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材.圖象.文化記憶
廖修平「現代版畫」的國際與在地
一、「現代版畫」與廖修平
日治時期,現代美術正在萌芽、草創之中,除台灣美術展覽會(台展)、台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府展)等官展之外,民間雖有諸多繪畫研究團體推動美術發展,然有關版畫創作則寥若晨星。民間雖不乏版畫家,然多屬傳統木刻範圍,題材缺乏現代感、個性的呈現,延續至戰後初期仍未見改善。1950年代末期,台灣藝壇掀起一股「現代藝術運動」熱潮,當時多見以「現代」一詞冠稱之藝術團體、主題展覽、創作風格及美術觀念,「現代版畫會」即是其一1。
現代版畫會成立於1959年,可以追溯至前一年的「現代中美版畫展」,主要是受到美國現代版畫的影響,可謂台灣版畫現代化的草創者。從民俗風情、寫實主題或自然再現等形式,跳脫媒材的單一性與表現限制2, 走向前衛抽象、純粹造形及美學構思的轉變,可謂戰後美術現代化的主要特徵。媒材上諸如拓印、布料、蔗版切割等的運用,營造出學院美術體制較為缺乏的實驗性與自由感。然因外部資訊及內部材料的雙重匱乏,技法多侷限於凸版拓印3, 在當時未能引起更多重視。
「現代版畫」在進入1970年代之後才開始進入全新發展及與國際同步接軌的階段,為此開啟序幕的則是甫自紐約返台任教的廖修平。1973年以降,廖修平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等校開課並陸續出版專書,引介西方最先進之版畫觀念技法,並與指導學生成立「十青版畫會」,廣為推動現代版畫,加上版畫界發起「中華民國版畫學會」致力推廣及研究,被視為台灣「現代版畫」真正扎根之年代。廖修平開拓、啟蒙之功至鉅,因獲台灣「現代版畫之父」、「現代版畫推手」等美稱。
二、媒材、圖象的拓寬與文化回歸之路
廖修平早於1962年前往東京深造時,即受日本現代版畫多元性深深吸引,並因此種下專攻版畫的因緣4。畢業作即以石版畫技法創造出「墨象」系列作品5。 在該系列中,廖修平運用中國古代工藝美術常見的「回文」符號,透過有如行草書用筆般的抒情方式,大膽而活潑地將傳統裝飾元素融會於現代藝術形式之中,突顯深邃神祕的東方元素,當時作品〈墨象連作A〉(1962),更為其獲得1963年第七屆巴西聖保羅雙年展入選殊榮。


1965年,廖修平遠赴法國,其後進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Beaux-Arts),同時在版畫十七工作室(Atelier 17)學習。該工作室的版畫創作以金屬腐蝕(etching)及一版多色(viscosity)的方法為主,尤其是後者具有展現豐富多樣色彩感的優勢,對廖修平日後開創色彩繽紛、意象鮮明的不同系列創作打下重要基礎。延續上述「回文」的「墨象」系列,亦即融合傳統東方圖象符號、書法以及西方表現主義風格技法,此時,廖修平更大膽地將油畫中的台灣民俗主題「七爺八爺」,改以金屬腐蝕版的方式加以表現6。
1968年轉赴紐約,進入普拉特版畫中心(Pratt Graphics Center),開啟運用「各式版種」綜合創作現代版畫的嶄新歷程,走向更為純粹、理性、符號及概念化的大膽嘗試。此外,在創作方法、媒材運用上,此時亦擴充至絲網版(絹印)、美柔汀、紙版拼貼(collagraphy)、混合版(combined methods)或複合媒材等,大幅克服傳統版畫單一媒材、技術侷限7。 1973年,廖修平應母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之聘返抵國門,開啟其版畫創作研究、教學的學術生涯。

除直╱間接影響藝壇、設計界同儕共同加入版畫創作之外,廖修平還透過演講、示範及專書出版,帶動更多學子參與的興趣,日後更成為台灣現代版畫藝術的薪傳火種,國內各大美展更因其建議增設版畫部門,使版畫正式成為公部門積極獎勵的媒材類型;1980年代因其鼓吹,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現文化部)開始籌辦「中華民國國際版畫雙年展」以促進國際交流,其貢獻可謂多面性的8。 (全文閱讀598期藝術家雜誌)
參考文獻:
1 蕭瓊瑞,《戰後台灣美術史》,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13,頁85。
2 鐘有輝、林雪卿,〈界面.印痕─國際版畫雙年展與台灣現代版畫之發展〉,收錄於鐘有輝、林雪卿主編《界面.印痕─國際版畫雙年展與台灣現代版畫之發展論壇》,台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2012,頁9。
3 林雪卿,〈承先啟後─十青版畫會〉,收錄於鐘有輝、林雪卿主編,前引書,頁101。
4 廖修平,〈自述〉(原無題目,筆者暫擬),收錄於國立歷史博物館編委會編《版畫師傅:廖修平作品回顧展》,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2001,頁41。
5 梅丁衍,〈陰陽之門與經衣─廖修平版畫符號時代意義〉,收錄於鐘有輝、林雪卿主編,前引書,頁69。
7 王德育,〈廖修平藝術的變革與恆常〉,收錄於國立歷史博物館編委會編,前引書,頁24-34。
【3月專輯│廖修平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