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策展活化藏品的連結,建立起貫穿歷史與當代的軸線
克萊爾.惠特納分享館藏計畫的文化流動與時代質變
從今日視角回望印象派,其顛覆性似乎已被野獸派、立體主義、抽象表現主義與觀念藝術等20世紀藝術形態所超越。然而,若將印象派對學院標準與規範的捨棄,以及其對現代生活的肯定,置於歐洲社會政治變革的宏觀歷史背景中,便會發現印象派與現代性的興起相互呼應。它不僅鬆動了繪畫形式與主題的規範,更開啟對當代生活經驗與感知狀態的即時觀察,奠定現代藝術視覺語言的轉向,也標誌現代性自我意識的開端。
伍斯特美術館的館藏充分體現了印象派影響的廣度,其所收藏的美國印象派畫作比歐洲館藏範圍更廣,典藏跨越法國、比利時、荷蘭、德國、瑞典、義大利、希臘、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以及大西洋彼岸美國(從東北部新英格蘭地區到西部懷俄明州的黃石國家公園)的創作,館藏作品涵蓋的地域足以映照印象派視覺語彙的跨文化擴散與地方性實踐,呈現出印象派作為一種方法論的潛能:一種可以被不同文化語境吸收、再創造的觀看與表現方式。換言之,印象派在美國不僅是藝術風格的引進,而是一場美學論述的流變。《藝術收藏+設計》專訪策展事務總監克萊爾.惠特納(Claire Whitner),透過「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Frontiers of Impressionism: Paintings from the Worcester Art Museum)展覽,檢視伍斯特美術館的收藏與策展視角,重新理解印象派的文化流動與時代變異。

伍斯特美術館策展事務總監克萊爾.惠特納
●落實多元化,維持百科全書式博物館的優點
問:「透過藝術體驗連結人群、社群與文化」的使命,是否也體現在妳的策展規畫當中?
答:毫無疑問。我在6年半前加入伍斯特美術館時,館長馬提亞斯.瓦謝克給我的首要任務,就是深思與營運使命密切相關的館藏計畫。對多數美術館與博物館來說,讓每位策展人各自制定他們的收藏計畫是常見的做法,也符合業界實務經驗──也就是思考我們擁有什麼?想走向哪裡?但這樣的方法並不一定會產生一個整體性的收藏計畫。所以我和策展團隊共同探討:「百科全書式博物館的優勢是什麼?是能夠展出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擁有能夠深入解析這些作品的專家。但它的缺點是什麼?」畢竟這種博物館模式源自帝國殖民時代,這樣的框架顯然不再適用於21世紀。所以我們的重點在於:如何維持百科全書式博物館的優點?而「徹底落實多元化」正是我們的潛力與強項所在。既然要成為百科全書式博物館,就應該更全面地展出代表世界各地與不同社群的藝術與文化。因此我們開始思考如何擴展與深化館藏,不只是收購藝術品來填補過去的空缺,更要透過策展讓這些想法得以實現。
身為領導者,我的任務就是支持專業策展人實現構想。目前我們正在籌備新的武器與盔甲常設展廳,預計在11月開幕。這個項目非常令人期待,負責的策展人一輩子都在研究這批收藏,他是隨著原本的軍械收藏一同加入伍斯特美術館的,由他主導這場展覽相當合理。
與此同時,我也非常重視部門內部的對話與合作。當出現一項橫跨不同領域的收藏──例如一件來自亞洲的21世紀作品──那麼當代藝術策展人與亞洲藝術部門策展人就需要合作,這樣可以讓我們的解讀更立體、更深入。這樣的跨界合作讓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理解:一件作品不只屬於某一個分類,它也能同時連結不同的文化、時代與觀點。我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為觀眾帶來真正具啟發性與活力的展覽計畫。

查爾德.哈薩姆(Childe Hassam)1888年作品〈在法式庭園中採花〉

保羅.席涅克(Paul Signac)1896年作品〈蔚藍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