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與我
1975年《藝術家》創刊於台北,而同年已正式調進西藏從事美術工作的我,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在那片地老天荒的邊塞之地,自然對《藝術家》是全然不知。直至五年後到北京中央美術學院讀研究所時,才從老師的口中得知世上還有這樣一本由繁體漢字豎排、文圖並茂的美術刊物。可當時中央美術學院圖書館閱覽室並未有《藝術家》,只有進口的日本美術雜誌《月刊美術》與《三彩》和港版《美術家》。這在1980年已經算是很開放的事了,直到三年後離開北京返回西藏,求知若渴的我才算是依依不捨地與這幾種舶來品畫刊分手。
時間來到1987年夏,在古城拉薩的我竟然收到一本1987年8月號的《藝術家》,是北京雜誌《美術》資深編輯黎朗寄來的,有些意外與興奮。如記憶無差的話,這是我第一回捧讀想像久矣且頗有重量的《藝術家》,快速瀏覽目錄及全書圖文,便立即被其兼攝古今中外的文化內涵所征服,而再讀、細讀則是必須的。請允許我選錄這期目錄的幾則:〈全民共享的藝術盛會─卡塞爾第八屆文件展〉;〈1947-1987,留法的中國藝術家聯展〉;〈紐約舉行柏林藝術展〉;〈浮世繪簡史─西村與勝川派爭輝的藝術背景」;〈中國繪畫流派─藍瑛與武林畫派〉;〈中國音樂圖象選輯〉;〈佛教美術圖說─布施軀首的月光王〉;〈關心我們藝術的前途─海內外年輕藝術家座談〉;〈中國古代服飾─三千年前的裝束〉;〈清初來華傳教士畫家繪畫及其影響特展〉;〈冷靜地按下快門─楊孟哲『凍結時間』〉;「藝壇簡訊」;「展覽月報」等,再抄恐怕各位也煩了,實際上這只是創辦五十年、出刊六百期的《藝術家》第147期五分之一的標題。

做為一個普通的畫手,我沒有編過書刊,只編過幾本畫冊,「事非經過不知難」,以我很有限的經驗實在是很難想像,《藝術家》團隊為這本被譽為藝術界雜誌的《柳葉刀》(The Lancet),究竟付出了多少心血、汗水與金錢,以及持之以恆的對學術與審美堅守。
《藝術家》發行人何政廣1992年曾率隊赴西藏考察前藏、後藏傳統繪畫藝術及當代美術創作,有幸參與接待的我在拉薩機場送別考察團時,對何先生提出了一個請求,那就是希望今後每期《藝術家》出刊後都能寄贈一冊到西藏自治區美術家協會,由我負責接收與保管,西藏各族畫家當可隨時借閱,只要如期歸還即可,何先生愉快應承了。一晃卅三年過去了,我們果真每月初都準時收到期盼的《藝術家》,近四百本《藝術家》加之兩百本《藝術收藏+設計》,整整齊齊排列在我拉薩的書房、庫房和畫室書櫃中,但凡來光臨寒舍的藏地藝術家與作家翻閱、瀏覽《藝術家》幾乎都成了「規定動作」,尤其在我退休後,來選借《藝術家》更成為光顧寒舍的主要目的。而做為這幾百冊印製精良且集學術性、知識性、審美性、多元性與前瞻性於一身的《藝術家》的守護者,要求借閱人打借條並按時歸還,則是老叟我之本職。這裡所謂的「五性」並非是我為寫短文的溢美之詞,而是許多借閱者還書時真誠表述的讀後感,抑或是藏地讀者們茶敘間的共同認知表述。不如此實錄,便不足以表達雪域高原讀者對這本飛躍過千山萬水之遙、沉甸甸的《藝術家》之敬畏與禮讚。
幾十年來,我不期然地由《藝術家》的讀者漸變成《藝術家》的專欄作者,如前所言,該刊秉持寬廣的學術審美視野,包含地球第三極地的喜馬拉雅文化圈的傳統與當代藝術都是其關注研究的範圍。記得《藝術家》編輯部歷廿年之久,以在海內外推介中國西藏文化為旨趣,先後在雜誌為我開闢四個相關專欄,即「西藏非常視窗」、「雪域.淨土.紅塵」、「西藏自在紀行」、「走進喜馬拉雅」,既開了專欄便須期期連續而不能開天窗。那一、二十年偏偏又是我被戴行政帽子最多的時期,每天工作是聯絡協調服務,創作是承襲傳統、摸索創新主旋律與多樣性之兼顧,而為專欄選題行文、拍攝圖片都是無可虛化的硬指標,好在我多年來行走、膜拜聖山神湖之間,有過難以勝數的采風經歷,各種庫存「餘糧、雜物」尚有選擇餘地,否則真是要顧此失彼了。
我在《藝術家》的專欄開啟時,何先生囑我要把握好選題的可讀性與知識性,每篇千字文配四張至五張圖就好,讓我這位個性木訥的畫手硬著頭皮、冒充作家地一篇一篇寫下去,開始是千字上下的短劄,漸漸隨著選題自身的要求,也有突破數千乃至過萬的篇幅,只好分期連載。做為《藝術家》的欽羨者與受益者,此時此境又以寫作者身分在該刊上選題作文,我內心深處總是有些惶恐,進而會捫心自問:拉拉雜雜地寫這些不成體統的東西有人去讀嗎?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和同事赴北京出差,幸遇曾在西藏工作多年的旅美知名畫家裴庄欣夫婦,小裴告知我,他們每當在美國家中收到《藝術家》時總要搶翻到我的專欄閱讀,我相信他們夫婦這種略帶誇獎的表述,其實我當然明白那是人家的西藏情結使然。
承蒙藝術家出版社不棄,竟然依照如上專欄標題為書名,先後出版發行《西藏非常視窗》、《雪域.淨土.紅塵》、《西藏自在紀行》、《走過喜馬拉雅》四本西藏文化雜書,對於我實在算是求粥得羹之事。此外,我更要真誠感念《藝術家》專欄對我的鍛煉與培養,讓我逐漸能以千字短文訴說清楚一件事物的來龍去脈。
值此《藝術家》創刊五十華誕之佳際,寫此短劄遙頌祝福,更期百年!(2025年仲春) (全文閱讀601期藝術家雜誌)
【6月專輯│《藝術家》五十週年,1975-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