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現代主義陰鬱之光
瓦洛東的影中獨白
撰文│賴志婷.圖版提供│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藝術收藏+設計》2020年4月號151期)

菲利克斯.瓦洛東作品〈拜訪〉 Félix Vallotton, The Visit, Oil on cardboard, 55.5×87cm, 1899. Kunsthaus Zürich. Acquired 1909 © Kunsthaus Zürich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近期以菲利克斯.瓦洛東(Félix Vallotton,1865-1925)為錨點,探尋早期現代主義的影子,舉辦「菲利克斯.瓦洛東──陰鬱畫家」(Félix Vallotton: Painter of Disquiet)展覽。
身為19世紀末納比派繪畫團體的一員,瓦洛東卻鮮少像其他團員一般獲得歷史上的認可,在納比派中,他以版畫創作見長,創作主題亦十分廣泛,從布爾喬亞階級(bourgeoisie)侷促不安、隱晦的私生活到街頭亂象,瓦洛東始終在畫筆的一端,透過果毅剛勁的構圖,擔綱一位冷靜的觀察者。
時代的轉向
「瓦洛東作品中對法國當代生活的描繪,巧妙地打撈了當時正處於時代轉向的社會現狀及政治隱喻。」大都會博物館館長馬克斯.霍萊因(Max Hollein)這麼形容這位畫家,然而令人好奇,瓦洛東眼中望出去的「法國當代生活」(French contemporary life)指的是哪一群人的生活?而其生活的樣態又是如何反應了何種社會現實?「當代」的觀念,在這裡的討論顯得重要起來,義大利哲學家阿岡本(Giorgio Agamben)對於當代(Contemporariness)的解釋為「不合時宜」,認為看見時代性的人首先必須遠離時代,才能清明地探照時代的陰影,阿岡本舉了更詩意的例子,好比歷史就像宇宙的星雲,朝生活在當代的人類發射光束後迅速離開,若能看見從遠處而來卻還未抵達的光線,便能發掘歷史與當代的共時性,回過頭來討論瓦洛東筆下的,星雲向19世紀末段的巴黎投射了光,瓦洛東可以說是為我們探照到那束尚未抵達、停留在黑暗的光束,然而「光」並非瓦洛東的目標物,只因他必須先發現光的遮蔽處,才能依循到陰影,「陰影」,才是瓦洛東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