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現代版畫薪傳之路
1973年廖修平自美返國,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開設「現代版畫」課程,並積極巡迴全台灣演講、示範推動版畫藝術,為1970年代台灣藝術活動低潮時期帶來藝術曙光,不只帶動版畫製作熱潮,也為台灣播下未來繼續生根茁壯的現代版畫種子,樹立台灣美術教育現代版畫觀念和技法傳承的里程碑。
1974年3月,鐘有輝(1946-)、林雪卿(1952-)、董振平(1948-)、林昌德(1951-)等十位廖修平教導的台師大學生,在首次展覽後決定創立「十青版畫會」(以下簡稱「十青」),共同開啟台灣現代版畫藝術蓬勃發展史頁。
第一屆展覽後因會員的生涯規畫,成員屢有更動,1974至1978年加入黃世團(1951-)、龔智明(1944-)、賴振輝(1947-)、沈金源(1947-)、彭泰一(1941-)、劉洋哲(1944-)、張正仁(1953-)、梅丁衍(1954-)等第一代成員。1983至1994年加入第二代成員,2012年再加入第三代成員,2022年續加入第四代成員。「十青」除固定國內展,也先後舉辦兩岸展以及與日本、美國、新加坡、韓國、義大利、馬來西亞、加拿大等各國之交流展,成為國內歷史最久且持續不斷的版畫中堅創作團體。


早期十青會員大都出身於台師大,當時美術學系不分組別,所有科目都是必選修,廖修平傳授的新式版畫技法提供了多元媒材的實驗創作可能。1970年代起十青會員的版畫即採用複合形式創作,影響了台灣1980年代後多元的藝術創作風氣。
由於廖修平的鼓勵,會員中董振平、張正仁、梅丁衍率先留學美國,鐘有輝、林雪卿選擇留日,汲取國外版畫新知與技法,1980年代、1990年代學成歸國後,相繼投入大學院校版畫藝術教育場域,由於觀念新穎、技法專精,成為十青的核心會員,帶動台灣現代版畫創作與教育傳承的火車頭。

1983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現文化部,以下簡稱「文建會」)在廖修平與王秀雄等教授的建言下,開始辦理首屆「中華民國國際版畫雙年展」,揭開台灣現代版畫新頁。不僅拓展民眾的審美視野,提昇台灣的文化形象,成為1980年代台灣藝術國際化先河,更是十青創作發表的成長舞台。董振平、鐘有輝、楊明迭(1955-)、楊成愿(1947-)、龔智明、沈金源、黃世團、林昭安(1962-)、羅平和(1960-)等陸續於中華民國國際版畫雙年展中獲得獎項。會員也開始協助台北市立美術館及國立臺灣美術館參與巡迴展、技法示範、導覽等推廣活動,並策畫專題展覽暨國際版畫論壇,促進國際藝術文化之交流。
同時為兼顧傳統與創新的發展方向,文建會於1985年開始辦理「中華民國版印年畫」徵選活動。十青會員劉洋哲、徐明豐(1962-)等多人於徵選中陸續獲得首獎,同時多人接續擔任評審,並受邀委託製作與帶領學生投入現代版印年畫製作行列。由於各種版畫技法運用純熟,內容題材豐富,帶動年畫創作新氣象,也把年畫從傳統帶向現代,開創了異於中國大陸傳統年畫的新風格和趣味。
1994年中華民國版畫學會理事長由十青接任後,會員的活動熱力更增強,接續辦理國際交流展、版畫研習、學術研討會、會訊發行等推廣活動。1995至2000年間由廖修平捐助賣畫所得約新台幣150萬元辦理「版畫大獎」甄選活動,獎掖青年藝術家。五年內共舉辦六次甄選,每次頒給一名優秀版畫青年創作者新台幣30萬元獎金,並由十青提供機票,協助前往國外著名版畫工作室研修三個月至六個月。
十青會員時而身兼中華民國版畫學會理事長或祕書長等重要幹部,也身兼大學院校教職。結合版畫學會、學校學術單位與財團法人巴黎文教基金會,開啟大型國際版畫展暨學術研討會與全國性版畫技法研習活動。
(全文閱讀598期藝術家雜誌)【3月專輯│廖修平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