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而知天命」的跨越世紀美學
《藝術家》雜誌五十週年的意義
《藝術家》雜誌五十週年,締造了台灣文化藝術發展史上的奇蹟。藝術家雜誌出版社包含月刊雜誌,分別有《藝術家》與《藝術收藏+設計》兩份,此外還有叢書部門發行專書與叢書,涉及著作與翻譯著作。大家習慣以「藝術家」稱呼如此龐大的美術專業出版機構,實際上的經歷是五十年來在社長何政廣的領導下,不斷努力應對社會現況、國內外藝術發展趨勢,透過敏銳的洞察力與高度的集體凝聚力所累積的成果。
孔子曾經對自己的過往進行反省,「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這些生命歷程是孔子對自己生涯的回顧,同時也是一個文化人的心態與機構發展歷程的最佳寫照。適逢創刊五十週年社慶,最近廿餘年人類文明經歷千禧年「地球村」到來的無限期待,結果世紀初的2003年迎來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衝擊全球,隨之雷曼兄弟事件席捲世界,《藝術家》雜誌屹立不搖地走過卅年,邁向四十年,進入五十年。面對全球化與科技的快速整合,人類文明正謳歌新時代的到來之際,2019年年末全球爆發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急速陷入前所未有的個人、社會與文明封閉危機。《藝術家》雜誌在這十年來經歷這股強烈的浪潮衝擊。在衝擊之後,我們得以獲得喘息,《藝術家》雜誌依然在艱困的環境下引領台灣美術發展,成為華人世界美術潮流的一盞明燈。鑑往知來,《藝術家》雜誌如何走過五十年,接著又如何帶著穿越榮景與衝擊的歷練,迎向另一個十年呢?

台灣美術文化政策的引領與回應
《藝術家》雜誌在近十年來經歷兩次執政團隊的更替,從馬英九政府到蔡英文政府,再到現任賴清德政府三個階段。鄭麗君出任文化部長時期,提出「重建臺灣藝術史」的文化政策,這項政策影響深遠,今天依然是政府文化政策的主調。我們回顧藝術家出版社的出版史,何政廣基於對台灣前輩畫家的尊重與對藝術發展的執著,策畫出版「臺灣美術全集」,其內容囊括從前輩畫家到現在依然活躍於畫壇的藝術家。自1992年起持續出版至今,奠定民間修撰藝術家傳記的先河,內容詳實、論述專業。台灣前輩畫家從1980年代受到矚目,到蔚為政府文化政策的基礎,包含鄭淑敏主持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現文化部)期間委託藝術家出版社出版「環境藝術叢書」與「公共藝術叢書」等系列叢書,藝術家出版社貢獻卓越。除此之外,千禧年之後,在陳郁秀主持文化建設委員會期間,曾委託藝術家出版社出版「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台灣現代美術大系」、「台灣藝術經典大系」。這些全集反映出台灣美術蓬勃發展的一面,伴隨著台灣美術的榮景,展現出藝術家出版社引領時代的企圖心,與此同時也彰顯出台灣美術高度整合的能量。做為台灣美術發展的主流刊物,藝術家出版社自行出版「台灣近現代水墨畫大系」,透過水墨畫專輯的出版,使漸受忽視的水墨畫大師成就獲得高度重視,展現出繪畫媒材平衡發展的高度視野。這段時期,倪再沁擔任臺灣省立美術館(現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時期策畫的「臺灣美術評論全集」以及倡議出版的「台灣近現代水墨畫大系」,還有蕭瓊瑞主編的《楊英風全集》與《陳澄波全集》,足以展現何政廣發揮廣納雅言的精神和美術發展的高度。
藝術家雜誌社在「重建臺灣藝術史」的文化政策推動之前,早已以一己之力奠定台灣美術發展的豐厚土壤。在出版尚未自由的時代,《藝術家》雜誌連載當時還是海外黑名單的謝里法所撰的「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文稿,日後集結成書出版,衝破當時文化主旋律。背後存在的,是一股熱愛藝術的情感與對文化發展的責任感。於是使得台灣美術的低吟獨奏,逐漸發展為一首主旋律的交響詩。平心而論,台灣美術文化政策深受藝術家雜誌出版社這股民間推動力量的驅使與影響,最終成為官方回應文化政策的現實聲音與內容。 (全文閱讀601期藝術家雜誌)
【6月專輯│《藝術家》五十週年,1975-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