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裂縫中的靈魂書寫
2025利物浦雙年展「基岩」
做為英國最大型的免費當代藝術雙年展,利物浦雙年展例年經常邀請外國策展人以「局外人」的角度重新審視利物浦的殖民歷史和人文地理環境。今年第十三屆利物浦雙年展(展期至9月14日)不同以往,由居住在利物浦、曾任藍衣藝術中心(Bluecoat)節目總監的資深策展人瑪麗─安.麥奎(Marie-Anne McQuay)策畫,她長期深耕利物浦藝術圈,熟悉這座城市的文化肌理,也致力於讓藝術與在地社群、歷史現場產生真實的連結。在她的帶領下,今年雙年展以「基岩」(Bedrock)為題,將砂岩的物質性與隱喻性做為雙重錨點,邀請卅組藝術家從家族、語言、遷徙、失落、環境等多元面向切入,鋪陳出殖民歷史、移民記憶與地緣政治的複雜紋理。
展覽場地涵蓋藍衣藝術中心、唐人街松園(Pine Court)、利物浦中央圖書館(Central Library)、Black-E藝術中心(The Black-E)、FACT當代藝術中心(FACT Liverpool)、開眼畫廊(Open Eye Gallery)、利物浦大教堂(Liverpool Cathedral)以及泰德利物浦美術館與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Tate Liverpool + RIBA North)等十八個空間,從知名美術館到社區藥局、服飾店、公共廣場,甚至日常行走的人行道,空間選擇本身即構成對城市肌理的考古──這些承載奴隸貿易、工業革命與離散社群痕跡的場域,不僅成為藝術家重構歷史敘事的實驗室,也讓藝術真正走進城市日常,貼近所有人的生活。

在Black-E藝術中心幽暗的展廳內,是2012年泰納獎得主、英國藝術家伊莉莎白.普萊斯(Elizabeth Price)的委託創作〈我們在此〉。這部影像裝置將1955至1975年間英國興建的千餘座戰後現代主義天主教堂,解構為流動的數位哥德劇場。藝術家透過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的檔案與田野調查,採集教堂建築藍圖進行數位重構和比對。她將建築圖紙轉譯為數位負片,使現代主義的理性線條暴露出其背後的離散紋理,將戰後教堂的社會功能,從宗教場域轉換為移民紀念碑。概念層次則呼應利物浦這座港口城市的記憶特質,正如海港霧氣會使景物輪廓模糊卻層疊增生。這些充滿實驗性質風格的教堂,究竟是在見證文化融合的烏托邦,還是預視後殖民時代的歸屬危機?
在利物浦大教堂聖母堂(Lady Chapel)的華麗哥德式穹頂下,安娜.納瓦斯(Ana Navas)一系列如細胞分裂的玻璃拼貼將女性服飾與刺繡圖案轉化為有如幽靈般的記憶碎片。納瓦斯出生於厄瓜多、成長於委內瑞拉,長期遊走在歐洲與南美,擅長將不同文化的工藝與記憶融合在一起。她從15世紀女性肖像服飾紋樣與利物浦大教堂的刺繡收藏中提取色彩基因,再燒製成帶有生物細胞質感的玻璃拼貼裝置。這些糅雜個人記憶和工藝的片段化身為「幽靈」或「缺失的身體」,在神聖的教堂以不同的形式延續生命。

此屆利物浦雙年展中唯一的台灣藝術家張致中的雙場域創作〈海市〉與〈拱頂石〉,構成對港口城市空間政治和自然環境的深刻辨證。在藍衣藝術中心展出的〈海市〉是以家族與高雄港的深厚連結為基礎,形構出結合歷史資料、田野調查和口述歷史的複合媒材裝置作品。以高雄港疏浚工程的泥沙樣本製成的透光樹脂板,層疊投影出不斷遷移的港口輪廓。作品刻意模糊海圖測繪與水墨渲染的界線,將海港泥沙比擬為當代離散經驗,在潮汐作用下半永久性地懸浮於定居與漂流之間。同時間,三組影片交織考察高雄港、自然人文與家族記憶的連結,與利物浦海港歷史形成參照和對話。
在松園展出的委託創作〈拱頂石〉,則將這種物質詩學推向參與式實踐。藝術家邀請當地華裔移民拓印與生命歷程相關的物件,將之拼貼為海外華人街常見的拱門。這些生命片段隨著日照角度折射出不同光影敘事,這種建築的游牧性映照出離散社群中對文化根源的流動想像。張致中的作品不僅是對港口城市歷史與環境的深刻反思,更以物質與記憶的交織,揭示了身分和認同的多層次張力。
6037101
中央圖書館則展出厄利垂亞裔藝術家達維特.L.佩特羅斯(Dawit L. Petros)的〈當尼羅河流淌或駱駝行走時〉,這是一件結合聲音、影像、書籍和大量檔案資料的裝置作品,聚焦於重新解讀1884至1885年英國主導的尼羅河軍事遠征。這些元素共同構成一個多層次的敘事場域,讓觀者重新思考歐非殖民關係、遷徙、帝國擴張與被遺忘的個人故事。他的作品不僅是對一段被忽略的帝國歷史的再現,更是對於「誰被記錄、誰被遺忘」這一命題的深刻追問。透過這場以圖書館為場域的裝置,藝術家邀請觀者反思利物浦做為殖民港口城市在全球現代性中的角色,以及個人與集體記憶如何在檔案和現實之間反覆咀嚼及驗證。
珍妮佛.蒂(Jennifer Tee)的「坦潘鬱金香」系列以極優美的隱喻手法探討殖民遺產的複雜層理。藝術家以自身荷蘭與印尼華裔的多重身分做為出發點,結合祖父經營鬱金香球莖進出口生意的家族記憶,以印尼蘇門答臘島傳統編織布「坦潘」(Tampan)的幾何美學為靈感,精心採集並拼貼鬱金香花瓣,將其轉化為色彩斑斕的抽象圖案。每一片鬱金香花瓣都承載著個人與集體記憶的重量,幾何結構則象徵著文化遺產在遷徙與融合中的不斷重組。她以花瓣為媒介,將家族、國族與世界史的細微線索編織成一幅後殖民時代的記憶地圖,讓觀者在層層疊疊的色彩與紋理間感受到歷史的悄然流動。(全文閱讀603期藝術家雜誌)
【8月專輯│柏林雙年展+利物浦雙年展+瀨戶內國際藝術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