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庫克 繪築融合奇想

彼得.庫克爵士
英國建築團體「建築電訊」(Archigram)及其同名出版物,於1960年代以顛覆性、前瞻性的觀念,重新想像現代建築的未來可能。作為創始核心成員之一,彼得.庫克爵士(Sir Peter Cook)曾提出著名的「插接城市」(Plug-in City)構想,並長年以繪畫探索建築的邊界,其遊戲般的創造力,為全球建築思潮帶來深刻啟發。他善於嗅聞不同地區的文化紋理,在拼貼與想像各種可能的過程中,建立起一套根植於個人經驗,在混融、變形之間幻化而成的獨特建築語彙。
問:在台北當代藝術館的展覽「山/市」中,你如何表現你對「自然」與「城市」之間關係的想像?

彼得.庫克 秘密街道 現地裝置 尺寸依場地而定 2025(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王士源)

彼得.庫克 共融地景 數位版畫 110 x 110 cm 2023
答:「山/市」的展場是一個狹長空間,兩端分別是作品〈秘密街道〉(Street of Secrets)與〈共融地景〉(Inclusive Landscape),在展間兩端觀看作品,看完其中一幅,轉身時又會置身於由另一端的另一幅繪畫開展的現地裝置中。在裝置與牆面間,也隱藏、穿插著數幅較小的作品。
〈秘密街道〉體現我對城市的想像。我向來認為「後街」比「大道」更有趣。其他建築師也曾提到過,「正面」是正式的,「背面」反而更有活力,是生活與祕密發生的地方,因此在我的創作中會看見許多像是後街的畫面。畫面右側有一道巨大裂縫,靈感源自板塊運動作用的痕跡。而街道盡頭的黃色穹頂,是我愛用的元素之一,這次在展覽中我也透過穹頂,象徵對於未來的樂觀、正向、輕巧的想像。
展覽另一部分是對「山」的想像——由〈共融地景〉與其現地裝置展開。承前所述,我對大自然害怕又敬畏,但也渴望與之互動。很久以前我畫過一座山,發現一旦在山上加上一扇「門」,它彷彿就變成了一座建築!往〈共融地景〉細看,可以看出此山景又有一些不是那麼野性,好像經過整理的、人為操縱的畫面。透過這些作品,我思考著建築和大自然間的張力可能,在畫面看似深邃的山谷中,又藏有非常多奇妙的蛛絲馬跡。在森林邊緣、高山峻嶺中可能有怎樣的人造建築?村落遺跡?這是我給自己的一些問題,沒有確切答案,但我總是在想像這些縫隙有哪些機會或可能性。
我對混融(fusion)充滿興趣,我喜歡把城市放進險峻或危險的環境,或是在城市設計中加入植被。「山/市」展覽體現了不同的混合,可能是山和市的元素混雜,或以不同形式出現,甚至是想像、變形地融合而並存在環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