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傷痛與抑鬱中依然綻放
唯有青春:1960年代至1970年代的韓國實驗藝術
紐約古根漢美術館/2023年9月1日~2024年1月7日
我們的作品是個實驗。它始於無。──無同人(Mudongin),1967年6月
1960年代中期開始,在西方藝術界沉醉於普普藝術、觀念藝術與極簡主義藝術的同時,成長於韓戰後陣痛時期的新生代韓國藝術家,面對國家急速都市化和現代化的社會經濟、政治與物質條件,團結一致地尋求新的藝術形式。無論是做為個人還是團體,他們在形式上和論述上都徹底與上一代主導之下不再具有前衛精神及迫切性的抽象藝術風格做出明確的區別。這些二、三十歲的年輕藝術家從國外印刷媒體接觸到新穎的視覺語言,重新定義了傳統繪畫和雕塑的界限,並擁抱創新而帶有挑釁意味的藝術表現如表演、裝置藝術、攝影和錄像等。他們主要在漢城(現首爾)生活,透過鬆散的自發性組織網絡在漢城及周邊地區建立創作和展覽的替代框架,拒絕了如年度國展(Gukjeon)這種由國家建立的平台。

「唯有青春:1960年代至1970年代的韓國實驗藝術」展場一景
(Photo: Ariel Ione Williams)©Solomon R. Guggenheim Foundation
1960年代和1970年代是韓國發生巨變的時期,而這些實驗藝術家成為時代的見證人。民間的動盪為朴正熙在1961年的政變奠定了基礎,新生的第三共和國努力應對與北韓持續緊張的關係、與前殖民國日本的關係正常化,以及備受爭議的越戰軍事介入。與此同時,快速的都市化、中產階級的崛起,以及外國商品和媒體文化的大量輸入,恰巧與朴正熙政府的民族主義意識型態和日益嚴格的審查政策相互衝突。這些是年輕藝術家的生存條件,促使他們關注時下迫切的議題,例如現代化和全球化時代下的個人主體性,以及在獨裁政府邊緣的個人意志表達問題。即使對現狀的挑戰時常遭遇箝制,實驗藝術家卻從未忘記自己身為活生生歷史的主角,在國際前衛藝術的最前線發展出根植於在地日常經驗的表達形式,展現這一代年輕韓國藝術家如何善用藝術的力量來面對、重新想像一個不斷變動的現實。這些拒絕被類型侷限的實驗藝術在1970年代後期氣勢逐漸衰退,直到2000年代初,因著名藝術史學家金美慶(Kim Mikyung,音譯)賦予其「實驗藝術」(Experimental Art)的名稱,才重新獲得更廣泛的認可與審視。
紐約古根漢美術館「唯有青春:1960年代至1970年代的韓國實驗藝術」(以下簡稱「唯有青春」)展覽聚焦這場在藝術史上時常被忽略、在韓國廣泛稱為實驗藝術的前衛藝術運動。這檔與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National Museum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 Korea)共同策畫的展覽,也是此主題在美國的美術館的首次特別展出。「唯有青春」依主題與時間軸分為三大展間,展出繪畫、雕塑、陶瓷、攝影、錄像、裝置藝術和電影等多元媒材共約八十件作品,其中大多數作品是首次呈現給國際觀眾。此外,由於許多作品為表演藝術或已遺失,策展人搜羅了珍貴的檔案紀錄使展覽的歷史脈絡框架更為飽滿,揭示這些藝術家如何運用當代視覺語言探索受到國家獨裁政權和全球化世界影響的迫切問題。

鄭江子 Kiss Me 1967 / 2001 複合媒材 120×200×50cm 阿拉里奧收藏(ARARIO Collection)藏
於「唯有青春:1960年代至1970年代的韓國實驗藝術」展場一景
(Photo: Ariel Ione Williams)©Solomon R. Guggenheim Foundation
初生之犢:一個新開始
當藝評家吳光洙在1967年宣稱「隨著日常生活藝術的出現,藝術史上出現了一個嶄新時刻」從而結束了「抽象畫的十年」時,他指的是藝術家開始將物件和日常生活經驗融入作品,拒絕了代表上一代的「不定形」(Informel)──一種不同於以水墨為基礎的「東方」繪畫,主要以油畫為基礎的「西方」抽象繪畫風格──的僵化形式。「唯有青春」第一個展間「一個新開始」聚焦實驗藝術家早期的主題,這一區的作品都源於一種迫切的創新渴望,而這樣的渴望因藝術家們從《美術手帖》、《時代》、《生活》等國外雜誌,以及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國內連載雜誌《空間》(Space)中接觸到的歐美、日本藝術論述得到進一步的啟發。這時期的韓國藝術家目睹韓戰後高速的都市化及突然湧入的外國文化,同時也面臨政府為追求政治目標而打壓非傳統表達的困境。他們經常在題材上影射漢城市景及其社會變化,在手法上背棄抽象繪畫主流,嘗試使用非正統材料及電影錄像(例如金丘林的〈1/24秒的意義〉用蒙太奇手法,表現漢城做為一座夾在過去歷史與現代都市化之間的城市的衝突矛盾)和表演等前所未見的方式來體現歷史時刻下共存的焦慮和亢奮。(全文閱讀583期藝術家雜誌)

金丘林 1/24秒的意義 1969 16釐米彩色無聲錄像 9’14” 版本2 / 8 紐約古根漢美術館藏
(Photo: Courtesy 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New York)©Kim Kul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