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之後
《藝術家》雜誌五十年關於藝評的回顧
寫在雜誌與評論交錯的縫隙中
《藝術家》雜誌創刊五十年,是台灣民間發行最久、最廣的視覺藝術媒體。我做為藝評人、曾任《藝術家》雜誌主編,目前在學院中教授藝術評論,此刻再看《藝術家》雜誌與台灣藝評發展的軌跡,於我而言是一次多重身分的經驗回顧。編輯與藝評是全然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位置也必須有相應的思考和作為。在我任職媒體的2000年代,平面媒體已可感受到視覺文化和閱讀生態改變的挑戰。就藝術評論發表的運作機制來說,報紙和雜誌過去做為主要的藝評發表場域,在不同的時間週期之下各有優勢及侷限。而2000年代之後傳播媒體的結構變化,使得雜誌出版也必須調整方向和步調,以因應藝術環境的需要。同時做為藝評書寫者與編輯的我,在清楚切割兩種身分之餘,也經常從相對的角度來設想彼此的關係。
本文透過《藝術家》五十年來藝評發表的概要回顧,進一步思考藝術評論在媒體與知識型態劇變之下所面臨的條件轉變與書寫議題。這不只是關乎一本雜誌的歷史,也是關於書寫能否持續產生文化效能的探問。
紙上發聲的時代
1975年6月創刊的《藝術家》雜誌,早年即以藝術與生活的追求為自我定位,在紙媒仍居文化傳播主導地位的年代,很快地建立起涵蓋藝術新聞、專題報導、人物訪談與藝術評論的多元結構。創刊初期,《藝術家》即有林惺嶽、莊伯和兩枝健筆,亦有許多國際撰述作者。1979年起撰稿的宋龍飛、陳英德,持續為雜誌長期供稿,尤其陳英德來自巴黎的寫作,為《藝術家》雜誌讀者介紹西方新潮,影響新生代甚鉅。當時的評論以報導式藝評為主,此外也包括許多台灣美術史的研究累積,謝里法《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於連載後出版,是台灣美術史研究的學術先聲,而台灣美術研究在1990年代有更多成績,至今已為顯學。

1980年代,台灣的藝術生態和體制有很大的轉變,漸趨蓬勃多元。1981年7月號的《藝術家》雜誌(74期)以「藝術批評專號」聚焦藝評問題,除了國外譯作,國內有郭繼生、羅青兩位藝評家撰文,這一專輯反映了藝壇對於藝評的注意。在1989年12月號(175期),郭繼生再以〈當代藝術發展與藝術批評的實踐〉反省國內藝術批評貧弱的現象,認為當代藝術批評所書寫的情感及意見,必須與作品密切地關聯,且不應從理論出發,必須先仔細觀看作品。1990年4月號(179期),林惺嶽的〈眾目睽睽─剖析我們的藝評環境〉,分析台灣的藝評發展簡史,包括1950年代起詩人的藝評、1970年代起由記者主筆的新聞報導式的藝評,以及1980年代後崛起的學者藝評。他在文中指出,藝評應該是探究者而非裁定者,更重要的是對大眾揭露藝術的優劣是如何形成與產生的。這一時期,《藝術家》除了郭良蕙、楊熾宏(楊識宏)等國內作者之外,留學海外或歸國的年輕藝術家撰文介紹國際藝術動態,也提供不少重要的藝術評介,吳瑪悧「名著選譯」專欄介紹許多德國藝術動態即為其中一例。

宋龍飛的「誌上陶藝展」專欄,自1980年代起即為國內陶藝評論代表性的評論,反映當時台灣現代陶藝發展的潮流;陶藝評論專欄,後來有蔡和璧「日本近代陶藝」接續。1985年起,《藝術家》雜誌中有不少關於「後現代」的藝術評論,以及國際大展如威尼斯雙年展的報導。這一時期,郭少宗撰文、策畫專欄,有藝術生態即時性的議題探討。雖然日本藝評家峯村敏明曾指出台灣缺乏完整的藝評制度,《藝術家》雜誌在1986年8月號(135期)即以紙上座談會的形式,邀請何懷碩、林惺嶽、黃朝湖對談,探討國內藝評現象,展現出媒體對於藝評的關注。
《藝術家》雜誌的「評藝廣場」專欄持續數十年,專欄形式也有幾度變化,不同世代的藝評家先後在這裡建立起穩健的寫作風格。早期的「評藝廣場」曾經有藝評家、藝術家、記者等不同身分的專業者,針對當月數個展覽撰寫評論,或以對談方式進行,有許多精采的意見交鋒,也展現了藝評做為公共論述的可能性。曾經長時間為「評藝廣場」供稿的作者包括:王哲雄、黃海鳴、石瑞仁、連德誠、侯宜人、陸蓉之、蕭瓊瑞等。其中,陸蓉之至今一直是《藝術家》重要的作者,她曾主筆的專欄除了「評藝廣場」之外,先後包括「當代藝術追蹤報導」、「雲端遊藝」、「藝術新潮」等。1980年代末起,《藝術家》開始有年度回顧的藝評發表,為一整年的藝術生態、展演、事件做總體性的評述,可以看到當時藝壇的潮流所趨,以及備受矚目的重要議題。
陳長華、黃寶萍、胡永芬、賴素鈴、李維菁等記者出身的藝評人在《藝術家》相當活躍,每每能快速觀察介入藝術現場,對於藝壇與市場生態有深刻、犀利的評論,也多擅長捕捉人物風采,兼具補足學院評論者相對的視角空缺。他們所代表的,是台灣藝評史上一種「新聞型評論者」的寫作身位。 (全文閱讀601期藝術家雜誌)
【6月專輯│《藝術家》五十週年,1975-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