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與觀看
道格拉斯.佛格捕捉影像中的批判敘事

策展人道格拉斯.佛格
作為一名常駐洛杉磯的獨立策展人暨作家,道格拉斯.佛格(Douglas Fogle)的策展實踐奠基於早期的跨領域人文研究,並對影像及攝影層面進行深入拓展。佛格曾於眾多大型美術館擔任策展職務,包含洛杉磯漢默美術館(Hammer Museum)、匹茲堡卡內基美術館(Carnegie Museum of Art),以及明尼阿波利斯的沃克藝術中心(Walker Art Center)。適逢「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The Stutter of History)巡迴展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藝術收藏+設計》與佛格展開對談,請其分享自身的策展啟蒙、觀看影像的批判性視角、本次展覽敘事的建構,以及托瑪斯.德曼影像創作中的空間與媒材巧妙性。
問:以你的個人經驗來說,每當面對一張照片,你的觀看從何開始?對你來說,總能從每張照片裡找到講述故事的線索嗎?你是如何觀看托瑪斯的作品呢?

托瑪斯.德曼,〈控制室〉,C-Print/水晶裱,200 × 300 cm,2011。
圖像由藝術家與北美館提供。© Thomas Demand, VG Bild-Kunst, Bonn

托瑪斯.德曼,〈浴室〉,C-Print/水晶裱,160 x 122 cm,1997。
圖像由藝術家與北美館提供。© Thomas Demand, VG Bild-Kunst, Bonn
答:在我高中時,約翰.伯格(John Berger)《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是我們的基礎讀物,這本書大幅開拓了我的視野,讓我發現自己從未意識到如何批判性地觀看事物,或是透過影像提出論點,這促使我後續開始套用批判視角來觀看新聞圖像及裁剪構圖。即便當今世界開始談論人工智能和AI影像,我仍會自我提醒,思考如何提出論點、如何建立框架及背後的敘事,這便是藝術家透過挪用與重製來批判性地使用圖像的關鍵。從將影像視為客觀紀實,到將影像作為修飾、論據,這種敘事想法便是影像批判的一大躍進,每張影像背後總存在一個故事。
托瑪斯多數的作品奠基於特定的故事,我應該如何以策展人的角度,向人們講述背後的故事十分重要。對於在戰後去納粹化的德國成長的孩子來說,這些都是他們歷史的一部分,因此從小便習慣以批判視角來談論後納粹時代。托瑪斯在職涯初期便處理了這些議題,如希特勒險被暗殺的房間,以及東德祕密警察辦公室場景。他也深入探索以「紙張」作為媒介──無論是繪畫或隨身攜帶,人們可以書寫、複製,並像攝影一樣複印,因此紙張本身也成了他的子題之一。人們所知的世界同樣是建立於成堆的紙材上──文件、紀錄,甚或金錢,畢竟貨幣就是複印於紙上。這是我們從未思考過的事情,人類總認為它非常單純,然而它絕對不僅僅是一張紙。對他而言,它也是一種類似錄音的技術,例如唱片、錄音帶,或數位錄音機。這是托瑪斯在作品中一直強調的一點:「將紙張作為建築材料」,因此作品中的一切都是採用紙板、厚紙與薄紙。
【四月專輯│Through the Lens凝視.承起目光的重量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