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館,做為群眾繆斯的場所
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顏名宏的策進藍圖
自2022年高雄內惟藝術中心正式開幕後,整合高雄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高美館」)、兒童美術館、內惟藝術中心,與足足43公頃藝術生態園區的「大美術館」儼然成形。硬體設施整裝待發,高美館館長一職自2023年7月起由林羿妏代理,直至今年8月1日,方由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設計與營運學系教授顏名宏走馬上任,正式開啟高美館的下一個篇章。

擅長以藝術介入公共開放空間的顏名宏,在行政、研究與教育現場皆累積了相當豐厚的經驗,直至今日尚主持教育部「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並參與師資培訓,對於藝術如何親近民眾、成為常民生活的元素,都並不陌生。在各地美術館試圖推動城市文化觀光、拉近藝術與公眾距離之際,顏名宏對此也已有擘畫,對於高美館未來的發展藍圖成竹在胸。

一種對於家的想像
談到高美館,很難不令人記起其廣袤的戶外園區──坐落於內惟埤,美術館園區內保留了原有的濕地特色,水文流經,於中央形成內惟埤湖,如茵綠草大塊大塊地綿延,北端則保有一座森林,將近五十件的藝術品便星散於各種地景之間。這般無與倫比的環境條件,使得美術館及其周邊自然而然地成為當地居民重要的生活基地,既是市民下班後放鬆漫步的所在,也是長輩、兒童活動遊憩的園地。擁有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高美館接著要做的,便是將戶外的民眾吸引到美術館內,而顏名宏的想法,與一般印象中以大型展覽、國外著名作品或藝術家吸引人潮的做法有所不同──館長反其道而行,決意從生活做起,讓生活成為民眾走入場館的驅動力。正如同戶外園區成為市民生活中的一環,他相信美術館也能成為民眾不假思索的生活場域,如家一般自在、熟悉。

「美術館首先要成為市民的家,市民才會自然而然地親近藝術。」顏名宏提到,他期待為高美館營造出家的感覺,讓館舍成為這座城市中一種絕對被需要的存在。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樂,基本的幾項都可能在美術館中發生,這也是為何計畫改善高美館館內的餐飲區,重新打造用餐環境,供民眾一面用餐、一面欣賞戶外湖景,同時也期望推動入館門票折抵停車費,吸引市民走進,在這裡與家人、友伴共度閒暇時光,繼而欣賞館內推出的各項展覽。
此外,與周邊環境鏈結、活化戶外空間的運用也是關鍵。高美館陸續維護、整修園區中的步道和小徑,民眾途經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皆是步道所能傳達的環境語言。來日如規畫戶外展覽,面貌多樣的自然地景亦可與人文脈絡相互交織,拓展美術館的邊界,讓藝術在民眾親近的場域中生發,融入群眾生活。這般營運策略,恰恰貫徹了顏名宏對於美學的信念:「藝術服務了生命中所有美感的一部分,而美術館則是為了服務整個美的人生,點亮藝術在精神層次的價值。」
一座港都美術館
當美術館成為民眾的另一個家,這個家,同時也意味著根──一座城市美術館如能成為在地群眾的根,那麼它必然回應了地方文脈,體現了該座城市的地域文化,並以城市的歷史為基底,方能茁壯為當地公眾的棲居之所。過去高美館以其國境之南的地理位置,衍生出「大南方」視角,亦即,台灣南方並非高美館視線所及之處,而是其視線的起點,它以南方的角度看向整個台灣、整個東南亞,乃至整座太平洋,以自身的地方史與全球歷史共振,提出以南方為概念的精神性地理。而在顏名宏接任館長後,除了延續台灣南方多元史觀,其也以高雄本身的產業背景,提出了高美館過去較少為人探討的身分:港都美術館。

「高美館與其他城市美術館最大的差異,就是它的所在位置──它是港都中的市立美術館,不像其他美術館位於市中心、市鎮。」顏名宏更提到,許多高雄藝術家的創作主題、媒材,都與當地的產業脈絡有關,比如雕塑家所運用的金屬材料,即是來自在地拆船業所產生的廢五金。這些藝術家本身就是高雄市民,生長與居住環境孕育了他們的創作,其作品再接著反哺前來觀展的市民,高雄這座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質,就在這樣的循環下變得更為鮮明。2007年贏得高雄打狗文學獎首獎的重要文學作品《竹雞與阿秋》,同樣是以高雄海港、漁村(紅毛港)做為背景,可見港都文化乃是高雄歷史的重要一環,如要理解當今的高雄,必不能少了對其港都背景的研究。
故而,以全台灣唯一的港都美術館為定位,對內,顏名宏期望透過議題式的展呈,表現出高雄藝術家的作品及其脈絡,在美術館與周邊環境中還原藝術家的創作思維,並揭示影響這些創作的種種外在環境與條件;對外,高雄做為重要的貨櫃轉運大型港口,高美館計畫與在地的船務公司合作,以港口做為鏈結節點,與國際其他港都美術館串聯,推動港都城市之間的美學合作,繼而形塑國際郵港間的結盟。
如此,港都美術館的輪廓已初見雛型。策畫於高美館的展覽,強調的是與在地的連結,是「只有高美館能看到、與高雄市民切身相關」的展覽;而對脈絡的重視,也使得未來在策展上,將不再純粹地採取以作品搭配說明牌的展出策略,而是更著重於表現藝術家的思辨過程,除作品之外,同時文件式地展出藝術家的創作筆記、手稿等,讓完整的創作軌跡如實展現於觀眾面前,促進藝術家與觀眾,或謂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而當港都美術館之間彼此串聯,高美館亦能落實其做為「市民美學窗戶」的責任,將國際視野下的藝術現象帶進台灣,並以港都文化為背景,並呈出自身與國際其他都會的發展背景、文化脈絡等面向的異同。 (全文閱讀604期藝術家雜誌)
【9月專輯│迎向城市美術館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