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畫、藏畫到籌畫美術館
台灣西畫第一人、水彩畫家倪蔣懷
撰文│古碧玲(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圖版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藝術收藏+設計 2025年9月216期)

李梅樹,〈倪蔣懷速寫〉,鉛筆、紙,37 x 28公分,1934。
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設想如果再給倪蔣懷幾年的陽壽,或許他構思中的寶峯美術館,將能成為第一座立意與功能全備的私人美術館,於其恩師石川欽一郎77歲大壽盛大開幕,不僅是頌揚師生情誼的一時佳話,同時將是一座集美術教育普羅化之大成的美術館。據他所規畫的入館免費,1樓是事務所,尚設有圖書館、可以招收學生的繪畫研究所等教育功能,在缺乏任何正式藝術展覽館的時代,首開先例有了固定的展覽空間。該館選址原設想了3個方案,其一是在現為公館的富田町一帶,附近有台北帝國大學(今之台灣大學)及台灣總督府台北高等學校,散策即可往返抵達,將帶給台灣藝術界何等豐沃的養分?
略知台灣日治時期的美術發展,勢必對石川欽一郎不陌生,多位日後赫赫有名的台灣前輩畫家,如:陳澄波、李石樵、李梅樹、廖繼春、藍蔭鼎、洪瑞麟等,都係前後受教於石川的學生,倪蔣懷正是就讀國語學校師範科時,受教於此位能畫、能寫、能唱的才氣煥發老師,進而終身受其影響。
在每週只有1小時的繪畫課,石川的授業開啟了家境並不優渥的倪蔣懷「藝術樂美」視野,這也是他在臨終時仍心繫掛懷的石川師,源於當年的教化啟蒙,促使他作為煤礦業包採人的職涯之外,永遠有藝術的位分存在。

倪蔣懷,〈猴硐礦區〉,水彩、紙,49 x 66公分,1928。
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倪蔣懷,〈淡水〉,水彩、紙,64.5 x 102.7公分,約1936。
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臺北市立美術館「懷德樂美──倪蔣懷紀念展」之「寶峯美術館」展場影像
北美館就捐贈畫作進行修復,逐一調查研究箇中的文獻、檔案,於今年6月26日推出「懷德樂美:倪蔣懷紀念展」,為該館繼1996年「藝術行腳:倪蔣懷作品展」、長達29年後,藉回顧展的形式與格局,理出倪蔣懷的創作軌跡,並呈現他籌劃寶峯美術館的構思。
★本文為文章節錄,更多精彩內容,請見2025年9月號216期《藝術收藏+設計 Art Collection + Design》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