此的關係——雲霧與山脈、纏結之物與其基底——廣泛存在於自然界,特別是在生物領域與科學世界之中;它同樣也滲入藝術與音樂的創造之中,例如作曲家伊安尼斯.薩納基斯(Iannis Xenakis)或藝術家安赫爾.杜阿爾特(Ángel Duarte)、薩拉.施(Sarah Sze)、安東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的作品當中,皆可見此脈絡。
平田晃久建築設計事務所(Akihisa Hirata Architecture Office)近期在台灣進行中的案子包括:一個如同「書籍的知識峽谷」,由內含兩塊巨大的板,所創造出各種聚會場所的「新竹市圖書館新總館」;另一個則是設想為各種智慧匯聚的節點,其主要用途包括策畫博物館展覽,以及作為學生們聚集空間的「臺灣大學百歲紀念館」。他的理念來自童年時期因觀察昆蟲與自然生態所培養出的獨特觀點,並由此孕育出「纏繞」這個詞;而在這次大阪萬博中所設計的「EXPO國家日大廳 雷格登」(National Day Hall Ray Garden),則是從基地的風向出發,聯想到地球的斷層,進而從小範圍連接到大尺度,乃至於從場所的記憶出發,重新連接海洋民族之間的交流。在平田晃久與《藝術收藏+設計》的對話當中,他分享了個人成長與學習經驗的觀點啟蒙與延展、自身對於建築與自然及生態想像的表述,以及參與「大阪.關西萬博」建築項目的構思。

平田晃久建築設計事務所為2025大阪.關西萬博所設計的「EXPO國家日大廳 雷格登」
© Kenya Chiba

在「EXPO國家日大廳 雷格登」項目中,平田晃久建築設計事務所順著風的方向,設計了一個帶狀的結構體,如同草或樹枝隨風展開一般,是一種到處都有縫隙的開放形態。
© Kenya Chiba
問:你如何透過這次參與大阪萬博的作品,呼應本屆萬博的主題?你希望透過這件作品傳達什麼訊息?
答:這次我們參與設計的項目是「EXPO國家日大廳 雷格登」。本屆萬博主題為「讓生命更光輝的未來社會藍圖」,予人一種對於生命的啟示與思考。以往在萬博當中所建造的各種展館,大多是以封閉的空間為主,像是實體塊體,其中包含獨立存在的展示空間。但這次我們想要挑戰一種更為開放而不是封閉的形態,是能夠融入自然環境、光線等元素的空間。我們認為,這樣的設計能更貼近「生命」的概念。因此,我們特別關注了關西地區所吹拂的風。萬博會場所在的夢洲,全年都有穩定、朝同一方向吹拂的風。我們順著風的方向,設計了一個帶狀的結構體,如同草或樹枝隨風展開一般,是一種到處都有縫隙的開放形態。
★本文為文章節錄,更多精彩內容,請見2025年9月號216期《藝術收藏+設計 Art Collection + Design》雜誌【九月專輯│Designing Future Society for Our Lives 2025大阪.關西萬博,讓生命更光輝的未來社會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