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島嶼生活與地景:檳榔、香蕉、甘蔗、椰子樹|臺南市美術館
「島嶼生活與地景:檳榔、香蕉、甘蔗、椰子樹」由臺南市美術館專員莊東橋與獨立策展人高森信男共同策畫,嘗試在一個房間、一位藝術家所建構的核心論述,以及子題「逆境中的植物」和「藝術家的心靈地誌」下,透過橫跨不同時代的國內外十八位/組藝術家之創作,針對為人所熟悉的四種植物:檳榔、香蕉、甘蔗及椰子樹之視覺經驗進行討論,在回溯各種植物的脈絡中,牽引出其背後的生活地景、飲食文化及產業系統等文化意涵。
展覽意欲尋找台灣現當代藝術與常民生活經驗的直接聯繫,在藝術家的反思及再詮釋下,梳理出這座島嶼隨著政治、經濟更迭軸序發展的植物地景,由此承載土地認同的敘事中,反推、理解台灣藝術家所扮演的角色。
(2020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21年1月號548期藝術家雜誌)
「島嶼生活與地景:檳榔、香蕉、甘蔗、椰子樹」展場一景(攝影:蘇煒聖)
2. 2020潛龍勿用─林章湖書畫展|國立國父紀念館
當代著名書畫家林章湖於國立國父紀念館中山國家畫廊舉辦的個展「2020潛龍勿用―林章湖書畫展」,由羲之堂總經理陳筱君擔任策展人,透過林章湖的水墨、書法、篆刻、炭筆速寫、印譜、論文著作等百餘件作品,展呈其藝術生涯一路走來實踐「以藝術做為學術之體、學術做為藝術之用」的創作與研究經歷。
林章湖自少年時期以臨摹前人之作奠基傳統水墨基礎,乃至反思後現代主義與老子「無用大用」思想相對關係的「後水墨」系列,始終以「自在理想主義」映照《易經》中隱喻世事適機而用的「潛龍勿用」,不為傳統水墨觀念、技法及題材形式束縛,以自在優游的觀想持續求新求變,探討自主的藝術語言,於作品中反映自我審美境界與意義。
(2020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21年1月號548期藝術家雜誌)
林章湖(左)捐贈書法作品〈七步成詩〉予國立國父紀念館(圖版提供:國立國父紀念館)
3. 董陽孜:行墨|台北市立美術館
近年,董陽孜多次與流行文化跨界合作,使書法藝術與時代脈動緊密扣合。台北市立美術館於「董陽孜:行墨」以時序為主軸,首次大規模階段性地回顧董陽孜自1960年代至今不同時期的創作演變,運用遍布北美館一樓展場與二樓部分展間的九十四組/件作品,展現其做為「現代書法」發展的重要選樣。
1942年出生上海、十歲來台的董陽孜從臨寫古代碑帖著手投入書藝創作,她將書寫融合留美期間吸納的西方視覺藝術構圖與現代藝術涵養,開創「文字藝術」新風貌。2002至2018年前後,董陽孜發展極具代表性的巨幅書寫作品,策展人張芳薇表示:「巨大書寫對於藝術家的創作與觀眾觀賞均產生與傳統書法截然不同的挑戰。藝術家的書寫由書案式創作轉為環境裡的空間運動,作品的大面積對觀眾形成環境式觀賞,改變了傳統上作品與觀眾的關係。」
(2020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21年1月號548期藝術家雜誌)
「董陽孜:行墨」展場一景 ©台北市立美術館TFAM
4. 江賢二:回顧展|台北市立美術館
客座策展人王嘉驥於「江賢二:回顧展」中,透過兩百餘件/組作品,梳理江賢二從1960年代中期至今五十五年的抽象創作歷程。
江賢二順應在歐美異鄉與故鄉台灣間創作與生活遷徙、追尋的生命經驗,開創出「巴黎聖母院」、「聖巴爾斯島」、「百年廟」等視覺語彙多元的系列作品。2008年遷居台東金樽後,他的繪畫風格從沉鬱、極簡、多以單色為主,帶有「封窗」習性與構圖,轉為在「比西里岸之夢」系列大尺幅畫面中揮灑繽紛色彩,綻放其對於自然與生命的觀照。此次展覽更展出以「金樽」為題的最新創作,呈現他在所感悟到的台東山水四季光景。由於佳評如潮,展期更因此延長兩週,使更多觀者得以悠悠然於藝術家以生命歷程與熱愛的音樂旋律所牽動的創作流變之中。
(2020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21年1月號548期藝術家雜誌)
「江賢二:回顧展」展場一景 ©台北市立美術館TFAM
5. 心內的所在─郭雪湖望鄉特展|臺南市美術館
「心內的所在―郭雪湖望鄉特展」是臺南市美術館自郭松年為其父郭雪湖出版的回憶錄《望鄉》發想,為建構台灣美術史所規畫的系列展覽之一,臺南市美術館館長潘表示,展覽聚焦於「透過郭雪湖系列作品來構成他對於故鄉追索歷程,甚而探討其內心的故鄉影像。」
在著重藝術家個人濃烈的故鄉情懷,以及人文風景繪畫的特殊觀點下,展覽分區展示郭雪湖手稿、繪畫原作與文獻資料,更嘗試以VR、AR、動畫技術製作數位科技作品,企圖盡可能還原郭雪湖走訪台灣、日本、美國、中國等地所見的風土民情記憶與歷史現場,探究郭雪湖多年來在國內外深耕、累積的多元性及國際化觀點,並從一個旅人的創作視角,探索其內心回望故鄉的真實「所在」。
(2020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21年1月號548期藝術家雜誌)
「心內的所在─郭雪湖望鄉特展」(圖版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6.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顏娟英領銜,聯合藝術史研究者蔡家丘、邱函妮、黃琪惠、楊淳嫻、張閔俞組成策展研究團隊,以「風華再現―重現臺灣現代美術史研究計畫」研究先行的方式,透過當代策展擘畫的六大子題:「破曉的覺醒」、「生命的凝視」、「風土的踏查」、「歲月的憶念」、「傳統的變革」及「旅人之眼」,將七十四件作品的研究成果重現於世。
展覽的「再發現」意涵不僅指涉作品,更是運用史料深入挖掘、重新解讀已知作品可能內蘊的樣貌。是以地下一樓環狀展牆內陳列了相關文獻資料、記事年表,並上映著修復、研究紀錄影像,「期許透過展覽與過去對望並對話,讓文化的邊界擴展至最大程度的開放性。」
(2020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21年1月號548期藝術家雜誌)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展場一景(攝影:羅珮慈)
7. 奔.月─劉國松|高雄市立美術館
現代水墨之父劉國松在創作上掌握傳統繪畫的精髓、具象寫實的物理原則或抽象寫意的想像空間,實驗創新技法注入水墨藝術的表現,賦予作品時代感與當代性。高雄市立美術館為劉國松推出來台七十週年大展「奔.月―劉國松」以五大系列主題「狂草抽象」、「太空」、「水拓」、「漬墨」與「西藏組曲」蒐羅其自1964年迄今的六十四件代表作,並藉著珍貴文物完整梳理藝術家念茲在茲的藝術經歷。
此次展覽經典再現由哈佛藝術博物館所收藏的關鍵鉅作〈寒山雪霽〉,並且在與HTC攜手合作下,由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健主導將劉國松三個時期共廿幅作品重構為VR作品〈宇宙何許〉,讓觀眾能藉由VR裝置身歷藝術家所展現的現代水墨新視界。
(2020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21年1月號548期藝術家雜誌)
「奔.月─劉國松」展場一景(圖版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
8. 布列松在中國:1948-1949|1958|台北市立美術館
在法國攝影史研究權威米榭勒.費佐(Michel Frizot)與台灣策展人蘇盈龍共同策畫下,受全球疫情影響自4月延期至6月下旬開展的「布列松在中國1948-1949|1958」根據時序與攝影師亨利.卡地亞―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的行旅足跡,展出其受《生活》雜誌委託,於1948至1949年至中國拍攝、記錄政權易主的關鍵時刻,以及1958年再訪北京與上海,見證「大躍進」發起之時的紀實攝影。
策展人蘇盈龍強調,此次展覽在巴黎布列松基金會展出的基礎上,新增約四十件原版相片,以攝影師先後造訪、取鏡的城市與遭遇的歷史事件設定各系列照片主題,透過影像順序及首度並陳展示的電報、印樣、原版雜誌等檔案文件,鋪陳珍貴的時代印記,見證近代歷史轉身的瞬間。
(2020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21年1月號548期藝術家雜誌)
「布列松在中國:1948-1949|1958」展場一景(圖版提供:台北市立美術館)
9. 未完成,黃華成|台北市立美術館
藝術家研究展「未完成,黃華成」邀請客座策展人張世倫擘畫,並由身為黃華成摯友與其時代見證者的攝影家張照堂擔綱歷史諮詢與史料提供的重任,重現黃華成生前重要展覽事件中發表的「作品」、「行動」及相關文獻。
張世倫以僅存、保留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的三件黃華成畫作為起點,在藝術家遺留的手稿、工作文件與史料研究主軸下,涵蓋其上百本書封設計及影片和舞台裝置,一方面「以黃華成為線索」,試圖以其創作生涯中參與過的各類活動軌跡為支點,探索當年文藝青年在現代主義氣氛下嘗試創作的集體實踐;二方面呈現黃華成在跨領域創作中引領的多方概念思維,彰顯藝術家個人持續破格、擾動、實驗辨證的前衛精神,還原其在歷史情境中的真實面貌。
(2020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21年1月號548期藝術家雜誌)
「未完成,黃華成」展場一景。牆面作品為黃華成替影評人魯稚子的《現代電影導演散論》(1965)與《歐美電影散步》(1969)二書繪製的一系列導演素描「國外導演畫像」。(攝影:羅珮慈)
10. 真實世界─2020大臺北當代藝術雙年展|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有章藝術博物館
第三屆大臺北當代藝術雙年展以「真實世界」為題,透過協作的方式邀請國內外不同領域之創作者、學者專家依憑自身的世界觀,提問「真實世界」的本質,並在台藝大藝術聚落與九單藝術實踐空間裡交疊、激盪出無限創作能量,揭開多種立足於世的實踐與哲思。
此次雙年展企圖以提供場域來提呈、詮釋各種面向的「真實」意涵,著重於視跨域日常為藝術材料。觀者可隨著「世界引遊人」的帶領,穿梭於不同領域創作者在現實藝術場域中留下的身體力行殘影,同時遊歷「藝術家居計畫」摻合在地敘事脈絡與自身處境所構建出的居家風景,自藝術世界似是而非的真實中交融不同的視域,逐漸越過既有知識體系法則,在吸納所有的「真實面向」後透視、領悟本原世界的真實,反身寓居於時代不斷轉動的世界中。
(2020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21年1月號548期藝術家雜誌)
林強 之間 2020 影像裝置、聲響裝置 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版提供: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有章藝術博物館)©有章藝術博物館
10. 美術教室的鐘聲─楊乾鐘繪畫歷程|宜蘭美術館
宜蘭美術館的「美術教室的鐘聲―楊乾鐘繪畫歷程」由美術史學者李欽賢擔任策展人,展出兼具畫家與教育家雙重特質的楊乾鐘之水彩、油彩創作等兩百餘幅畫作,依照主題、地域和師承,以及與時代同步之各性質畫作,分作五個子題呈現:「鐘聲響,課後原鄉情」、「外地新視野」、「師承廖繼春色彩樂章」、「室內景物明暗對比」及「接地氣直繫抽象」,同時搭配多媒體影音,完整呈現楊乾鐘繪畫的不同面向。
楊乾鐘個人的生命史也是宜蘭美術教育史的縮影。出生於頭城的他以優異成績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後,選擇回到故鄉任教,戮力於教學中發掘宜蘭美術人才的同時,也持續投入創作,是戰後蘭陽平原最具代表性、影響最深遠的美術園丁。
(2020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21年1月號548期藝術家雜誌)
「美術教室的鐘聲─楊乾鐘繪畫歷程」展場一景(圖版提供:宜蘭美術館)
1. 島嶼生活與地景:檳榔、香蕉、甘蔗、椰子樹|臺南市美術館
「島嶼生活與地景:檳榔、香蕉、甘蔗、椰子樹」由臺南市美術館專員莊東橋與獨立策展人高森信男共同策畫,嘗試在一個房間、一位藝術家所建構的核心論述,以及子題「逆境中的植物」和「藝術家的心靈地誌」下,透過橫跨不同時代的國內外十八位/組藝術家之創作,針對為人所熟悉的四種植物:檳榔、香蕉、甘蔗及椰子樹之視覺經驗進行討論,在回溯各種植物的脈絡中,牽引出其背後的生活地景、飲食文化及產業系統等文化意涵。
展覽意欲尋找台灣現當代藝術與常民生活經驗的直接聯繫,在藝術家的反思及再詮釋下,梳理出這座島嶼隨著政治、經濟更迭軸序發展的植物地景,由此承載土地認同的敘事中,反推、理解台灣藝術家所扮演的角色。
(2020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21年1月號548期藝術家雜誌)
「島嶼生活與地景:檳榔、香蕉、甘蔗、椰子樹」展場一景(攝影:蘇煒聖)
2. 2020潛龍勿用─林章湖書畫展|國立國父紀念館
當代著名書畫家林章湖於國立國父紀念館中山國家畫廊舉辦的個展「2020潛龍勿用―林章湖書畫展」,由羲之堂總經理陳筱君擔任策展人,透過林章湖的水墨、書法、篆刻、炭筆速寫、印譜、論文著作等百餘件作品,展呈其藝術生涯一路走來實踐「以藝術做為學術之體、學術做為藝術之用」的創作與研究經歷。
林章湖自少年時期以臨摹前人之作奠基傳統水墨基礎,乃至反思後現代主義與老子「無用大用」思想相對關係的「後水墨」系列,始終以「自在理想主義」映照《易經》中隱喻世事適機而用的「潛龍勿用」,不為傳統水墨觀念、技法及題材形式束縛,以自在優游的觀想持續求新求變,探討自主的藝術語言,於作品中反映自我審美境界與意義。
(2020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21年1月號548期藝術家雜誌)
林章湖(左)捐贈書法作品〈七步成詩〉予國立國父紀念館(圖版提供:國立國父紀念館)
3. 董陽孜:行墨|台北市立美術館
近年,董陽孜多次與流行文化跨界合作,使書法藝術與時代脈動緊密扣合。台北市立美術館於「董陽孜:行墨」以時序為主軸,首次大規模階段性地回顧董陽孜自1960年代至今不同時期的創作演變,運用遍布北美館一樓展場與二樓部分展間的九十四組/件作品,展現其做為「現代書法」發展的重要選樣。
1942年出生上海、十歲來台的董陽孜從臨寫古代碑帖著手投入書藝創作,她將書寫融合留美期間吸納的西方視覺藝術構圖與現代藝術涵養,開創「文字藝術」新風貌。2002至2018年前後,董陽孜發展極具代表性的巨幅書寫作品,策展人張芳薇表示:「巨大書寫對於藝術家的創作與觀眾觀賞均產生與傳統書法截然不同的挑戰。藝術家的書寫由書案式創作轉為環境裡的空間運動,作品的大面積對觀眾形成環境式觀賞,改變了傳統上作品與觀眾的關係。」
(2020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21年1月號548期藝術家雜誌)
「董陽孜:行墨」展場一景 ©台北市立美術館TFAM
4. 江賢二:回顧展|台北市立美術館
客座策展人王嘉驥於「江賢二:回顧展」中,透過兩百餘件/組作品,梳理江賢二從1960年代中期至今五十五年的抽象創作歷程。
江賢二順應在歐美異鄉與故鄉台灣間創作與生活遷徙、追尋的生命經驗,開創出「巴黎聖母院」、「聖巴爾斯島」、「百年廟」等視覺語彙多元的系列作品。2008年遷居台東金樽後,他的繪畫風格從沉鬱、極簡、多以單色為主,帶有「封窗」習性與構圖,轉為在「比西里岸之夢」系列大尺幅畫面中揮灑繽紛色彩,綻放其對於自然與生命的觀照。此次展覽更展出以「金樽」為題的最新創作,呈現他在所感悟到的台東山水四季光景。由於佳評如潮,展期更因此延長兩週,使更多觀者得以悠悠然於藝術家以生命歷程與熱愛的音樂旋律所牽動的創作流變之中。
(2020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21年1月號548期藝術家雜誌)
「江賢二:回顧展」展場一景 ©台北市立美術館TFAM
5. 心內的所在─郭雪湖望鄉特展|臺南市美術館
「心內的所在―郭雪湖望鄉特展」是臺南市美術館自郭松年為其父郭雪湖出版的回憶錄《望鄉》發想,為建構台灣美術史所規畫的系列展覽之一,臺南市美術館館長潘表示,展覽聚焦於「透過郭雪湖系列作品來構成他對於故鄉追索歷程,甚而探討其內心的故鄉影像。」
在著重藝術家個人濃烈的故鄉情懷,以及人文風景繪畫的特殊觀點下,展覽分區展示郭雪湖手稿、繪畫原作與文獻資料,更嘗試以VR、AR、動畫技術製作數位科技作品,企圖盡可能還原郭雪湖走訪台灣、日本、美國、中國等地所見的風土民情記憶與歷史現場,探究郭雪湖多年來在國內外深耕、累積的多元性及國際化觀點,並從一個旅人的創作視角,探索其內心回望故鄉的真實「所在」。
(2020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21年1月號548期藝術家雜誌)
「心內的所在─郭雪湖望鄉特展」(圖版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6.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顏娟英領銜,聯合藝術史研究者蔡家丘、邱函妮、黃琪惠、楊淳嫻、張閔俞組成策展研究團隊,以「風華再現―重現臺灣現代美術史研究計畫」研究先行的方式,透過當代策展擘畫的六大子題:「破曉的覺醒」、「生命的凝視」、「風土的踏查」、「歲月的憶念」、「傳統的變革」及「旅人之眼」,將七十四件作品的研究成果重現於世。
展覽的「再發現」意涵不僅指涉作品,更是運用史料深入挖掘、重新解讀已知作品可能內蘊的樣貌。是以地下一樓環狀展牆內陳列了相關文獻資料、記事年表,並上映著修復、研究紀錄影像,「期許透過展覽與過去對望並對話,讓文化的邊界擴展至最大程度的開放性。」
(2020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21年1月號548期藝術家雜誌)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展場一景(攝影:羅珮慈)
7. 奔.月─劉國松|高雄市立美術館
現代水墨之父劉國松在創作上掌握傳統繪畫的精髓、具象寫實的物理原則或抽象寫意的想像空間,實驗創新技法注入水墨藝術的表現,賦予作品時代感與當代性。高雄市立美術館為劉國松推出來台七十週年大展「奔.月―劉國松」以五大系列主題「狂草抽象」、「太空」、「水拓」、「漬墨」與「西藏組曲」蒐羅其自1964年迄今的六十四件代表作,並藉著珍貴文物完整梳理藝術家念茲在茲的藝術經歷。
此次展覽經典再現由哈佛藝術博物館所收藏的關鍵鉅作〈寒山雪霽〉,並且在與HTC攜手合作下,由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健主導將劉國松三個時期共廿幅作品重構為VR作品〈宇宙何許〉,讓觀眾能藉由VR裝置身歷藝術家所展現的現代水墨新視界。
(2020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21年1月號548期藝術家雜誌)
「奔.月─劉國松」展場一景(圖版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
8. 布列松在中國:1948-1949|1958|台北市立美術館
在法國攝影史研究權威米榭勒.費佐(Michel Frizot)與台灣策展人蘇盈龍共同策畫下,受全球疫情影響自4月延期至6月下旬開展的「布列松在中國1948-1949|1958」根據時序與攝影師亨利.卡地亞―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的行旅足跡,展出其受《生活》雜誌委託,於1948至1949年至中國拍攝、記錄政權易主的關鍵時刻,以及1958年再訪北京與上海,見證「大躍進」發起之時的紀實攝影。
策展人蘇盈龍強調,此次展覽在巴黎布列松基金會展出的基礎上,新增約四十件原版相片,以攝影師先後造訪、取鏡的城市與遭遇的歷史事件設定各系列照片主題,透過影像順序及首度並陳展示的電報、印樣、原版雜誌等檔案文件,鋪陳珍貴的時代印記,見證近代歷史轉身的瞬間。
(2020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21年1月號548期藝術家雜誌)
「布列松在中國:1948-1949|1958」展場一景(圖版提供:台北市立美術館)
9. 未完成,黃華成|台北市立美術館
藝術家研究展「未完成,黃華成」邀請客座策展人張世倫擘畫,並由身為黃華成摯友與其時代見證者的攝影家張照堂擔綱歷史諮詢與史料提供的重任,重現黃華成生前重要展覽事件中發表的「作品」、「行動」及相關文獻。
張世倫以僅存、保留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的三件黃華成畫作為起點,在藝術家遺留的手稿、工作文件與史料研究主軸下,涵蓋其上百本書封設計及影片和舞台裝置,一方面「以黃華成為線索」,試圖以其創作生涯中參與過的各類活動軌跡為支點,探索當年文藝青年在現代主義氣氛下嘗試創作的集體實踐;二方面呈現黃華成在跨領域創作中引領的多方概念思維,彰顯藝術家個人持續破格、擾動、實驗辨證的前衛精神,還原其在歷史情境中的真實面貌。
(2020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21年1月號548期藝術家雜誌)
「未完成,黃華成」展場一景。牆面作品為黃華成替影評人魯稚子的《現代電影導演散論》(1965)與《歐美電影散步》(1969)二書繪製的一系列導演素描「國外導演畫像」。(攝影:羅珮慈)
10. 真實世界─2020大臺北當代藝術雙年展|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有章藝術博物館
第三屆大臺北當代藝術雙年展以「真實世界」為題,透過協作的方式邀請國內外不同領域之創作者、學者專家依憑自身的世界觀,提問「真實世界」的本質,並在台藝大藝術聚落與九單藝術實踐空間裡交疊、激盪出無限創作能量,揭開多種立足於世的實踐與哲思。
此次雙年展企圖以提供場域來提呈、詮釋各種面向的「真實」意涵,著重於視跨域日常為藝術材料。觀者可隨著「世界引遊人」的帶領,穿梭於不同領域創作者在現實藝術場域中留下的身體力行殘影,同時遊歷「藝術家居計畫」摻合在地敘事脈絡與自身處境所構建出的居家風景,自藝術世界似是而非的真實中交融不同的視域,逐漸越過既有知識體系法則,在吸納所有的「真實面向」後透視、領悟本原世界的真實,反身寓居於時代不斷轉動的世界中。
(2020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21年1月號548期藝術家雜誌)
林強 之間 2020 影像裝置、聲響裝置 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版提供: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有章藝術博物館)©有章藝術博物館
10. 美術教室的鐘聲─楊乾鐘繪畫歷程|宜蘭美術館
宜蘭美術館的「美術教室的鐘聲―楊乾鐘繪畫歷程」由美術史學者李欽賢擔任策展人,展出兼具畫家與教育家雙重特質的楊乾鐘之水彩、油彩創作等兩百餘幅畫作,依照主題、地域和師承,以及與時代同步之各性質畫作,分作五個子題呈現:「鐘聲響,課後原鄉情」、「外地新視野」、「師承廖繼春色彩樂章」、「室內景物明暗對比」及「接地氣直繫抽象」,同時搭配多媒體影音,完整呈現楊乾鐘繪畫的不同面向。
楊乾鐘個人的生命史也是宜蘭美術教育史的縮影。出生於頭城的他以優異成績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後,選擇回到故鄉任教,戮力於教學中發掘宜蘭美術人才的同時,也持續投入創作,是戰後蘭陽平原最具代表性、影響最深遠的美術園丁。
(2020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21年1月號548期藝術家雜誌)
「美術教室的鐘聲─楊乾鐘繪畫歷程」展場一景(圖版提供:宜蘭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