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禪而致的因緣
雖然認識美術圈許多人,也創辦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但最初與《藝術家》雜誌的因緣並不深,倒是所裡的兩位教授:倪再沁與潘,每期雜誌都會有他們的文章。我真正的結緣則來自於「禪話禪畫」的系列專欄。
禪畫在《藝術家》雜誌有不少人為文引薦過,但從襌家看來總覺得這些更多的是歷史文獻的整理,對於禪畫中的筆墨如何與禪相應,著墨就淺,而對於文人畫與禪畫間的分野也常有我這禪者不能苟同的地方,尤其是歷史中對八大山人、漸江的誤讀,以及只用「簡筆畫第一人」來談梁楷,更多是於禪不識者的觀點。我恰在2000年初寫了一本直探禪門修行虛實的書《禪.兩刃相交》,其後又出版從禪詩看禪家生命境界與修行鍛練的《千峰映月》。禪詩與禪畫,既是禪藝術的兩大塊,於是有了寫《畫禪》一書的念頭,在《藝術家》雜誌也就有「禪話禪畫」的專欄。
這專欄是禪者看禪畫,落點在禪畫與公案的連接,其中有些高解析度的檔案是由《藝術家》雜誌主動提供的,《畫禪》自然地就在藝術家出版社出版。之後由於《畫禪》裡的公案對一般讀者還是深了些,就有了《諸相非相─畫禪(二)》的書寫,一樣由專欄再成書,重點放在中日幾位代表性禪畫家的介紹,其中有中國的梁楷、牧谿、馬遠、夏圭,八大山人、漸江,日本的雪舟等楊、白隱慧鶴、宮本武藏、仙崖義梵、良寬,對一般人而言可讀性比較高,先讀此書再回頭看《畫禪》,也就更加順手。
除了介紹人物與作品,這書也談到日本人以馬遠、夏圭為禪畫的誤讀,而中國總以家國情懷談八大山人與漸江,情形則更為嚴重,這樣的辨正在中國版出書後就更引起了一定回響,談八大山人、漸江的一些人也就跳開了儒家的觀點。
因這兩本書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與《藝術家》雜誌開始有了更多的來往,而在與社長何政廣及王庭玫等人的接觸中,更能體會雜誌那海納百川的胸襟。正如此,雜誌的尾牙宴基本也都會去參加,我也常戲稱何先生是永不下台的文化部長。

再進一步的因緣則是《以相生心:佛教造像中的修行觀照》的連載與出版,這書是我以一個道人的角度,對佛教造像所作的系統闡釋,一些圖片的取得同樣受到雜誌社與何先生的主動幫忙。而雖有精美的圖象與印刷紙質卻以偏低的售價,直接映現何先生在這方面的用心,他願意讓更多人接觸到這樣的一本書。
這是我跟《藝術家》雜誌的直接因緣,在此之外,當然還有其他的接觸,也就更能體會它在台灣美術生態上的角色,正如此,在諸方蕭條下它仍能延續其芳華。 值此《藝術家》雜誌創辦五十週年之際,謹以此文談談我與它的一點因緣,其微小固不足道,但其中的點滴自是在心頭的。 (全文閱讀601期藝術家雜誌)
【6月專輯│《藝術家》五十週年,1975-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