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藝術更新城市紋理
黑普瓦絲韋克菲爾德美術館
坐落於英格蘭西約克郡的韋克菲爾德(Wakefield),在18世紀因其地理位置和內陸港口的優勢,成為羊毛、穀物和煤炭貿易的重鎮。同時,它也是英國20世紀兩位最重要雕塑藝術家的故鄉:黑普瓦絲(Barbara Hepworth)和亨利.摩爾(Henry Moor)。隨著工業和貿易產業沒落,韋克菲爾德地方議會在1996年提出市區再生計畫,決定以全新藝術場館為核心引擎,以文化驅動城市新篇章。歷經十餘載的籌畫與競圖,這座耗資3500萬英鎊的黑普瓦絲韋克菲爾德美術館(The Hepworth Wakefield,以下簡稱「黑普瓦絲美術館」)終於在前市長與文化界的支持聲中動工,取代自1923年運作的韋克菲爾德美術館(Wakefield Art Gallery),將其館藏從早期的本地舊藏擴展至16世紀至今的現代與當代藝術。

黑普瓦絲韋克菲爾德美術館坐落於卡爾河畔水濱保護區內的岬角,由英國知名建築大師大衛.齊普菲爾德設計。
©Hufton Crow
黑普瓦絲美術館於2011年5月揭幕。英國建築大師大衛.齊普菲爾德(David Chipperfield)以粗獷的混凝土材質與流暢的幾何造形,勾勒出十座梯形方盒相互交疊的立面;狹長天窗傾瀉而下的自然光束,為館內雕塑空間注入溫潤細膩的觀賞氛圍。整座建築宛如一座漂浮於卡爾德河(River Calder)畔的雕塑,像是呼應舊日工業倉庫的記憶,又以當代姿態宣告城市的蛻變。

知名景觀設計師湯姆.史都華─史密斯設計的戶外雕塑公園安置黑普瓦絲1958年青銅雕塑〈上升形式(榮光)〉
Photo ©Nick Singleton
黑普瓦絲美術館的館藏目前超過五千件,其中以黑普瓦絲的創作為核心,逾四十件作品由黑普瓦絲的女兒瑞秋.基德(Rachel Kidd)和莎拉.鮑內斯(Sarah Bowness)透過藝術基金慨捐,完整呈現她從概念提煉到定型成品的創作歷程,這一系列藏品不僅在數量上位居全球前茅,也在學術研究與大眾教育方面發揮重要影響。展間以藝術家在康瓦爾郡聖艾夫斯(St Ives)的第二個工作室──舞蹈宮(Palais de Danse)為概念,將黑普瓦絲的手稿、模型、工具和檔案等一一呈現,讓觀者如置身於藝術家的工作現場,深入了解她的創作細節和發展脈絡。其中最受矚目的作品是〈有翼的人物〉,這件由英國老牌約翰.路易斯百貨公司總部(John Lewis & Partners)委託的創作,高達近6公尺,是藝術家晚年眾多大型委託創作中唯一倖存的模型。
黑普瓦絲美術館同時收藏20世紀英國現代主義雕塑的重要代表作,包括雕塑大師摩爾、尼柯遜(Ben Nicholson)、保羅.那修(Paul Nash)及雅各.愛普斯坦(Jacob Epstein)等人的經典作品,呈現完整且多元的現代主義藝術脈絡。
近年來,多項大型藝術品捐贈更為館藏注入新活力。資深贊助人特倫斯.培根(Terence Bacon)與約翰.奧爾德姆(John Oldham)慷慨承諾捐贈近百件頂級藝術品,當中包括露西.里(Lucie Rie)、安格斯.薩蒂(Angus Suttie)、艾利森.布里頓(Alison Britton)等先鋒工作室陶藝家的重要器皿與創作,並涵蓋多件出色的油彩、水彩、素描等現代藝術作品。

黑普瓦絲韋克菲爾德美術館展間以檔案和模型等方式呈現黑普瓦絲的工作情景
(攝影:林盈君)
此外,前英國廣播公司(BBC)電台資深新聞撰稿人提姆.塞耶(Tim Sayer)長年累積的四百多件藝術藏品中,包括肯尼斯.馬丁(Kenneth Martin)、布莉姬特.黎蕾(Bridget Riley)、史蒂芬.路易斯(Stephen Lewis)、艾琳.庫珀(Eileen Cooper)及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等多位現當代藝術家之作,也承諾全數捐贈予黑普瓦絲美術館――這是英國地區美術館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私人捐贈之一。這些珍貴的收藏與捐贈不僅肯定館方多元且專業的策展方向,也使得美術館內始終蘊含生動的對話與創新氛圍。
館方也與國際視覺藝術學院(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Visual Art)組成合作夥伴關係,共同進行「未來收藏」專案,旨在審視英國博物館館藏在多元社會中扮演的角色,並致力於提高「全球多數」(Global Majority,指被邊緣化的少數族裔)藝術家作品的能見度。直至目前,阿爾瓦羅.巴林頓(Alvaro Barrington)、瑞秋.瓊斯(Rachel Jones)、賈德.法多朱蒂米(Jadé Fadojutimi)和莫娜.哈托姆(Mona Hatoum)等代表不同族群的藝術家作品,已陸續在館方和民間基金會等協助下納入永久館藏。此舉彰顯黑普瓦絲美術館不斷回應當代脈動,確保館藏與社會發展並進。(全文閱讀604期藝術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