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之國度,博物誌視角下的文化尋跡
國立歷史博物館「臺灣蘭花百姿─臺北展」
撰文│古碧玲(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圖版提供│國立歷史博物館(藝術收藏+設計 2025年8月215期)

陳進作品〈春蘭〉於「臺灣蘭花百姿—臺北展」展出
在「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一展之後,觀賞並追尋台灣本土藝術的作品與脈絡似乎成了一股覺醒的意識,各種大中小型追尋台灣藝術的展覽都能引起相當數量觀眾的興趣,「臺灣蘭花百姿」無疑又是一個扣緊台灣地土與歷史的展覽,必然又是一場觀眾追逐細賞的展覽。
在一次分享會上,由於負笈日本的國立歷史博物館策展人陳奕安介紹史博館的館藏,提及「梅、蘭、竹、菊」所謂四君子,在傳統文人畫裡的特殊意義,引起日本東京大學(以下簡稱東大)綜合研究博物館策展人寺田鮎美(Terada Ayumi)的興趣,促成這檔台日攜手合作的展覽。「臺灣蘭花百姿」的名稱本身即有博物學概念,確實也動用東大博物館和我方的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台灣美術館、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台灣大學(以下簡稱台大)圖書館、台大植物標本館,更特別空前地商借農業部林業試驗所(台北植物園)等館場的珍貴館藏,尤其是從未借展過的日治時期留存的植物標本、乾版玻璃底片等展品。以跨越藝術文化與科學的百科全書式策展,呈現「蘭」這種被子植物最大科的多元風貌。

山田壽雄〈石斛〉描繪燕石斛、紅石斛、金石斛。

臺灣蘭花百姿-臺北展」展出台灣蘭的科學與藝術,圖中為王仁禮的台灣野生蘭水彩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