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於城市的美術館
嘉義市立美術館館長陳佳琦從在地出發的文化視野
嘉義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嘉美館」)坐落於嘉義市中心,自2014年設置籌備處,歷時六年醞釀,於2020年正式啟用,成為台灣最早一批城市美術館的先行者,館舍是由市定古蹟、昔日的菸酒公賣局嘉義分局改建而成,兼具歷史紋理與當代建築風貌。首任館長賴依欣以「畫都嘉義」的藝術脈絡與人文底蘊為根基,展開嘉義藝文與歷史的研究,涵養在地藝術生態,並促進社區互動與公共參與。

嘉美館2024年6月,由具備台灣文學與攝影藝術研究背景的陳佳琦接任館長一職,並以「延續既有美術史」、「當代跨域」及「在地性」三大主軸做為營運核心。談及與嘉美館的因緣,她回憶,當初是以攝影史研究者身分參與2021年展覽「捕風景的人─方慶綿的影像與復返」的研究協助,她形容當時的自己宛如一張白紙,隨著那次的經驗,以及日後上任的調查研究,才逐步展開對嘉義的認識。憑藉研究者的細膩觀察與外來者的新奇眼光,她得以「從一個微小且被遺忘的藝術家生涯的點,看到一些可能性」,並於館務推動中注入更豐富多元的想像,本文將聚焦她自上任一年多以來的具體實踐,探討嘉美館於此階段的定位與展望。

承接城市的藝術脈絡
對於一座城市美術館的使命,陳佳琦回應:「美術館應直面這座城市,與生活在此的民眾對話。」她認為,這一切都須從了解這座城市開始,梳理其歷史脈絡、挖掘那些未知、細膩且充滿生命力的敘事,一步步填補在地歷史的缺漏。
她進一步分享嘉義「畫都」之名的由來。此稱號源自1938年首屆台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當時《臺灣日日新報》以「嘉義乃畫都,入選者占二成」形容嘉義藝文風氣的興盛。陳佳琦強調,這與林玉山的推動密不可分,日治時期嘉義臨近阿里山,是林木的集運中心,裱畫店因木框需求而聚集於此,林玉山即為裱畫店的兒子。他以「台展三少年」聞名,赴日留學歸鄉後,積極聚集地方藝術人才,並創立春萌畫會推廣東洋繪畫。值得一提的是,張李德和亦是關鍵角色,她在家中庭院多次舉辦聚會,邀請藝文人士吟詩作對、談論藝術,並以贊助者的身分支援林玉山、陳澄波等藝術家赴日深造。此外,嘉義自清領時期的漢文化並未中斷,鄰近台南且詩社林立,當時的嘉義人文薈萃,可說是台灣藝文重鎮。
戰後藝文生態歷經重組與改變,文藝中心雖逐漸北移,但嘉義依舊延續深厚的畫室傳統,成為培育當時許多台灣藝術家的重要基地,協助大量學子進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就讀。之後,台灣社會歷經長時間的噤聲,直至解嚴後陳澄波的故事才被重新尋回。1990年代更是台灣藝術史上一段生猛有力的特別時光,嘉義藝術家亦積極參與其中,如今的嘉義則轉型為人口較高齡化、移居樂活的城市。
陳佳琦坦言:「外界或許視嘉義為沉寂,抑或是一種安靜的傳承,嘉義如今確實已擁有不同的性格與長相,這之間必然會孕育出有趣的故事。當然,美術館的成立與發展亦正持續書寫中。」嘉美館的角色即為承接這座城市的文化脈絡,把曾經做為台灣藝術史泉源、卻被眾人遺忘的歷史召喚回來。
然而,陳佳琦也提醒,在談論嘉義藝術文化面貌時,應盡量避免陷入狹隘的地方主義迴旋。藝術家的歸類不應侷限於在地歷史或單一城市的框架,也不應僅以「一輩子歸屬一個地方」做為正當性的依據。以林玉山為例,他自1951年北上出任台北市私立靜修女子中學教師一職,後於1953年至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任教,進而成為全台重要的書畫老師,雖然長期在台北生活,但其作品始終署名「桃城人」。藝術家的生命經歷深刻影響著其格局與命運,因此須以更廣闊的視野,從城市間的互動,甚至是國外跨域性的角度理解與觀察,而這也是她在之後展覽策畫一直在思考的方向。
陳佳琦視嘉美館為構築、轉譯在地美術史的起點,持續「回溯、定位嘉義的藝術文化,並從中尋找獨特性」,讓它牢牢扎根於在地土壤,創造屬於嘉義的藝術與文化之主體性,滋養出更多的自信與自我認同。

策展的探索與實踐
在承接嘉義藝術文化的任務上,嘉美館在展覽實踐亦延續這條道路。陳佳琦指出:「每一座城市美術館的成立,一定被賦予某些使命,例如為地方藝術家舉辦大型的回顧展,嘉美館也是一樣。」從2024年的「拾景剪影─林玉山的寫生與旅行」、2025年的「背光─郭東榮、陳銀輝、詹浮雲」、當期的「Practice and Practice:李錦繡、謝貽娟與我」,及日後以張李德和為核心的展覽,皆是延續嘉義既有的美術史,從策展過程中的資料蒐集、展覽時收穫的回應及後續議題的發酵,均在補足這些尚未被書寫的篇章。她也特別提到,日後會持續關注與嘉義地區相關的藝術家,例如長年居住在嘉義美街附近的老畫家曹根,這些既陌生且充滿探索價值的人物與作品,將一步一步納入嘉美館的藝術版圖中。

策展方式上,陳佳琦回顧,早在賴依欣館長時期,嘉美館便嘗試以當代跨域的方式進行,像是與當代視覺藝術家合作,讓展覽以更為靈活、輕盈的面貌呈現。這種跨域精神延續至陳佳琦的策展思考中,「展覽應該就美術館本質去思考」她說,除了傳統雕塑、畫作等經典藝術品外,還能如何翻轉形式,展現更多樣化的展品,甚至從大眾不熟悉但有趣的視角切入。「拾景剪影─林玉山的寫生與旅行」就是一次試驗性的嘗試,展場中有一束光聚焦地打在林玉山1941年的《阿里山線附近風景寫生冊》上,讓以「寫生」與「旅行」為主軸的主題策展更鮮明,有時「或許有點偏旁或特殊」的題目,也許能重新詮釋此畫家的某一新面向。 (全文閱讀604期藝術家雜誌)
【9月專輯│迎向城市美術館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