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愛之名,關於愛的行動和實踐
視覺的情書,米卡琳.托馬斯對非裔女性美學的頌揚
撰文│林盈君(Savi Lin).圖版提供│Hayward Gallery(藝術收藏+設計 2025年3月210期)

米卡琳.托馬斯2008年作品〈片刻的愉悅#2〉
Mickalene Thomas, A Moment's Pleasure #2,
Rhinestones, acrylic and enamel on wood panel, 183 x 213.4 cm, 2008
© Mickalene Thomas.
「愛」是米卡琳.托馬斯(Mickalene Thomas)作品圍繞的中心。因此她在英國藝術機構──海沃德藝廊(Hayward Gallery)的首次大型個展「一切關於愛」(All About Love),展名取自美國非裔女性主義理論家貝爾.胡克斯(bell hooks)出版於1999年的經典著作《一切關於愛:新視野》(All About Love: New Visions)。這本書從非裔女性視角出發,重新思考愛的多重面向,並提出愛作為一種行動與政治實踐的可能性。米卡琳.托馬斯透過她標誌性的拼貼、珠光水鑽、壓克力顏料、搪瓷、攝影及繪畫等創作媒材,試圖挑戰傳統藝術史中對非裔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同時頌揚愛的多樣性,重新構築充滿力量與主體性的視覺敘事。

米卡琳.托馬斯於倫敦海沃德藝廊「一切關於愛」展覽現場
攝影│林盈君
●美學與文化背景的交織
「我選擇成為藝術家的原因是為了更深入地了解真實的自我,因為藝術創作是自我的延伸。」 米卡琳的創作深受她的個人經歷影響。她的母親桑德拉.布希(Sandra Bush)在1970年代是一位模特兒,以其獨特的時尚風格成為麥卡連的第一位謬斯女神。她的早期作品〈媽媽布希:(妳的愛讓我不斷提昇)愈來愈高〉(Mama Bush:【Your Love Keeps Lifting Me】 Higher and Higher, 2009)便是以母親為主角。呈現一位衣著華麗、神采奕奕的女性形象,透過閃亮水鑽與鮮豔色彩的對比,生動展現出女性的自信與魅力。米卡琳的創作手法也與美國非裔文化中的裝飾藝術(Bling Aesthetics)密切相關。她的大型拼貼作品運用水鑽、亮片、金屬塗料等材料,這些視覺元素來自於嘻哈文化、非裔沙龍美學及1970年代的流行文化,展現出既誇張又極具政治性的視覺風格。

米卡琳.托馬斯2009年作品〈媽媽布希:(妳的愛讓我不斷提昇)愈來愈高〉
Mickalene Thomas, Mama Bush: (Your Love Keeps Lifting Me) Higher and Higher,
Rhinestones, acrylic, and enamel on wood panel, 208.3 x 182.9 cm, 2009
© Mickalene Thomas
【三月專輯│Profound Beauty黑出晦冥,於幽邃處探真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