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的完美與真實性
葛瑞森.佩里:妄想症
倫敦華勒斯典藏館地/2025年3月28日~10月26日
身為英國國寶級藝術家,葛瑞森.佩里(Grayson Perry)是一位與世界不斷互動的創作者。他幽默、獨特的作品總能引起觀者的深刻共鳴,不論是激發崇高的理想,抑或反思當代社會的荒誕。「葛瑞森.佩里:妄想症」(以下簡稱「妄想症」)是倫敦華勒斯典藏館(The Wallace Collection)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當代藝術展覽,此展的核心面向有兩個,一是佩里藉由反覆研究華勒斯典藏館的珍藏並重新探索自己的內在生命,創作一系列新作品。另一是佩里透過虛構人物雪莉.史密斯(Shirley Smith)的視角影射自己對藝術、社會與人生的看法,為展覽增添另一番趣味與層次,而這個視角與1970年代以來影響佩里作品最深的域外藝術(Outsider Art)息息相關。
華勒斯典藏館主要收藏15世紀至19世紀的藝術與工藝珍品,其中以法國18世紀的收藏最為豐富,展覽主要圍繞在佩里與這些藏品的對話。展覽中佩里的四十多件新作融合其漫長創作生涯的各種媒材與風格,包含彩繪陶瓷、掛毯、刺繡、數位影像與紙本作品等,每件新作品都直接回應了啟發他的華勒斯典藏館的珍藏。

葛瑞森.佩里 聖米莉森特騎著她的野獸 2024 青銅 98.2×71×29.5cm
©Grayson Perry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Victoria Miro
性別意識
佩里認為華勒斯典藏館的館藏相當有意思,同一個屋簷下居然有兩種鮮明對比的收藏風格。一個是本質上以女性為主的收藏,例如18世紀法國洛可可風格的精緻繪畫和家具;另一個則是以男性為主的武器和盔甲收藏,而這些藏品讓他時而敬畏又困惑,時而著迷又平靜。佩里於籌備展覽的過程一度對館方輝煌的收藏感到厭煩,只因令人驚歎的精美建築及技藝精湛的畫作無處不象徵著財富、權力和品味。這使他意識到需要在自己的心智地圖中創造一位虛構人物,代替他來「喜愛」華勒斯典藏館的藏品,於是藝術家雪莉.史密斯便誕生了,一位能夠萃取原始美學精華、並為佩里的創作注入能量的角色。
雪莉在佩里心中激起了一場辯論,她到底是自己個性的延伸,還是另一個版本的母親?抑或是他對所見之男性統治與暴力的拒絕?參觀博物館時,我們總是無意識地投射自己的內心世界於藝術品或文物上。佩里在凝視華勒斯典藏館的館藏時,特別注意到身為異裝癖者的自我,其心靈深深被歷史上僵化的性別角色所束縛。女人們身著褶邊連身裙,坐在梳妝台前陶醉於瓷質花香盒之中,男人們昂首闊步地手持槍支和刀劍,在森林打獵或玩戰爭遊戲。於是,華勒斯典藏館共存的極度女性化與明顯男性化的藏品,和佩里的內在生命故事找到了共同點,也成為此次展覽的重要視角之一。

「葛瑞森.佩里:妄想症」展場一景
©The Wallace Collection
域外藝術
然而,雪莉.史密斯的誕生又與藝術家瑪奇.吉爾(Madge Gill)和阿洛伊斯.高爾巴(Aloïse Corbaz)緊密相關。「域外藝術」的術語最早由羅傑.卡迪納(Roger Cardinal)於1972年提出,用以描述在既定文化主流之外所創作的藝術,而上述兩位藝術家都是這場20世紀藝術運動的重要成員。
1882年出生於東倫敦的吉爾一生相當坎坷,1918至1922年經歷兒子死亡、所有牙齒的脫落與失去一隻眼睛、幻覺的出現,以及女兒死產的創傷性分娩,一連串的不幸促使她踏上藝術創作的路。據說她常在一個晚上就畫完幾十張明信片,或是不停地繡花,將看到的幻象轉化成圖象,因此創作出數千幅廣受好評的繪畫與刺繡作品,從明信片尺寸到40公尺長的大作品都有。佩里在研究藏品的過程發現吉爾的作品曾於1942年夏天在華勒斯典藏館舉辦的「藝術家援助俄羅斯」中展出,此展是由前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的妻子克萊門汀(Clementine Churchill)所策畫,旨在為紅十字會援助俄羅斯基金(Red Cross Aid to Russia Fund)籌集資金,克萊門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擔任該基金的主席。當時,吉爾的壁畫掛毯是展覽中價格最高的作品,甚至超越亨利.摩爾(Henry Moore)的雕塑。這個發現加深佩里在華勒斯典藏館開展的動力。(全文閱讀601期藝術家雜誌)

葛瑞森.佩里 雪莉的繪畫 2022-2024 墨水、蠟筆紙本 42×29.5cm
©Grayson Perry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Victoria Mi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