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五十年,見證一段與藝術共舞的旅程
今年是《藝術家》雜誌創辦滿五十週年,能在這樣的重要時刻受邀撰稿,內心充滿感激與榮幸。感謝社長何政廣先生的厚愛,讓我有機會分享我與《藝術家》雜誌之間的一段緣分與心情。

陸潔民與何政廣合影(圖版提供:陸潔民)
回想十五年前,在一次於富邦藝術基金會舉辦的「富邦講堂」藝術講座上,何社長因緣際會聽到了我的分享,並由此注意到我這個原本鮮少在市場上發表文章的人。隨後,他邀請我在《藝術收藏+設計》雜誌中每月撰寫專欄,分享對藝術市場的觀察與心得。這個契機開啟了我持續以文字與讀者交流的旅程,也讓我在藝術推廣的這條路上,走得更加堅實。
更令人難忘的是,在雙方合作的基礎上藝術家出版社後來出版我的專書《陸潔民藝術收藏投資六講:收藏是深度的欣賞 投資是深度的收藏》。這本書推出後廣受藝術圈內外的支持,先後數年內創下約四千本銷售的佳績。在2010年代當時的台灣藝術出版市場,能有這樣的成績殊為難得,也再次證明《藝術家》雜誌在推動藝術知識普及與產業教育方面,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透過這本書,台灣北、中、南許多對藝術收藏與投資有興趣的朋友得以一窺門徑,這一切都要感謝《藝術家》雜誌何社長,長久以來對藝術與產業的深耕與投入。
事實上,我最初的專業背景與藝術毫無關聯。年輕時在美國從事工程師的工作,過著截然不同的生活。直到遇見趙秀煥老師,開啟我對藝術世界的熱情與好奇,才讓人生有了新的轉折。回到台灣後,因緣際會投入藝術市場並曾擔任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的祕書長,時常為藝術博覽會及畫展導覽,暢談藝術品欣賞與市場脈動,逐步累積起今天的專業視角。
在真正進入藝術市場之前,我和許多懷抱夢想的人一樣,透過《藝術家》雜誌來窺探這個充滿魅力的領域。那個年代資訊不像現今這般流通,而《藝術家》雜誌所記錄的國內外藝術展覽、藝術家介紹、畫廊動態,成為我認識台灣藝術生態和國際知名藝術博覽會的重要窗口。透過這本雜誌,我了解到台灣當時有哪些重要的展覽,又有哪些值得關注的畫廊業者,進而逐步搭建起對藝術市場的理解與信心。
五十年來《藝術家》雜誌見證並陪伴了台灣藝術環境的成長。草創初期資源有限,能夠持續耕耘並堅持至今,殊為不易。更難能可貴的是,這一路上雜誌社始終秉持專業與熱情,持續推動藝術普及,記錄時代脈動,陪伴無數藝術工作者、收藏家以及愛好者一同成長。
從市場的角度來看,台灣的藝術產業發展與經濟成長密不可分。在台灣人國內生產毛額(GDP)約6000美元時,畫廊開始出現;到了GDP約8000美元時,畫廊市場逐漸活絡;當GDP突破1萬美元,台灣社會開始建立起收藏藝術品的文化習慣,藝術市場也日漸成熟。而這一路的成長與演變,《藝術家》雜誌都忠實地記錄下來,成為珍貴的文化資產。
面對未來,我期許《藝術家》雜誌能夠持續秉持初心,不僅深耕台灣,也放眼國際,成為更多新世代藝術家與讀者的重要橋梁。願這份熱愛與專業,在時代變遷中持續發光發熱,陪伴更多人發現藝術之美,啟發心靈深處的感動。
五十年是一段不凡的歷程,而我相信,《藝術家》雜誌的精采,才正要開始。 (全文閱讀601期藝術家雜誌)
【6月專輯│《藝術家》五十週年,1975-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