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雜誌五十週年.台灣藝術史永恆不墜
《藝術家》做為一個兼顧學術與通俗的專業雜誌,在月刊與出版社雙軌並行的經營策略下,超越藝術資訊報導與藝術知識推廣的限制,為台灣藝術史的建構提供紮實且永恆的貢獻,本身即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1975年6月,《藝術家》雜誌首期發行即推出謝里法「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專欄,連載兩年又六個月後,於1978年元月集結發行同名專書;這是繼1955年王白淵〈臺灣美術運動史〉專文以來,第一部最具規模與影響力的台灣美術斷代史,既帶動戰後第一波前輩藝術家作品的市場熱潮,更開啟台灣美術史研究的學術篇章。
謝里法筆端帶著感情的史學風格,也讓他在2008年完成深具戲劇吸引力的《紫色大稻埕》,成為電視連續劇的文本;相對於感性的《紫色大稻埕》,謝里法也整理自己於學校教學台灣美術史的講義,出版《臺灣美術研究講義》一書。
日治時期台灣美術家的研究是建構台灣藝術史最重要的推力,1992年2月28日,藝術家出版社打破戰後的台灣政治禁忌,率先出版陳澄波巨型專輯,做為「臺灣美術全集」的第一卷,當中包括專論、圖版、史料照片、作品解說及年表,成為台灣第一套最具分量的藝術家畫冊,且一路發行,迄2024年已超過四十巨卷;入列畫家依出版序計有:陳澄波、陳進、林玉山、廖繼春、李梅樹、顏水龍、楊三郎、李石樵、郭雪湖、郭柏川、劉啟祥、洪瑞麟、李澤藩、陳植棋、陳德旺、林克恭、陳慧坤、廖德政、黃土水、林之助、呂基正、張啟華、蔡蔭棠、蕭如松、張萬傳、金潤作、陳景容、林天瑞、許武勇、楊英風、李錫奇、李義弘、陳夏雨、黃鷗波、何肇衢、廖修平、林惺嶽、江明賢、劉耕谷、劉墉、陳輝東、侯翠杏等,成為台灣近現代美術史研究最重要的參考資料。
除「臺灣美術全集」的發行,藝術家出版社也企圖在傳統藝術上有所著力,曾推出「臺灣傳藝全集」,先後出版彩繪藝師廖慶章、洪平順專輯。

而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現文化部)策畫、國立臺灣美術館執行,強調提供給青少年閱讀的「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自2011年起,也由藝術家出版社持續接受委託編輯發行,先後出版的畫家傳記,計有:2011年的藍蔭鼎、朱德群、潘麗水、蕭如松、張光賓、陳德旺、莊索、呂佛庭、金勤伯、林克恭;2012年的黃龜理、鄭世璠、陳奇祿、林天瑞、劉興欽、朱銘;2013年的呂鐵州、張啟華、吳學讓、何肇衢、鄭善禧、歐豪年;2014年的王壯為、許深州、李奇茂、楚戈、何文杞、蕭勤;2015年的梁鼎銘、江漢東、賴傳鑑、夏一夫、朱為白、黃朝謨;2016年的莊嚴、楊啓東、葉火城、金潤作、陳銀輝、廖修平、傅申;2017年的木下靜涯、蔡草如、陳英傑、吳昊、霍剛、劉國松、林壽宇、莊喆、李錫奇、陳輝東;2018年的蔡雲巖、許武勇、李德、周瑛、李再鈐、陳景容、謝里法、劉耕谷、高燦興、撒古流;2019年的鄉原古統、趙春翔、陳敬輝、蔣瑞坑、莊世和、沈哲哉、秦松、黃潤色、姚慶章、哈古;2020年的陳其茂、曾培堯、夏陽、彭萬墀、李義弘、周澄、吳炫三、黃光男、楊識宏、杜忠誥;2021年的高一峰、文霽、施翠峰、張淑美、林惺嶽、李轂摩、李小鏡、奚淞、邱亞才、賴純純;2022年的陳永森、王清霜、梁秀中、陳正雄、林智信、簡嘉助、鐘俊雄、蕭麗虹、黃銘哲、謝棟樑;2023年的孫多慈、黃鷗波、陳道明、潘元石、韓湘寧、江明賢、蘇憲法、陳幸婉、倪再沁、李俊賢;2024年的陳天乞、盧雲生、吳承硯、鄭瓊娟、陳壽彝、顧福生、李元亨、倪朝龍、李重重、陳世明;洋洋灑灑的藝術家名單,也呈顯台灣藝術史豐美、充實的內涵。 (全文閱讀601期藝術家雜誌)
【6月專輯│《藝術家》五十週年,1975-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