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臺南市美術館開館試營運
臺南市美術館於2018年10月17日正式開館試營運,兩館將在2019年1月27日正式對外開放。
在試營運階段開放參觀的臺南市美術館1館,前身為警察官署及臺南市警察局辦公廳舍,修復後始將原被漆成紅色的建築還原為土黃色的「十三溝面磚」,係因應第二次世界大戰所產生的「國防色」。美術館內部除保留古蹟的建築特色,也將改造為符合現代需求的展示空間,並結合展場與多功能展演廳,構成具備複合式功能的藝術場館,為台南這座頗具歷史意義的城市提供了貼近藝術的管道。
試營運期間以「相挺Your Support!—典藏捐贈展」與「體趣—建築修復展」面向觀眾。前者展出陳澄波、郭柏川等臺灣前輩藝術家的作品,同時突顯南美館因為有藏家、藝術家及其家屬的支持,才能奠定館藏基礎。南美館所成立的「美術科學研究中心」透過檢測、修復與跨域研究推廣保存與捐贈意識,「體趣—建築修復展」即完整呈現古蹟建築的修復過程,讓觀眾得以了解館所本身的歷史價值。
(2018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19年1月號524期藝術家雜誌)
臺南市美術館1館內部空間一景
2. 台北市立美術館重新開館
閉館九個月之後,台北市立美術館在2018年7月21日重新開放,首波開館開放參觀大廳至地下樓層的免票區,並於8月25日二樓歷史區展開台灣重要現代藝術家夏陽回顧展。
北美館自開館迄今已屆卅五週年,經全面整修、汰換空調管線,可更精準地控制溫濕度,營造理想的典藏空間。過去緊閉的幾扇方窗此次也重新揭開,讓觀眾一覽設計原貌。整修後的北美館更著重館所與觀眾的互動,增設更多空間以提供觀眾休憩、自主學習,新增館舍「王大閎建築劇場」也將成為以建築為題的跨域展演與教育平台。為迎接開館,北美館首先推出「讓我們穿透魔鏡,迎向新世界!」、「異星系」、「跨域讀寫:藝術中的圖書生態學」與「建築的70%」等四檔展覽,並在年底展開「2018台北雙年展」。
藝術家李子勳於開館記者會導覽展覽「異星系」©TFAM
(2018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19年1月號524期藝術家雜誌)
3. 2019年文化預算首度突破200億
文化部於8月23日表示,2019年度文化部公務預算首度突破新台幣200億元,比2018年增加24.49億元,成長13.7%,佔中央預算總額比率也突破1%。此外,文化部附屬機關2019年總預算較2018年增加1.6億元,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國立台灣文學館、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國立台灣美術館、國家人權博物館等館預算都有所成長,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新增「世界南島文化在台灣」專案計畫經費。文化部更表示,未來的預算結構也將有所改變,不再受硬體為主的公共建設計畫所限,而是投注更多資源在軟體層面,譬如將推動無形文化資產與傳統藝術的傳承與新生,文化部所屬博物館之國家文化記憶庫、重建台灣藝術史計畫也將持續轉型。
美國爾灣順天美術館館長陳飛龍將廖繼春〈淡水遠眺〉交予文化部部長鄭麗君,為重建台灣藝術史計畫的一部分。(圖版提供:文化部)
2019年無形文化資產預算成長為3倍。口笛與鼻笛傳習計畫藝生伊誕.巴瓦瓦隆(左)、撤古流.瑪拿妮凱展現薪傳成果。(圖版提供:文化部)
(2018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19年1月號524期藝術家雜誌)
4. 華人藝術網侵權,文化部保障藝術家權益
全球華人藝術網有限公司涉嫌利用「讓世界看見台灣藝術家風華與內蘊—台灣百年藝術家傳記電子書建置計畫」補助名義,與藝術家簽署同意書,內容嚴重侵害藝術家權益,許多藝術家在網路上互相串連,並於2018年2月23日的記者會上邀請文化部藝術發展司等相關單位列席說明並提供補救措施。文化部並組成專案調查小組與受害人通報窗口,透過跨部會研議保護藝術家權益。
自華藝網事件之後,為保護藝術工作者的權益,文化部除協助受害藝術家採取法律行動、促進藝文經紀制度之健全發展,也於6月1日推出法律諮詢服務。「藝文人士法律諮詢服務平台」將為藝術工作者提供法律諮詢與輔導,舉凡從構思、創作、發表、簽約、授權,乃至因從事藝術活動而衍生訴訟的相關法律爭議皆能申請,由律師提供專業法律意見。
文化部藝術發展司於記者會展示華藝網刊物(攝影:莊偉慈)
(2018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19年1月號524期藝術家雜誌)
5. 兒童虛擬博物館上線
為響應國立故宮博物院所發起之「博物館友善親子串聯行動」,國立台灣美術館與國內其他十四所公立博物館共同檢視館內親子友善服務設施,並建置「兒童虛擬博物館」,以線上策展的方式引發參觀動機,並透過友善的介面,讓親子教育資源得以公共化。兒童虛擬博物館橫跨「藝術」、「科學」及「歷史人文」三大學科領域,形成多元的親子學習地圖,長期發展兒童藝術教育的國美館,也在這項行動中擔負藝術領域的內容,以「雲端展覽」展示豐富的館藏作品,引導兒童探索視覺、造形、色彩、媒材,並養成欣賞藝術作品的興趣與能力。透過「兒童虛擬博物館」的雲端平台,觀眾也能從網路上了解台灣各地館所的館藏資源與活動資訊。
國立台灣美術館「兒童遊戲室」一景(圖版提供:國立台灣美術館)
國內15所博物館共同推出「博物館友善親子串聯行動」(圖版提供:國立台灣美術館)
(2018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19年1月號524期藝術家雜誌)
06. 田中央工作群參展2018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
2018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由策展人王俊雄及「田中央工作群」代表黃聲遠建築師率團隊展出「活在宜蘭:連結山海水土」。為回應2018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主題「自由空間」,本屆台灣館提出「建築可以改變一個地方,而每位建築師都做得到。」為核心概念,展現田中央工作群廿多年來試圖透過建築改變宜蘭的歷程。田中央工作群將自己視為居民與建築師的聯合體,使得建築空間不再是專業建築師由上而下的單向營造,而是透過構想、發起、協調、談話等不可缺少的過程實踐城市想像。他們揉合新舊邊界,運用再生材料與微小的修補設計帶來影響,更著重於凝聚地方記憶、找回與大地的連結。田中央工作群的行動在功能性與視覺性之外,也以現實的感受拓展了空間意涵。
(2018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19年1月號524期藝術家雜誌)
2018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活在宜蘭:連結山海水土」展場一景(圖版提供:國立台灣美術館)
06. 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由鄭淑麗代表參展
台北市立美術館主辦之2019年「第58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台灣館,2018年7月12日宣布由鄭淑麗代表參展,為台灣館推舉單一藝術家參展以來首位女性藝術家。本屆台灣館提名委員包含獨立策展人、表演藝術策畫人、藝術家、藝評人等不同身分,提供提名會議更多元的觀點,也更著重於展演策略與全球網絡連結,長期關注網路藝術並嘗試跨域創作的鄭淑麗,因此成為最適人選。北美館更與鄭淑麗共邀與之長期合作的西班牙哲學家保羅.普雷西亞多(Paul B. Preciado)出任本屆台灣館策展人。二人將鄭淑麗1998至1999年發表的網路藝術作品〈布蘭登〉移至曾為16世紀監獄的普里奇歐尼宮邸,重思她成長階段所經歷的台灣戒嚴時期監控體制,並以性少數、底層之次文化塑造嶄新語彙,探詢「何謂自由」。
(2018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19年1月號524期藝術家雜誌)
左起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林平、藝術家鄭淑麗及策展人保羅.普雷西亞多於威尼斯雙年展媒體見面會 ©TFAM
07. 國立歷史博物館閉館整修
國立歷史博物館於2018年7月2日起正式閉館,進行約三年的閉館整建工程,並於7月1日隆重舉行暫別活動。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升級發展計畫」下,史博館將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完成本體建築環境改造更新、典藏庫房興建與台銀宿舍整修再利用等工程,維持原有的歷史面貌,並確保建築結構之安全。整修期間,部分文物移藏至國立故宮博物院本院、故宮南院、國立台灣美術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庫房。史博館藉著合作典藏的機會與故宮共同舉辦「張大千一百廿歲紀念大展」,也將辦理館藏文物國內巡迴展,並以行動博物館在台灣不同地區巡迴展出「酷獸來了—真實與想像的奇幻體驗」及「鈔跑抵家—見錢眼開的多感體驗」,配合多元教育活動,讓館藏文物持續發揮價值。
(2018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19年1月號524期藝術家雜誌)
國立歷史博物館閉館前夕「小別同樂會」(圖版提供: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五月四騎士重現歷史現場」暨「國立歷史博物館回顧與前瞻座談會」(圖版提供:國立歷史博物館)
8. 高雄市立美術館首次改造場館空間
高雄市立美術館於2018年1月30日宣布完成自開館廿三年以來首次的空間改造。為轉型成當代新型態美術館,並因應當前的策展需求,高美館由展示當代藝術作品的104、105展間開始,逐步提昇設施的硬體規格與美感設計。歷時三個月,高美館迎來了國內公立美術館首座科技展間,以「光間」做為策畫概念,採用全新節能光膜系統,得以如舞台燈光般自動調控展場光線,以期達到最佳的展示效果,同時以無縫的施作工法打造一體成形的展間地面。
整修後的高美館以2月10日開幕的特展「靜河流深」面向觀眾,並持續形塑館內其他軟硬體設備與整體園區規畫,未來高雄市立美術館、兒童美術館與生態園區將以「高美館藝術生態園區」的嶄新面貌,提供高雄市民更豐富的公共空間。
(2018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19年1月號524期藝術家雜誌)
高雄市立美術館改造前後對照圖(圖版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
改造後的高美館展覽室(攝影:吳明杰,圖版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
9. 新任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陳其南提出「故宮台灣化」
國立故宮博物院新任院長陳其南於2018年7月17日正式上任,並於就任記者會上提及,未來的重要任務是讓故宮典藏文物與台灣文化產生連結,並使之成為「台灣人的故宮」。為提昇故宮的參觀人潮,他也提議故宮南院短期內免收門票,同時長期以「博物館群」概念重新規畫為「亞洲文化園區」。
陳其南另提出「故宮台灣化」的新走向,認為故宮應獲取台灣人的認同,並讓台灣社會對文物擁有更深厚的認識,如此才可能賦之以嶄新意義,使之生根台灣。此種說法引發各方不同的意見,並招致「政治語言、口號」等嚴厲批評。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廖新田認為「台灣化」不等同於「去中國化」,對於陳其南的「故宮台灣化」之說不應簡化,而應給予時間用行動具體落實、釐清疑慮。
(2018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19年1月號524期藝術家雜誌)
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陳其南(中)、政務副院長李敬慧(左)與常務副院長黃永泰(右)於就任記者會(圖版提供:國立故宮博物院)
10. 台灣青年藝文勞工待遇仍待改善
根據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調查,即便必須花費大量時間與心力,仍有約三成的台灣青年藝文工作者年收入不到新台幣25萬元,換算月薪甚至低於基本工資。學會監事李乾朗更於10月15日的記者會上指出,許多單位不敢聘用正職,而是以接案的方式按件計酬,或讓員工以臨時、派遣人力的身分工作,在過高的工時之下仍無加班費保障,高達14.2%的青年藝文工作者並無固定月收入。而藝術工作中的自我剝削、人際網絡中的「情義相挺」,使得低階勞動者更無法擺脫低薪與高工時的困境。為紓解青年藝文工作者的難題,近期由廿一位立法委員連署提案《文化基本法》修正草案,文化部也同時提出〈文化藝術獎助條例〉修正草案,盼望藉由制度的確立保障藝術與文化工作者的經濟狀況與勞動權益。
(2018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19年1月號524期藝術家雜誌)
文化部主辦的「2017年全國文化會議中」已將台灣藝文勞動現況納入討論,圖為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的「青年藝文勞動與薪資現況調查」結果。(圖版提供:2017年全國文化會議,〔參考資料:錢又琳、王思婷彙整,〈台灣藝文青年的勞動貧窮,與藝術教育的僵化〉〕,由2017年全國文化會議團隊重新繪製圖表。)
10. 台灣漫畫家於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展出
第四十五屆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於2018年1月25日至28日展開,台灣館以「市集聚落:台灣漫畫的多元耕作產銷」為主題,藉由台灣獨特的市集形式,呈現Manga、Graphic Novel、Zine,甚至數位漫畫等不同創作型態,漫畫家猶如市場攤販,以更為輕鬆的互動方式與不同國家的讀者分享創作。而此次的隨團漫畫家包含第八屆金漫獎年度大獎得主阮光民、甄選中脫穎而出的黃駿、SALLY、曾耀慶,以及文化部選送之駐村漫畫家房瑞儀、翁瑜鴻等,在漫畫節中展現台灣漫畫創作的多元面貌。其中,新銳作者劉倩帆榮獲「數位漫畫競賽」銀獎,其他三位台灣新人Linx次叔、林倩羽、吳雅怡也入圍競賽,覃偉與Arwen Huang則入圍新秀獎前廿名,為台灣參展以來最佳的表現。
(2018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19年1月號524期藝術家雜誌)
策展人黃健和介紹2018年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台灣館(圖版提供:文化部)
2018年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台灣館參展漫畫家及其作品(圖版提供:文化部)
1. 臺南市美術館開館試營運
臺南市美術館於2018年10月17日正式開館試營運,兩館將在2019年1月27日正式對外開放。
在試營運階段開放參觀的臺南市美術館1館,前身為警察官署及臺南市警察局辦公廳舍,修復後始將原被漆成紅色的建築還原為土黃色的「十三溝面磚」,係因應第二次世界大戰所產生的「國防色」。美術館內部除保留古蹟的建築特色,也將改造為符合現代需求的展示空間,並結合展場與多功能展演廳,構成具備複合式功能的藝術場館,為台南這座頗具歷史意義的城市提供了貼近藝術的管道。
試營運期間以「相挺Your Support!—典藏捐贈展」與「體趣—建築修復展」面向觀眾。前者展出陳澄波、郭柏川等臺灣前輩藝術家的作品,同時突顯南美館因為有藏家、藝術家及其家屬的支持,才能奠定館藏基礎。南美館所成立的「美術科學研究中心」透過檢測、修復與跨域研究推廣保存與捐贈意識,「體趣—建築修復展」即完整呈現古蹟建築的修復過程,讓觀眾得以了解館所本身的歷史價值。
(2018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19年1月號524期藝術家雜誌)
臺南市美術館1館內部空間一景
2. 台北市立美術館重新開館
閉館九個月之後,台北市立美術館在2018年7月21日重新開放,首波開館開放參觀大廳至地下樓層的免票區,並於8月25日二樓歷史區展開台灣重要現代藝術家夏陽回顧展。
北美館自開館迄今已屆卅五週年,經全面整修、汰換空調管線,可更精準地控制溫濕度,營造理想的典藏空間。過去緊閉的幾扇方窗此次也重新揭開,讓觀眾一覽設計原貌。整修後的北美館更著重館所與觀眾的互動,增設更多空間以提供觀眾休憩、自主學習,新增館舍「王大閎建築劇場」也將成為以建築為題的跨域展演與教育平台。為迎接開館,北美館首先推出「讓我們穿透魔鏡,迎向新世界!」、「異星系」、「跨域讀寫:藝術中的圖書生態學」與「建築的70%」等四檔展覽,並在年底展開「2018台北雙年展」。
藝術家李子勳於開館記者會導覽展覽「異星系」©TFAM
(2018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19年1月號524期藝術家雜誌)
3. 2019年文化預算首度突破200億
文化部於8月23日表示,2019年度文化部公務預算首度突破新台幣200億元,比2018年增加24.49億元,成長13.7%,佔中央預算總額比率也突破1%。此外,文化部附屬機關2019年總預算較2018年增加1.6億元,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國立台灣文學館、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國立台灣美術館、國家人權博物館等館預算都有所成長,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新增「世界南島文化在台灣」專案計畫經費。文化部更表示,未來的預算結構也將有所改變,不再受硬體為主的公共建設計畫所限,而是投注更多資源在軟體層面,譬如將推動無形文化資產與傳統藝術的傳承與新生,文化部所屬博物館之國家文化記憶庫、重建台灣藝術史計畫也將持續轉型。
美國爾灣順天美術館館長陳飛龍將廖繼春〈淡水遠眺〉交予文化部部長鄭麗君,為重建台灣藝術史計畫的一部分。(圖版提供:文化部)
2019年無形文化資產預算成長為3倍。口笛與鼻笛傳習計畫藝生伊誕.巴瓦瓦隆(左)、撤古流.瑪拿妮凱展現薪傳成果。(圖版提供:文化部)
(2018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19年1月號524期藝術家雜誌)
4. 華人藝術網侵權,文化部保障藝術家權益
全球華人藝術網有限公司涉嫌利用「讓世界看見台灣藝術家風華與內蘊—台灣百年藝術家傳記電子書建置計畫」補助名義,與藝術家簽署同意書,內容嚴重侵害藝術家權益,許多藝術家在網路上互相串連,並於2018年2月23日的記者會上邀請文化部藝術發展司等相關單位列席說明並提供補救措施。文化部並組成專案調查小組與受害人通報窗口,透過跨部會研議保護藝術家權益。
自華藝網事件之後,為保護藝術工作者的權益,文化部除協助受害藝術家採取法律行動、促進藝文經紀制度之健全發展,也於6月1日推出法律諮詢服務。「藝文人士法律諮詢服務平台」將為藝術工作者提供法律諮詢與輔導,舉凡從構思、創作、發表、簽約、授權,乃至因從事藝術活動而衍生訴訟的相關法律爭議皆能申請,由律師提供專業法律意見。
文化部藝術發展司於記者會展示華藝網刊物(攝影:莊偉慈)
(2018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19年1月號524期藝術家雜誌)
5. 兒童虛擬博物館上線
為響應國立故宮博物院所發起之「博物館友善親子串聯行動」,國立台灣美術館與國內其他十四所公立博物館共同檢視館內親子友善服務設施,並建置「兒童虛擬博物館」,以線上策展的方式引發參觀動機,並透過友善的介面,讓親子教育資源得以公共化。兒童虛擬博物館橫跨「藝術」、「科學」及「歷史人文」三大學科領域,形成多元的親子學習地圖,長期發展兒童藝術教育的國美館,也在這項行動中擔負藝術領域的內容,以「雲端展覽」展示豐富的館藏作品,引導兒童探索視覺、造形、色彩、媒材,並養成欣賞藝術作品的興趣與能力。透過「兒童虛擬博物館」的雲端平台,觀眾也能從網路上了解台灣各地館所的館藏資源與活動資訊。
國立台灣美術館「兒童遊戲室」一景(圖版提供:國立台灣美術館)
國內15所博物館共同推出「博物館友善親子串聯行動」(圖版提供:國立台灣美術館)
(2018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19年1月號524期藝術家雜誌)
06. 田中央工作群參展2018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
2018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由策展人王俊雄及「田中央工作群」代表黃聲遠建築師率團隊展出「活在宜蘭:連結山海水土」。為回應2018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主題「自由空間」,本屆台灣館提出「建築可以改變一個地方,而每位建築師都做得到。」為核心概念,展現田中央工作群廿多年來試圖透過建築改變宜蘭的歷程。田中央工作群將自己視為居民與建築師的聯合體,使得建築空間不再是專業建築師由上而下的單向營造,而是透過構想、發起、協調、談話等不可缺少的過程實踐城市想像。他們揉合新舊邊界,運用再生材料與微小的修補設計帶來影響,更著重於凝聚地方記憶、找回與大地的連結。田中央工作群的行動在功能性與視覺性之外,也以現實的感受拓展了空間意涵。
(2018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19年1月號524期藝術家雜誌)
2018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活在宜蘭:連結山海水土」展場一景(圖版提供:國立台灣美術館)
06. 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由鄭淑麗代表參展
台北市立美術館主辦之2019年「第58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台灣館,2018年7月12日宣布由鄭淑麗代表參展,為台灣館推舉單一藝術家參展以來首位女性藝術家。本屆台灣館提名委員包含獨立策展人、表演藝術策畫人、藝術家、藝評人等不同身分,提供提名會議更多元的觀點,也更著重於展演策略與全球網絡連結,長期關注網路藝術並嘗試跨域創作的鄭淑麗,因此成為最適人選。北美館更與鄭淑麗共邀與之長期合作的西班牙哲學家保羅.普雷西亞多(Paul B. Preciado)出任本屆台灣館策展人。二人將鄭淑麗1998至1999年發表的網路藝術作品〈布蘭登〉移至曾為16世紀監獄的普里奇歐尼宮邸,重思她成長階段所經歷的台灣戒嚴時期監控體制,並以性少數、底層之次文化塑造嶄新語彙,探詢「何謂自由」。
(2018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19年1月號524期藝術家雜誌)
左起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林平、藝術家鄭淑麗及策展人保羅.普雷西亞多於威尼斯雙年展媒體見面會 ©TFAM
07. 國立歷史博物館閉館整修
國立歷史博物館於2018年7月2日起正式閉館,進行約三年的閉館整建工程,並於7月1日隆重舉行暫別活動。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升級發展計畫」下,史博館將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完成本體建築環境改造更新、典藏庫房興建與台銀宿舍整修再利用等工程,維持原有的歷史面貌,並確保建築結構之安全。整修期間,部分文物移藏至國立故宮博物院本院、故宮南院、國立台灣美術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庫房。史博館藉著合作典藏的機會與故宮共同舉辦「張大千一百廿歲紀念大展」,也將辦理館藏文物國內巡迴展,並以行動博物館在台灣不同地區巡迴展出「酷獸來了—真實與想像的奇幻體驗」及「鈔跑抵家—見錢眼開的多感體驗」,配合多元教育活動,讓館藏文物持續發揮價值。
(2018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19年1月號524期藝術家雜誌)
國立歷史博物館閉館前夕「小別同樂會」(圖版提供: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五月四騎士重現歷史現場」暨「國立歷史博物館回顧與前瞻座談會」(圖版提供:國立歷史博物館)
8. 高雄市立美術館首次改造場館空間
高雄市立美術館於2018年1月30日宣布完成自開館廿三年以來首次的空間改造。為轉型成當代新型態美術館,並因應當前的策展需求,高美館由展示當代藝術作品的104、105展間開始,逐步提昇設施的硬體規格與美感設計。歷時三個月,高美館迎來了國內公立美術館首座科技展間,以「光間」做為策畫概念,採用全新節能光膜系統,得以如舞台燈光般自動調控展場光線,以期達到最佳的展示效果,同時以無縫的施作工法打造一體成形的展間地面。
整修後的高美館以2月10日開幕的特展「靜河流深」面向觀眾,並持續形塑館內其他軟硬體設備與整體園區規畫,未來高雄市立美術館、兒童美術館與生態園區將以「高美館藝術生態園區」的嶄新面貌,提供高雄市民更豐富的公共空間。
(2018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19年1月號524期藝術家雜誌)
高雄市立美術館改造前後對照圖(圖版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
改造後的高美館展覽室(攝影:吳明杰,圖版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
9. 新任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陳其南提出「故宮台灣化」
國立故宮博物院新任院長陳其南於2018年7月17日正式上任,並於就任記者會上提及,未來的重要任務是讓故宮典藏文物與台灣文化產生連結,並使之成為「台灣人的故宮」。為提昇故宮的參觀人潮,他也提議故宮南院短期內免收門票,同時長期以「博物館群」概念重新規畫為「亞洲文化園區」。
陳其南另提出「故宮台灣化」的新走向,認為故宮應獲取台灣人的認同,並讓台灣社會對文物擁有更深厚的認識,如此才可能賦之以嶄新意義,使之生根台灣。此種說法引發各方不同的意見,並招致「政治語言、口號」等嚴厲批評。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廖新田認為「台灣化」不等同於「去中國化」,對於陳其南的「故宮台灣化」之說不應簡化,而應給予時間用行動具體落實、釐清疑慮。
(2018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19年1月號524期藝術家雜誌)
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陳其南(中)、政務副院長李敬慧(左)與常務副院長黃永泰(右)於就任記者會(圖版提供:國立故宮博物院)
10. 台灣青年藝文勞工待遇仍待改善
根據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調查,即便必須花費大量時間與心力,仍有約三成的台灣青年藝文工作者年收入不到新台幣25萬元,換算月薪甚至低於基本工資。學會監事李乾朗更於10月15日的記者會上指出,許多單位不敢聘用正職,而是以接案的方式按件計酬,或讓員工以臨時、派遣人力的身分工作,在過高的工時之下仍無加班費保障,高達14.2%的青年藝文工作者並無固定月收入。而藝術工作中的自我剝削、人際網絡中的「情義相挺」,使得低階勞動者更無法擺脫低薪與高工時的困境。為紓解青年藝文工作者的難題,近期由廿一位立法委員連署提案《文化基本法》修正草案,文化部也同時提出〈文化藝術獎助條例〉修正草案,盼望藉由制度的確立保障藝術與文化工作者的經濟狀況與勞動權益。
(2018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19年1月號524期藝術家雜誌)
文化部主辦的「2017年全國文化會議中」已將台灣藝文勞動現況納入討論,圖為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的「青年藝文勞動與薪資現況調查」結果。(圖版提供:2017年全國文化會議,〔參考資料:錢又琳、王思婷彙整,〈台灣藝文青年的勞動貧窮,與藝術教育的僵化〉〕,由2017年全國文化會議團隊重新繪製圖表。)
10. 台灣漫畫家於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展出
第四十五屆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於2018年1月25日至28日展開,台灣館以「市集聚落:台灣漫畫的多元耕作產銷」為主題,藉由台灣獨特的市集形式,呈現Manga、Graphic Novel、Zine,甚至數位漫畫等不同創作型態,漫畫家猶如市場攤販,以更為輕鬆的互動方式與不同國家的讀者分享創作。而此次的隨團漫畫家包含第八屆金漫獎年度大獎得主阮光民、甄選中脫穎而出的黃駿、SALLY、曾耀慶,以及文化部選送之駐村漫畫家房瑞儀、翁瑜鴻等,在漫畫節中展現台灣漫畫創作的多元面貌。其中,新銳作者劉倩帆榮獲「數位漫畫競賽」銀獎,其他三位台灣新人Linx次叔、林倩羽、吳雅怡也入圍競賽,覃偉與Arwen Huang則入圍新秀獎前廿名,為台灣參展以來最佳的表現。
(2018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19年1月號524期藝術家雜誌)
策展人黃健和介紹2018年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台灣館(圖版提供:文化部)
2018年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台灣館參展漫畫家及其作品(圖版提供: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