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地之情,博物館化為重塑世界觀的實驗場
縫合時空、地理與文化肌理的美學提案
在當前人類世(Anthropocene)所引發的生態危機、氣候異變等失衡背景下,藝術如何回應、思索與想像一個超越人類中心主義的世界觀?由馬德里泰森─博內米薩國立博物館(Museo Thyssen-Bornemisza, Madrid)與TBA21當代藝術基金會共同策畫的「親地之情:超越人類中心視角的泰森─博內米薩典藏」(Terrafilia: Más allá de lo humano en las colecciones Thyssen-Bornemisza)展覽,以哲學、藝術與生態學交織的方式,試圖重新構築人類與地球的關係。策展人丹妮艾拉.齊曼(Daniela Zyman)以近百件藏品所構築的敘事,不僅重塑了500年藝術史的觀看視角,更提出一種深具倫理關懷與宇宙政治想像的「親地之情」(Terra + Philia)觀點,深刻反思當代生態議題,試圖織就一幅超越人類中心視角、通往多元共存之境的感知地圖。這些作品不僅見證了藝術史對於自然與人類關係描繪的演進,也反映出藝術如何在今日轉化為引發反思、行動與修復的途徑。

馬克斯.恩斯特1940年作品〈孤樹與連理〉(封面圖版)
Max Ernst, Solitary and Conjugal Trees, Oil on canvas, 81.5 x 100.5 cm, 1940.
Museo Thyssen-Bornemisza, Madrid
展名「Terrafilia」源自拉丁語「Terra」(地球)與希臘語「Philia」(愛與親近)的結合,意指一種與地球在倫理、情感與靈性方面的深度連結──這樣的情感,是一種重新想像共存的模式,一種追求修復與共融的願景。齊曼在策展論述中引用貝爾.胡克(bell hooks)的詩句:「願大地療癒破碎的靈魂,喚回那曾經共享的愛。」她指出,地球並非沉默的客體,而是具有記憶、情感與再生能量的主體,齊曼呼籲我們擴展思維的邊界,重新書寫包容動物、植物與風土萬物的全新土地政治──因為我們所面對的,不只是環境破壞的危機,而是世界觀的崩塌與重建。在這場災變與新生交織的時代,當代藝術與美術館的角色,不只是紀錄,更在於創造:它創造語言,創造關係,也創造可能性。

揚.揚松.范.德.海登1711年作品〈圖書館一隅〉
Jan Jansz van der Heyden, Oil on canvas, 77 x 63.5 cm, 1711.
Museo Thyssen-Bornemisza, Madrid

法蘭茲.馬克1912年作品〈夢〉
Franz Marc, The Dream, Oil on canvas, 100.5 x 135.5 cm, 1912.
Museo Thyssen-Bornemisza, Madrid
【七月專輯│Beyond Fashion超越時尚:在時空疊合與想像開展之際 專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