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子無悔之人生四個階段
如果人的一生以百年計算,那麼大約可以分為四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出生與學習:我們對這個世界尚且一無所知,因此不斷地學習文字、知識,以及做人的道理。許多深刻的記憶都有了第一次,在這個必須經歷小學、中學、大學的過程中,也逐漸地建立屬於自己的價值觀。這些教養與價值體系來自我們的家庭與父母,來自我們的同學與朋友,同時也來自教導我們學識的師長。廖修平的童年與青春,儘管經濟條件比同儕寬裕,但是刻在骨子裡的簡樸精神,實踐起來卻比旁人更加純粹盡力。帶一點偏執以及一往直前的努力,接觸了繪畫也認定了藝術這條路,人生的第一階段如此義無反顧地往前衝。

而人生的第二個階段,所有人面臨的就是專業的選擇、再深造、就業,或是成立新的家庭。這個階段是所有人生命裡的黃金歲月,這個時期的廖修平剛開始似乎也跟所有人一樣戀愛、成家立業,然而對於藝術的熾熱卻無法止息。於是在人生的第二階段裡,他開啟了漫長的跨國之旅,日本、法國,最後定居在美國。這一路旅程,終究在法國巴黎產生了變化。剛開始,他遵循前輩師長的教導,做一個延續繪畫的藝術家,如果一直畫下去,在台灣的美術史上終將有一位旅日或旅法的畫家進入史冊。但是冥冥之中似乎命運總有奇妙的安排,廖修平在巴黎時期進入版畫十七工作室(Atelier 17)學習,那是畫了好多年的青年從未見過的材料與技術,而在當代藝術裡已經有安迪.沃荷(Andy Warhol)利用絹印技術讓康寶濃湯或是瑪麗蓮.夢露反覆出現印製的作品。當時的廖修平卅歲,就在版畫十七工作室隨海特(S. W. Hayter)教授學習版畫,例如金屬版蝕刻、一版多色(Color Viscosity Printing)等製版套色技法。版畫製作,彷彿開啟另一個新世界之門,這扇門的背後須付出多少努力與辛酸,廖修平都挺過來了。甚至想著未來要將這一套技術回饋給自己的土地,這是善良與樂於分享的品質,而且廖修平做到了。


人生的第三階段,如繁花盛開,燦爛風華。或許是受到了老天的偏愛,當然也是自身的才華與毅力。憑藉著前半生的執著與努力,廖修平在藝術圈、在版畫界,完全站穩了位置。尤其是版畫這個領域,是他以自身之力於自己的土地上圈畫出來的。人生過了半百的這個階段,聰慧之人思考著的是如何回饋社會與培養年輕新秀。在五十歲的時候,廖修平與謝里法、陳錦芳等人發起「巴黎大獎」,以義賣方式籌募資金成立巴黎文教基金會,每年徵選一名美術系學生前往巴黎深造。當時筆者也正在巴黎求學,實實在在地親眼目睹每一年徵選出來的年輕新秀,他們在巴黎學習、生活,以及拓展眼界,這些看似無足輕重的過日子,卻是年輕一輩最重要的生命體驗。所有的投資也許不能立竿見影,但是養分如同活水入土,緩慢地,卻有效率地滋養著藝術生命。這些曾經得到巴黎文教基金會灌注的藝術家們,也逐漸在台灣藝壇發光發熱。在這個生命中的盛年,廖修平夫婦反覆往返紐約與巴黎。每一回廖修平到巴黎時,筆者通常會隨著老師與師母拜訪巴黎每一間跟版畫相關的工作室或是畫廊。同時也在這段期間,廖修平開始積極收藏各個名家以及不同版種的版畫原作。最明顯的目的就是藉著原作,讓他的學生直接接觸學習,而不是像早期物資匱乏的時候,所有的學生只能從印刷畫冊臨摹觀賞。或許是曾經淋過雨,而現在有能力願意為別人撐一把傘的格局與氣度。
(全文閱讀598期藝術家雜誌)【3月專輯│廖修平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