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歷史可以被書寫.網絡藝術30週年
ZKM「選擇你的濾鏡!網際網路崛起後的網絡藝術」
「網絡藝術可以被展示嗎?該如何書寫網絡藝術的歷史?」自「網絡藝術」於20世紀末出現以來,卡爾斯魯厄藝術與媒體中心(ZKM | Zentrum für Kunst und Medien Karlsruhe,以下簡稱「ZKM」)便一直嘗試回應這些問題。
早在網際網路被發明的十年後,ZKM便於1999年策畫了一場關於「網絡狀態」(net_condition)的展覽,當時ZKM的館長、策展人與藝術家彼得.魏貝爾(Peter Weibel)便指出網絡藝術將成為當代藝術很重要的一股推力,它將藝術從現代藝術的美學物件,推動進入後現代開放的行動場域。
如今時隔多年,隨著人工智慧(AI)、大數據分析等網路科技迅速變遷,回望這卅年的發展,ZKM又做出新的詮釋,於2025年年初推出另一檔網絡藝術的展覽,名為:「選擇你的濾鏡!網際網路崛起後的網絡藝術」(展期至8月24日),特別探討網絡藝術中的「網頁瀏覽器藝術」(Browser Art)的發展及演變,展出卅一位藝術家與藝術團體的作品。
網絡╱網路藝術(Net Art / net.art,又稱為internet art,前者較常被使用)顧名思義,指的是任何以網路做為方法,或用網路文化為元素的創作。這些作品通常干擾、中斷或再現網絡運作的過程,藉以揭示網路表面現象與背後技術操作之間的關係,進而挑戰人們習以為常、被網路制約的思考方法和行為模式。

©ZKM | Zentrum für Kunst und Medien Karlsruhe, Foto: Felix Grünschloß
人們使用電腦時,螢幕顯示的畫面,背後其實都是一串串程式密碼。所以網絡藝術的呈現狀態,其實是程式語言放在瀏覽器等應用程式所解讀出的結果。假設一件網頁瀏覽器藝術的程式語言被放在不同版本、不同規格的網路瀏覽器,譬如在Chrome、Safari、Firefox等不同環境中,解讀與相容程度不同,呈現範圍和形式即有所差異。ZKM此次展覽便是回應上述現象,試圖鬆動網路資訊透明、觸及內容包山包海的迷思,指出網頁瀏覽器所依附的框架和侷限性。展覽以「選擇你的濾鏡」為題,意味著選擇網路瀏覽器的行為,其實篩選了大量的資訊和價值觀念,而這些選擇的過程即決定了人們看到什麼、如何看到,還有也許也是最重要的:什麼內容是被過濾而看不到的?
修復與真實性
此次展出的網絡藝術作品大部分都與網頁瀏覽器領域相關,應用技術包含瀏覽器外掛程式(Extension)、架設瀏覽器,或呈現網頁內容的超文字標記語言(HTML)等。由於這些作品根植於網頁瀏覽器,當網頁瀏覽器在這卅年間陸續更新或消失,作品便面臨著損毀的命運,有些甚至完全無法運作。有鑑於此,「修復」成為策展非常重要的一項工程。在筆者參與的策展會議中,策展人通常都與媒體藝術修復師和開發師一起與每位藝術家和藝術團體舉行多次的會議,討論作品最早問世的樣貌、該如何修復,以及希望如何在展覽中呈現。由於藝術家們分布於世界各地,處於不同時區,必須考量時差舉行多方線上會議,籌備與溝通工作相當繁複且漫長。
這些討論目的除了希望還原藝術家創作的初衷,也是盡量讓觀眾體會網頁粗糙原始、網路速度緩慢的年代,藉以區別當代人們瀏覽網頁便利且快速的經驗。透過不同的技術和方法,有些作品因而復活,也有些作品被賦予新的展呈狀態──包含用不同方式投影、新增遊戲搖桿等;當然,在修復過程中,也有經費不足、時間限制、技術瓶頸等困難,部分作品只能透過影片讓觀眾粗略理解作品原貌和欲傳遞的訊息。無論是何種表現,都反映出網絡藝術在時空中的流變,以及「修復」為網絡藝術品帶來的意義:是呈現原貌比較重要,還是呼應當下情境,讓作品隨著時間與展覽有不同發展的可能性。
互動、表演與遊戲
這些橫跨卅年的作品之中,大部分都具有高度互動和表演性質。〈網絡藝術瀏覽器〉是澳洲藝術家邵志飛(Jeffrey Shaw)的作品,曾於1999年在ZKM展出,並於此次展覽被重新演繹,主要呈現卅年間不同藝術家的網頁瀏覽器藝術。整件作品形成一條長12公尺的時間軸,在時間軸上方記錄著年代與相應的網絡藝術作品,下方則有一組滑軌,滑軌上掛設一面螢幕,可讓觀眾推動螢幕上的搖桿來移動螢幕。觀眾的操作直接影響了螢幕畫面,當螢幕停在不同年代下方,便會呈現出背後牆面儲存的資訊,介紹該年代所出現的網路藝術作品。此作被放在展場入口,不僅代表了網絡藝術的早期歷程,時間軸本身也為整個展覽開啟了回顧歷史的序曲。

©ZKM | Zentrum für Kunst und Medien Karlsruhe, Foto: Felix Grünschloß
另一件作品〈啟動網路〉來自2001年,是藝術家喬納.布魯克―寇恩(Jonah Brucker-Cohen)的創作,作品結合機械和數位兩種科技形式呈現網頁。在一組桌上型電腦螢幕和鍵盤旁,架設了一只金屬曲柄。藝術家把看似不相干的兩組物件相連,當觀眾搖動曲柄,網頁才隨之顯現,曲柄晃動速度愈快,網頁載入愈加迅速。藉由身體物理性的律動,喚醒虛擬環境的事件發生,曲柄的設置彷彿是虛實兩座時空的橋梁,具體化了網路世界的存在感。此作重現了網路發展初期漫長苦等的感受,加載網頁須耗費大量的時間,但隨著科技日新月異,人們開始用金錢換取高速網路,能夠更便利地取得資訊。藝術家則用作品試問:如果用耐力和體力來換取網路資訊,會是什麼樣的瀏覽經驗?是否可以鬆動訊息資源與經濟和階級的對應關係?

在展出期間,除現場作品之外,「演出」也是展呈網絡藝術的一項重點。展覽開幕當天,〈人體瀏覽器〉悄悄在展廳上演,一名演員裝扮如普通觀眾,默默穿梭混入人群,他隨機向身邊擦肩而過的觀者低語,默默念叨他在耳機中聽到的網頁內容……。法國藝術家克里斯托夫.布魯諾(Christophe Bruno)從2004年起執行這項計畫,曾在歐美許多地方演出。表演者頭戴耳罩式耳機,並覆述耳機傳來的內容。這些內容源自Google即時串流生成的語音文字,文字會依據情境隨機變換,所以每次演員都會表述不同的內容。藝術家透過「谷歌駭客」(Google Hack)技術攻擊無線網路,並將人類(也就是表演者)做為傳遞網頁訊息的介面,搬演著一齣齣荒謬、無厘頭又令人發噱的文本。

瀏覽網頁的N種方法
由於本展聚焦在網頁瀏覽器藝術,許多藝術家都回應並反思與網頁瀏覽器相關的技術。〈回聽〉是可被「聆聽」的程式碼。聲音藝術家賈思敏.古馮(Jasmine Guffond)利用瀏覽器外掛程式將網路數位存根(又稱Cookie)的數位訊號轉換為聲響。Cookie是一種儲存使用者資訊的技術,通常出現在新聞媒體、購物網站、社交網站等各種商用網頁。透過Cookie,網頁主可根據使用者的搜尋和點閱習慣,推送符合消費者需求的廣告,變相將網路化為一座大型監控平台。在〈回聽〉空間中,觀眾被環繞音響包覆,沉浸在各種聲波內。當觀眾在電腦螢幕上載入不同的網站,音波將隨之起伏,令人驚歎網路充斥著各種監控行為,以及個人資料多麼輕易地被一覽無遺,在科技的世界裡談何隱私?(全文閱讀599期藝術家雜誌)
【4月專輯│從電腦紀元到網絡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