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你手上駭人的AI「工具」解鎖藝術創作
AI眼中的世界
巴黎國立網球場美術館/2025年4月11日~9月21日
「人工智慧」(AI)這個1955年提出的概念,如今無疑正在改變社會各個領域的人類活動;2022年推出的大型語言模型ChatGPT更使全民深刻體會它的巨大衝擊,AI如今在藝術圈也挑戰著原創的概念。此際,巴黎國立網球場美術館(Jeu de Paume)推出盛大的特展「AI眼中的世界」,深入探討AI與藝術創作之間的互動,涵蓋攝影、電影和錄像裝置等多種媒材。展覽聚焦於分析式AI與生成式AI之間的根本區別,採批判性視角以四十三位藝術家的四十件作品以及近一百件歷史文物與文獻,論證這些新實踐涉及的美學、敘事和倫理轉變,包括機器視覺和辨識及生成式AI預測、可能性的探索,自動化背後的人類開發,以及與這些技術相關的生態和物質等相關議題。策展團隊以珍奇櫃(Cabinets de curiosités)為原型的「時間膠囊」設計貫穿了這段旅程,系譜性地聯結當下與過去,將這場技術革命置於時代背景的語境當中,使當前的轉變更為清晰。「AI眼中的世界」展覽探索這些技術如何顛覆創作過程、重新定義藝術的邊界,並且透過政治性、歷史性的思維審視其對於社會、文化和環境的影響,在AI的駭人大浪之中,讓我們也衝出最為自我獨創的路線。

伊內斯.伊厄勒(Inès Sieulle) 我所值得的綠洲 2024
©Inès Sieulle
批判性的宏觀視角
AI的無形「非物質」神話,實則上,若沒有如稀土和石油等有限的自然元素資源,以及非常耗能、耗水的數據中心等基礎設施是不可能運作的。朱利安.夏利耶(Julian Charrière)的「變質」系列雕塑將主機板等電腦硬體與泥土混合後在熔爐中熔化,使數位碎片和文化記憶如同地質運動一般回歸地球,以此提出物質資源及其環境影響的問題。阿格涅什卡.庫蘭特(Agnieszka Kurant)的「非有機生命」系列作品以稀土礦物材料模仿科學家認為可能是地球生命起源的熱液噴口結晶過程創作出「化學花園」,除了突顯技術發展與生態破壞之間的關係,也探索生物、礦物和合成物之間永恆且不可避免的交織。此外,庫蘭特透過〈異形互聯網〉和〈A.A.I(系統的負面)〉兩件作品,強調AI與其他形式的動植物生態體系等自然「集體智慧」的關係。藝術雙人組凱特.克勞福德(Kate Crawford)&弗拉丹.喬勒(Vladan Joler)繪製的幾幅超大型圖表研究人類歷經五個世紀以來,從文藝復興時期至今的技術和思想體系。其作品〈AI系統解剖〉針對亞馬遜(Amazon)於2016年推出的AI語音控制系統Alexa,繪製出描繪這個龐大網絡的圖表;〈計算帝國:1500年以降科技與權力的系譜〉則試圖在時空上形象化AI的多重交織譜系,圍繞通信、計算、分類和控制四個主軸進行,以理解AI如何走到今天,又將何去何從。

阿格涅什卡.庫蘭特〈非有機生命1〉(左1)、〈非有機生命2〉(左2)於展場一景
©Jeu de Paume - Photographe Antoine Quittet
延續識讀、分析的古早技術
展覽進一步探究電腦視覺和識別技術,兩者均著重於資料和物件的分類與歸類,多位藝術家探索這些過程對於我們感知世界的影響,以及由此產生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後果。電影人兼理論家哈倫.法洛基(Harun Farocki)的重要作品「眼/機器」系列分析在各領域日益自動化的視覺技術,這些「操作圖象」並非旨在啟蒙或反思,而是用以監視、控制、檢查、地理定位、追蹤和校準等技術操作。此外亦有不少藝術家多年來一直在探索人工視覺、臉部和情緒辨識,堪稱全球監視和數據收集命題專家的特雷佛.培格蘭(Trevor Paglen),參展作品〈見證輝煌的時代!〉並置用於訓練AI辨識物體、臉部、手勢和情緒的圖象,展示AI在分析這些數據時的「所見」;在互動裝置〈ImageNet的臉〉中,展覽現場的隱藏攝影機拍攝觀眾的臉部並進行分析和標記,體現AI透過簡化的人類分類來學習識別人臉,從而否定了現實世界的複雜與多樣性;在〈法農〉和〈「德.波娃」(即使死者也不安全),自己的臉(彩繪)〉中,培格蘭運用根據面部特徵生成「面部指紋」的識別技術,分析革命性歷史人物的肖像。一旁陳列的「時空膠囊」除了機器視覺的考古,更展現出臉部和情緒識別系統在攝影面相學(犯罪、種族)歷史的根源。

希朵.史黛耶爾 機械庫德人 2025 單頻道HD彩色有聲錄像裝置 13'00" 於「AI眼中的世界」展場一景
©Jeu de Paume - Photographe Antoine Quittet
隱形勞動力的議題也是此次展覽重點之一。庫蘭特以演算法繪製這些「點擊工人」(travailleurs du clic)的集體融合肖像,設計團體Meta Office與這些工人合作創作的裝置作品則揭示了他們工作場所的多樣性及不穩定性,突顯數百萬隱形工人不可見的貢獻──以低薪且隱蔽的方式執行線上工作,揭示AI運作所需的實際資源。希朵.史黛耶爾(Hito Steyerl)的新作〈機械庫德人〉探討AI系統如何將視覺感知轉化為控制和標準化的工具,譴責新型數位資本主義所帶來的剝削。她前往庫德族的難民營蒐集這些點擊工人的證詞,而影片中,AI用來分析、標記物體的移動線條「立方塊」在展場中成為作品裝置的一部分,使觀眾也置身於立方塊當中,看似沒有人能夠逃脫這些監視與標籤。相較用於監控的分析式AI,朱利安.佩維厄(Julien Prévieux)的裝置〈詩詩詩詩詩〉則是強調ChatGPT技術的缺陷,用合成人聲讀取這些錯誤,體現當中的詩意,與此同時,展覽也隨之幽默地轉向。(全文閱讀603期藝術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