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是樂觀前行的底氣
魏蔚談市場波動與藝蔚閣的成立

魏蔚
圖片提供│藝蔚閣,攝影│楊蕙君
魏蔚(Rebecca Wei)曾於2012至2020年擔任佳士得亞洲區主席及總裁,之後轉戰畫廊,成為國際畫廊厲蔚閣亞洲聯合創始人之一。2024年底,她再度為職涯開啟新篇章,創立國際型藝術諮詢公司「藝蔚閣」(Wei & Associates),專為高淨值藏家與機構提供20及21世紀頂尖藝術領域的客製化諮詢服務。
魏蔚指出,藝術顧問(advisory)在國際市場已形成成熟的經營模式,但在亞洲仍屬新興領域,憑藉8年拍賣、4年畫廊經驗的深厚基礎,她認為此時創立自己的藝術諮詢公司是天時、地利、人和匯聚的自然選擇。《藝術收藏+設計》專訪魏蔚,邀請她分享近年對藝術市場的觀察、藝蔚閣創立的契機,並剖析在目前「市場遇冷」的普遍現象背後,仍可察覺的積極訊號。

魏蔚於藝蔚閣香港辦公室的工作日常
圖片提供│藝蔚閣
問:疫情期間藝術市場經歷榮景,但近兩年呈現趨冷。妳觀察到藏家在這種環境下抱持怎樣的心態?
答:目前買家和賣家普遍謹慎。近期美國傳出兩則震撼市場的消息,代理奈良美智的著名畫廊Blum 結束運營,由知名藏家亞當.林德曼(Adam Lindemann)經營的紐約畫廊Venice Over Manhattan也宣布關閉。自2022年秋季起,藝術市場進入下行周期。按照歷史經驗,市場調整期通常不超過兩年(約4個拍賣季),但今年春拍成交額較去年秋拍仍呈現小幅下滑。
拍賣行和畫廊的銷售成績均面臨壓力,私人洽購(private sales)卻愈來愈活躍,一些結束畫廊事業的畫廊主,也轉型為藝術顧問。這一現象源於當前市場的特殊狀態:金流並未枯竭,優質拍品供給依然存在,但買賣雙方相對陷入價格博弈的僵局。買家對市場的信心受大環境影響,出手謹慎,賣家即便有意釋出拍品,也不希望公開降價出售——在拍賣會上的出價模式是從最低價格開始一錘錘往高價競標,私洽則是從高價開始往下談判,當整體市場環境下行,私洽的輕資產模式,相較之下更顯靈活。

參觀巴黎路易威登基金會的「大衛.霍克尼25」展覽
問:如今市場仍有新進藏家嗎?
答:有,只是數量不如2021、2022年多。藝術市場在全球經濟中是很小的一部分,參與者多為金字塔頂層的高淨值人群,因此整體對宏觀經濟極為敏感。如果藏家資產的立基之本面臨風險,企業與個人會優先保障賴以生存的核心產業,例如,仰賴出口的地區可能因川普加稅,企業家轉往美國設廠,突然要變現部分資產,流入藝術圈的資金量也會因此縮減。
但市場有趣的是,有時一人就可以改變整個市場局面。近期,日本藏家嵜本晉輔在巴黎蘇富比以860萬歐元買下愛馬仕(Hermès)史上第一款柏金包(Birkin bag)。人們第一聲讚嘆,給了這破紀錄的成交天價,第二聲驚嘆則因買家是來自日本的藏家。今年的拍賣鮮見高價成交紀錄,時尚業也哀鴻遍野,突然間愛馬仕一只包包在市場低迷時期創下了驚人的紀錄,也一舉打破了「日圓貶值抑制日本藏家購買力」的普遍預期。這再次揭示藝術市場的本質:問題關鍵往往不在於資金匱乏,而在於市場信心的建立。當具指標性的交易出現,即可能改變整體市場氛圍,這種「鯰魚效應」正是高端收藏市場獨特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