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與實踐想像的文化場域
臺中市立美術館館長賴依欣的開館布局
臺中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中美館」)預計於今年12月13日正式開館,這間與台中市立圖書館共構的「綠美圖」館舍,坐落於水湳經貿園區中央公園北側,由八個座向與尺寸各異的量體相連,形成兼具開放性與流動感的場域。中美館自2024年3月1日開始運作,由曾帶領嘉義市立美術館完成開館的賴依欣出任首任館長。迎向10月28日試營運前,賴依欣接受本刊專訪,從館舍運作、展覽策畫到營運節奏與階段性目標,分享中美館的定位、其在城市文化網絡中的位置,以及籌備歷程如何具體落地等心得。

由建築共構而生的日常經驗
綠美圖自2013年開始籌備、2019年動工,如今迎來開館的十二年歷程,無不凝聚各界的期盼。身為全台唯一一間結合市立美術館與市立圖書館功能的複合式場館,中美館在城市文化版圖中的定位隨著時代與城市發展而延展,也承擔著相應的責任與目標。賴依欣指出,中美館因地理位置與場館組構的特性,早已超越單一功能藝文場館的範疇,鑲嵌於多元系統之中,必須回應所處環境的各式需求。她認為到訪的民眾未必僅為美術展覽而來,可能因圖書館、公園、地標性建築,或因觀光與週末休憩等理由踏入,因此團隊更有意識地思考,如何將這些多樣化的進入途徑轉化為觀眾的日常經驗,進而讓美術館成為市民生活中能夠持續參與的存在。

中美館的建築本身也被納入這種經驗的營造之中。賴依欣認為,開放的量體與彼此相連的空間結構不僅引導觀眾在不同展廳間自由穿梭,也鼓勵他們依循自身興趣發展獨特的參觀路徑,並在不斷移動和轉身間發現新的視角與感受。綠美圖由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日本建築師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組成的SANAA事務所設計,是他們迄今規模最大的文化類建築專案,在空間規畫上融入鼓勵探索與發現的動線安排及視覺銜接,讓建築成為觀眾體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賴依欣補充,雖然團隊並未參與最初的規畫,但她感受到「建築設計中存在一種從空間出發的企圖心,試圖打破藝術展示與觀眾經驗之間的邊界」。妹島和世、西澤立衛長期透過不同類型的美術館與文化場館建築探索人在空間中的多種樣態,以及藝術在場域中可能發生的各種情境。她認為,「未來在營運上,無論展覽如何進駐、與圖書館之間如何創造互動關係,抑或對空間的詮釋與使用方法,都將在這個建築形態中獲得更多啟發與加乘」。

制度內生長的團隊文化
從空間走向營運,如何在這座新建築中形成一支能與之相互呼應的團隊,成為賴依欣上任後的首要工作。中美館提出「打造城市藝術地標」、「做為國際跨域交流節點」、「以藝術推動城市永續發展」三大願景,展現對未來角色的積極定位,也為館舍的組織設計與營運模式奠定方向。做為一間新成立的公立美術館,其營運必須在制度框架內建立有效的組織與流程,同時保有足夠彈性,以回應場館初期運作中的不確定性。賴依欣指出,中美館的編制包含展覽規畫組、典藏研究組、教育推廣組、祕書室、會計室與人事室,整體結構延續美術館的基本任務編組。然而,為回應新型態美術館在觀眾溝通與資源連結上的需求,她在現有架構下規畫任務型編制,由館內副研究員依各自專擅領域靈活組成,形成符合館舍精神與任務的團隊,以推動未來三年至五年間的發展目標。
這樣的架構也反映在實際的人力組成上,目前編制六十五人,已有五十八人到任。她坦言,在與全由藝術專業人才組成的國內外場館互動時,曾感受到中美館在現行行政組織架構下,一定比例由公務人員組成的團隊確實可能帶來差異與挑戰。然而,在實際面對並銜接採購法案等行政流程時,藝術與行政專業之間的合作反而成為必要條件。她形容,開館前的籌備歷程中有相當大的心力放在建立彼此的運作模式,以確保能在同一任務下發揮各自的專長。

除此之外,成員幾乎全數來自不同單位與城市,涵蓋國內各地美術館、文化機構、公部門及獨立策展領域,背景廣泛且經驗差異顯著。其中不少是二、三十歲的年輕成員,他們帶來新鮮的觀點,以及對媒體與觀眾的敏銳感知,能拆解出別具巧思的策展與行銷切入點,為館所注入活力;但世代與專業背景的差異也使跨部門合作更具挑戰,各組室主管必須在業務推進與人員管理之間不斷調整溝通方式,讓來自不同文化與經驗背景的成員逐漸在同一條軌道上協作。另一方面,她也觀察到行政專業人員中不乏對藝術懷抱熱情的同事,例如幾位同事幾乎參與了中美館預先籌備的每一場講座,甚至可將他們視為第一線接觸、能夠深度交流的觀眾。賴依欣認為,正因為擁有這樣一支兼具專業與多元背景的團隊,中美館才有可能在開館初期的展覽策畫、典藏建構與觀眾服務中,展現屬於自己的節奏與特色。
開館展與空間展示策略
在籌備歷程的關鍵階段,中美館同步展開開館展「萬物的邀約」的策畫與製作,將館舍的空間特性與團隊多元的專長轉化為策展的動能及資源。針對開館展的策略,賴依欣表示:「做為啟動新館的起手式,開幕展是觀眾認識中美館的第一步,因此首要考量的是如何讓觀眾對這座館舍建立印象,以及它能夠展現的多種面貌。」她認為綠美圖的地理位置和名稱中的「綠」,與妹島和世、西澤立衛在設計中強調的內外流動、自然環境、人的移動及資訊感知的創造息息相關,這些元素構成中美館最核心的議題基礎,而開館展正是以此為根基,展開一次涵蓋多層次的討論。賴依欣補充,此次開館展將在五個展間中推出五個至六個子題,其中藝術家的身體性表演將是重要元素,期望在展覽的不同面向中延展觀眾對藝術與空間關係的感知。 (全文閱讀604期藝術家雜誌)
【9月專輯│迎向城市美術館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