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富於民,慧眼識珍——從私人收藏到博物館的公眾視野
專訪「藏珍─清翫雅集卅周年慶收藏展」共同策展人陳勇成

「藏珍」展共同策展人暨國立歷史博物館助理研究員陳勇成
國立歷史博物館於建館70周年之際,攜手台灣頂尖收藏家團體「清翫雅集」,推出「藏珍─清翫雅集卅周年慶收藏展」。這是史博館與清翫雅集的第三次合作,展覽以「西風浮舟」、「翰墨天地」、「器物千秋」、「雅翫凝萃」4大主題,呈現精選自清翫雅集會員收藏的西畫、書畫、器物與珍玩4大類展品,體現民間藏家雄厚的收藏實力與審美底蘊。
私人藏家以自身審美與研究為源,匯集出多元的收藏脈絡,而已有自身館藏的博物館與民間藏家強強聯手舉辦收藏展,目的不只為展示稀品,更具鼓勵學習與交流的深層意涵。面對博物館級別的私人收藏,博物館如何憑藉專業與公信力將寶貴珍品從「藏富於民」帶到公眾視野?如何在研究與策展的實踐中,傳遞「翫」字中古人收藏傳統的交流精神,提供學習與切磋的平台?《藝術收藏+設計》專訪「藏珍」展共同策展人暨國立歷史博物館助理研究員陳勇成,探討博物館與藏家合作舉辦收藏展的策略與心得,並剖析在疫後「大美術館時代」到來下,史博館的未來視野。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珍」之「翰墨天地」展區
學習與交流——將民間收藏納入公眾視野的深層意義
問:史博館歷來皆有與藏家合作推出收藏展的經驗。在這樣的合作中,史博館的角色與責任為何?
答:史博館在台灣的美術與博物館界都具有獨特的地位。書畫一直是館藏的核心類別,此外也收藏了大量器物和文物;在1960、1970年代,史博館還肩負台灣重要的美術館職能,舉辦五月畫會、東方畫會與重要西畫家的展覽;史博館也從早期便接受收藏家的藏品來到博物館展出,尤其對器物類收藏家而言,是提供其收藏進入國立單位展館展出的關鍵平台。史博館的理念是——文物資產是全民共享的,藝術收藏作為民間生活的一部分「藏富於民」,博物館則憑藉專業,策畫展覽、出面商借,讓珍貴的藝品、文物能在大型展覽中現身。博物館攜手私人藏家,是讓更多優秀藝術品進入公眾視野的方式。在許多情況下,博物館確實會盡量以自身館藏展示或向公立單位承借展品,但若總是只呈現公立典藏機構的展品,展出的總是大家熟悉的作品,那麼觀眾頂多只是前來一看。而如張大千、常玉等大家,更是眾所周知,許多好作品是流傳於私人收藏之中的。
那麼,藏家有各自的收藏類別與專精,有西畫藏家、傳統書畫或文物和器物類藏家,史博館如何舉辦收藏家的展覽?史博館由於是一綜合型博物館,有多元類別的館藏和不同領域專業的館員及諮詢委員,能在專業部分盡量「把關」,確保展覽品質與具公信力的選件機制,揀選好的展品納入公眾視野。

宋金木雕菩薩立像

居廉〈群芳競妍冊頁〉
然而,博物館的「把關」與「背書」並不絕對相同。有些民眾會認為在博物館展出,相當於館方為展出的文物、相關資訊「背書」,這當然不可避免,史博館在策畫藏家展覽時會籌組委員會,針對選件審慎討論。但傳統上西畫與東方藝術的收藏文化間有不同的特性:東方藝術收藏文化中,傳統書畫、器物藏家對於作品、畫家風格的態度較為開放,尤其年代久遠之古書畫或器物類別,對一件作品的斷代或作者身分可以有不同見解,是允許大家一起討論、交流的。只要一件書畫作品或文物本身的工藝、美學、品質是好的,在公眾視野下即有被討論、被欣賞的價值。這是我們何以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在博物館的東方文物可能會有不同斷代見解,故宮早期的書畫到器物,也可以在討論下隨著研究拓展修正年代。
清翫雅集的「翫」字,本也是帶有學習之義的古字。古人收藏古玩的本質包含著互相學習、交流的態度。因此舉辦藏家展覽,博物館的任務一方面是把關品質,更重要的在審慎的態度下抱持更開放的心態,提供眾人一個針對民間的好收藏切磋交流的平台。
【四月專輯│PANORAMA of the Exquisite Arts大美不言,百年不遇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