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雄市立美術館做為唯一海外展出站,由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國際藝術典藏部總監葛雷格.謬爾(Gregor Muir)及國際部助理策展人碧翠絲.賈西亞―維拉斯科(Beatriz Garcia-Velasco)策畫的「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從20世紀繪畫與攝影的歷史脈絡中,精選卅四件泰德美術館的藏品與廿一件國巨基金會的現當代收藏相互對話,不僅呈現近百年藝術媒材創作交融的經典,更展現藝術家如何以畫筆與鏡頭捕捉的吉光片羽,讓稍縱即逝的現實世界化為對生命、歷史與時間的恆久表述。
展覽援引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之語「畫家創造世界,攝影師揭露世界」,提示近代藝術史中兩者重要的動態關係,從而透過「攝影時代的繪畫」、「拉鋸」、「如畫的場景」、「凝視的詩意」、「歷史取鏡」與「融合新境」六個展區,探問繪畫與攝影的互動關係,交織出不同時期的創作瞬間。
「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展場一景
(攝影:羅珮慈)
在楊英風百年冥誕前夕,國立歷史博物館與楊英風美術館假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台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場域,共同主辦「英風百年―楊英風藝術大展」。展覽特邀台灣美術史重要研究學者蕭瓊瑞擔任總策展人,透過兩百餘件楊英風的代表作品佐以文獻檔案與歷史原件,脈絡性地深度梳理並全面回顧楊英風畢生的創作精華。
楊英風是現代台灣美術史上少有的一位全方位藝術家。自1960年首次於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個展以來,楊英風從鄉土情懷到前衛藝術、從平面作品到立體雕塑的開拓性藝術觀念和獨特的創作風格,以及其以世界為版圖的跨域創作歷程,反映著交織於現代史中的台灣藝術發展。展覽呈現楊英風豐富而燦爛的藝術實踐軌跡,以及其中折射出的跨文化經歷與美學思考,為卓然有成的台灣藝術史研究作一紮實的註腳。
「英風百年─楊英風藝術大展」展場一景
(攝影:曾筱如)
在2023年年末,高雄市立美術館推出該館展覽部策展人崔綵珊以「湛」字做為策展軸線的「江賢二2023個展」,帶出自1980年代至今逾百件江賢二作品中的深厚與透亮,並連結藝術家對於自然風景與古典音樂的深愛,在呈現江賢二近四十年來旅居巴黎、紐約到回台的生命轉折的同時,深入探討其精純厚實的創作底蘊。
江賢二對自我創作要求「顏色要純淨、要美」,樂曲旋律不斷啟蒙他在運用色彩及層次上的透明感,除此之外,台灣東海岸千變萬化、澄澈分明的景物帶給他的體悟,也駐留在由色彩穿透交疊、渲染出浪漫氣息的畫面之上。展覽運用挑高展廳多視角的觀看角度,打造有別於江賢二過往展覽的空間體驗,使人親近其作品所隱含的粼粼波光之湛/綻,以及藝術家抱持「藝術能淨化人心」的創作意志。
「江賢二2023個展」展場一景
(攝影:Studio Millspace;圖版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
台北市立美術館與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RA)合作,邀請兩館策展人艾瑞恩.洛克(Adrian Locke)與吳昭瑩共同策畫,重現2022年於該機構首展之南非當代藝術家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同名大型個展。
肯特里奇自言:「我的展覽總是有翻譯的元素在其中,不僅是語言還有聯想的翻譯,將自我感受投射在作品之上,並讓『它走向你』與『你帶給它』的組合成為整個作品的全貌。」在與他有著多年合作默契的空間設計師薩賓.特尼森(Sabine Theunissen)操刀的展場中,此次首度來台的個展以十個子題展區匯集他從1980年代至今的九十餘件代表作,從早期的炭筆素描、素描投影系列的定格短片,到實驗影像裝置和編導的舞台劇表演與道具,乃至晚近採用水墨炭筆創作的大尺幅畫作,完整呈現肯特里奇四十年來的創作軌跡與美學維度。
「威廉.肯特里奇」展場一景
(攝影:羅珮慈)
國立故宮博物院攜手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Musée des Arts Décoratifs)、梵克雅寶(Van Cleef & Arpels),共同策畫典藏精粹特展「大美不言」。展題借莊子名言意喻大自然蘊含非凡、無法言喻的美麗事物,透過沉浸式「舞台場景」(tableaux)型態,呈現三方典藏的逾兩百六十件瑰麗作品。
展覽集結國立故宮博物院策展團隊、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策展人暨亞洲及伊斯蘭典藏主管貝阿特麗斯.奎特(Béatrice Quette),以及梵克雅寶典藏與展覽總監亞歷山德琳.馬維爾.索內(Alexandrine Maviel Sonet)的專業,遵循主題性探索的脈絡,依材質、工藝及視覺風格,將展品劃分為「自然萬物」、「動靜有形」、「奇幻仙境」、「神祕莫測」和「五彩繽紛」五大單元,內容涵蓋陶瓷、玉石、家飾、瓷器、服飾、雕塑、平面藝術、珠寶與鐘錶等,共同演繹東西方古典及現代美學的精湛工藝。
「大美不言─國立故宮博物院、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及梵克雅寶典藏精粹特展」展場一景
(攝影:羅珮慈)
以橫跨日治臻品至當代新作的館藏膠彩畫做為核心,台北市立美術館的「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於展題概括膠彩畫自日治時期以來在台灣發展的過程中,名稱幾經流變、順逆起伏的賡續和開展。
展覽以膠彩畫在材質與繪畫追求上既東可西的特質為本,依循官辦美展與教育體制的時間軸線布局,概括其發展處境與面對方式。構成「初相見|汲學」、「遇紛爭|探源」、「守畫域|定名」、「啟學制|重思」與「續開展|多貌」五個子題的五十一位膠彩創作者、一百四十六件作品,共演了膠彩畫在台灣落地之後,自原生來源與外在刺激的吸納及反芻中重新詮釋出的新樣貌。循著時空環境的發展,可見膠彩畫於傳統與創新之間不斷來回辨證,既體現其包容性,也流露了藝術家探索自身情感與存在環境的當下回應。
「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展」展場一景
(攝影:羅珮慈)
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顏娟英帶領的策展團隊策畫下,國立臺灣美術館與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首度攜手合作的「日月頌―顏水龍與臺灣」以工藝與美術的非二元觀點切入,劃分六大子題:「臺灣的太陽―風土誌」、「愛與尊重―臺灣人物誌」、「建築與造形―現代與傳統」、「自由工藝―傳統、現代與創造」、「造形文化―寓於日常生活的美感」,以及「美的傳承―工藝是民眾的藝術學校」,全面重新詮釋顏水龍的藝術成就。
展覽提供全新的視角來理解以美術與工藝為終身職志的顏水龍,呈現他心懷台灣風土自然,關心原住民族文化,在藝術上強調太陽做為台灣形象;同時為提昇台灣人的生活美感素質,深入台灣各地發掘民間手工藝傳統,積極投入工藝推廣教育,構建「美術中有工藝,工藝中有美術」的藝術景觀。
「日月頌─顏水龍與臺灣」展場一景
(攝影:羅珮慈)
高雄市立美術館的「青春印記:收藏家龔玉葉與她的畫家朋友們」邀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顏娟英擔任總策展人,她率領多位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共同精選、爬梳收藏家龔玉葉畢生珍藏的精采作品,一一剖析台灣藝術家創作的時空背景及作品優美經典之處,呈現自1960年代迄今多元綻放、充滿生命力的台灣現當代藝術視角。
龔玉葉生於日治時期的台灣,經歷人生起伏卻保持對藝術的熱愛,因緣際會展開20世紀台灣繪畫收藏,更與藝術家建立長期的友誼關係。展覽圍繞著龔玉葉的藏品展開,透過八個展區:「相遇在人間」、「日常的滋味」、「流轉的風景」、「淨土與浩劫」,以及張萬傳、洪瑞麟、張義雄與劉耿一等個別藝術家展區,帶領觀眾深入台灣藝術家創作的心靈世界,感受他們對於生活、自然和人性的觀察與表達。
「青春印記:收藏家龔玉葉與她的畫家朋友們」展場一景
(圖版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
北師美術館兩年一度的「作夢計畫Dreamin’ MoNTUE」公開徵件,於2024年推出第四屆獲選者張立人歷時十四年的創作旅程「戰鬥之城.終」。不斷反身詰問藝術何用的張立人自2010年起汲取並挪用漫畫、電影、動畫、影視媒體等大眾文化的形式及元素,發展「戰鬥之城」系列三部曲:〈台灣之光〉(2010-2017)、〈經濟奇蹟〉(2018-2022)與〈福爾摩沙〉(2020-2021),試著以自身的軌跡,去尋找藝術家在藝術生產中面對困境的可能性。
張立人於「戰鬥之城.終」首度完整集結展出「戰鬥之城」系列,透過在現實世界搭建的拍攝場景、錄像裝置、漫畫、模型、道具及分鏡手稿等百餘件展品,以及角色刻畫與人物命運的敘事,建構出介於想像與現實之間一個繁複的虛擬世界,在使人重新理解作品完整的脈絡同時,直探藝術創作的本質與藝術家的命運。
北師美術館「戰鬥之城.終」展場一景
(本刊攝影)
以喚起海洋意識為策展行動的藝術團體「魚刺客」,於台東美術館推出「海島.海民―魚刺客海島系列―台東故事」,除了匯聚魚刺客成員王國仁、林純用、陳彥名、何佳真、周耀東、盧昱瑞、安聖惠、伊祐.噶照踏查海島所湧現的創作動能外,還藉由置於「島嶼聯想」、「生態守望」、「沉默身影」、「夢回部落」四個子題之中多元形式的作品,展現他們及三位菲律賓巴丹島藝術家:澤維爾.阿貝拉多(Xavier Abelador)、美茲.阿貝拉多(Mytz Abelador)、喬安娜.何塞.施努爾(Joana Jose Schnurr)的生命歷程與台東的連結,形構台東故事的多元面向。
展覽羅列了魚刺客以台灣海洋為主軸所衍生出的文化、環境、性別、歷史等觀點,他們透過批判性思維及各自擅長的創作媒材,闡述黑潮流經、受海洋孕育的島嶼生態環境、族群倫理、歷史經驗等自然與人文境況。
「海島.海民─魚刺客海島系列─台東故事」展場一景
(圖版提供:台東美術館)
做為重新開館的重點展演之一,國立歷史博物館「他者.他方:常玉與旅法藝術家的巴黎跫音」在擔綱總策展人的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教授陳貺怡籌畫下,以館藏常玉作品與研究為基礎,擴及與常玉同期和後進的十一位留法藝術家,透過「庖丁解牛與西方前衛:常玉」、「巴黎畫派中的日本人:藤田嗣治」、「進入世界的臺灣藝術先驅」及「留法三劍客、女性藝術家與常玉最後的訪客」四個單元,呈現20世紀上半葉台灣、日本、中國藝壇與法國畫壇的交會脈絡。
陳貺怡指出,展覽透過藝術家的作品與生命故事,描述當時大時代脈絡下台灣藝術家創作風格的遷徙與流動,以及東方藝術教育如何融入西方元素,在展開對常玉與台灣現代藝術研究新階段的同時,亦勾勒出台灣藝術史觀的多元性與國際視野,引領人們以新的眼光再認識常玉。
「他者.他方:常玉與旅法藝術家的巴黎跫音」展場一景
(攝影:羅珮慈)
桃園市立美術館轄下橫山書法藝術館從桃源美展的競賽歷程出發,以「流.形.書:桃源美展書篆選粹」集結自其前身「桃園縣美術家聯展」以來,歷屆書法類、書畫部、書法篆刻類首獎得獎作品,並邀請廿位歷屆得主應對美術館展示空間提供新作,共計五十一件的展品薈萃桃園的美展經驗中一個書體風格及其表現形式流轉變化的時代片段。
藉由美術館的專業展示空間和規畫,展覽不但回顧近卅年來書法藝術於官辦獎賽機制之下不同的取法與詮釋,更呈現桃園在地書藝家的發展軌跡,以及展露台灣書法藝術從學習古典穩健清新的書風,轉為追求奔放逸趣;從承襲文人韻味,到開創視覺新感受的形變,引人一探台灣書法藝術在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的發展軌跡,從中思考藝術獎賽和美術館展覽之間對於當今台灣美術發展的關連與意義。
「流.形.書─桃源美展書篆選粹」展場一景
(圖版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
以高雄市立美術館做為唯一海外展出站,由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國際藝術典藏部總監葛雷格.謬爾(Gregor Muir)及國際部助理策展人碧翠絲.賈西亞―維拉斯科(Beatriz Garcia-Velasco)策畫的「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從20世紀繪畫與攝影的歷史脈絡中,精選卅四件泰德美術館的藏品與廿一件國巨基金會的現當代收藏相互對話,不僅呈現近百年藝術媒材創作交融的經典,更展現藝術家如何以畫筆與鏡頭捕捉的吉光片羽,讓稍縱即逝的現實世界化為對生命、歷史與時間的恆久表述。
展覽援引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之語「畫家創造世界,攝影師揭露世界」,提示近代藝術史中兩者重要的動態關係,從而透過「攝影時代的繪畫」、「拉鋸」、「如畫的場景」、「凝視的詩意」、「歷史取鏡」與「融合新境」六個展區,探問繪畫與攝影的互動關係,交織出不同時期的創作瞬間。
「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展場一景
(攝影:羅珮慈)
在楊英風百年冥誕前夕,國立歷史博物館與楊英風美術館假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台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場域,共同主辦「英風百年―楊英風藝術大展」。展覽特邀台灣美術史重要研究學者蕭瓊瑞擔任總策展人,透過兩百餘件楊英風的代表作品佐以文獻檔案與歷史原件,脈絡性地深度梳理並全面回顧楊英風畢生的創作精華。
楊英風是現代台灣美術史上少有的一位全方位藝術家。自1960年首次於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個展以來,楊英風從鄉土情懷到前衛藝術、從平面作品到立體雕塑的開拓性藝術觀念和獨特的創作風格,以及其以世界為版圖的跨域創作歷程,反映著交織於現代史中的台灣藝術發展。展覽呈現楊英風豐富而燦爛的藝術實踐軌跡,以及其中折射出的跨文化經歷與美學思考,為卓然有成的台灣藝術史研究作一紮實的註腳。
「英風百年─楊英風藝術大展」展場一景
(攝影:曾筱如)
在2023年年末,高雄市立美術館推出該館展覽部策展人崔綵珊以「湛」字做為策展軸線的「江賢二2023個展」,帶出自1980年代至今逾百件江賢二作品中的深厚與透亮,並連結藝術家對於自然風景與古典音樂的深愛,在呈現江賢二近四十年來旅居巴黎、紐約到回台的生命轉折的同時,深入探討其精純厚實的創作底蘊。
江賢二對自我創作要求「顏色要純淨、要美」,樂曲旋律不斷啟蒙他在運用色彩及層次上的透明感,除此之外,台灣東海岸千變萬化、澄澈分明的景物帶給他的體悟,也駐留在由色彩穿透交疊、渲染出浪漫氣息的畫面之上。展覽運用挑高展廳多視角的觀看角度,打造有別於江賢二過往展覽的空間體驗,使人親近其作品所隱含的粼粼波光之湛/綻,以及藝術家抱持「藝術能淨化人心」的創作意志。
「江賢二2023個展」展場一景
(攝影:Studio Millspace;圖版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
台北市立美術館與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RA)合作,邀請兩館策展人艾瑞恩.洛克(Adrian Locke)與吳昭瑩共同策畫,重現2022年於該機構首展之南非當代藝術家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同名大型個展。
肯特里奇自言:「我的展覽總是有翻譯的元素在其中,不僅是語言還有聯想的翻譯,將自我感受投射在作品之上,並讓『它走向你』與『你帶給它』的組合成為整個作品的全貌。」在與他有著多年合作默契的空間設計師薩賓.特尼森(Sabine Theunissen)操刀的展場中,此次首度來台的個展以十個子題展區匯集他從1980年代至今的九十餘件代表作,從早期的炭筆素描、素描投影系列的定格短片,到實驗影像裝置和編導的舞台劇表演與道具,乃至晚近採用水墨炭筆創作的大尺幅畫作,完整呈現肯特里奇四十年來的創作軌跡與美學維度。
「威廉.肯特里奇」展場一景
(攝影:羅珮慈)
國立故宮博物院攜手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Musée des Arts Décoratifs)、梵克雅寶(Van Cleef & Arpels),共同策畫典藏精粹特展「大美不言」。展題借莊子名言意喻大自然蘊含非凡、無法言喻的美麗事物,透過沉浸式「舞台場景」(tableaux)型態,呈現三方典藏的逾兩百六十件瑰麗作品。
展覽集結國立故宮博物院策展團隊、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策展人暨亞洲及伊斯蘭典藏主管貝阿特麗斯.奎特(Béatrice Quette),以及梵克雅寶典藏與展覽總監亞歷山德琳.馬維爾.索內(Alexandrine Maviel Sonet)的專業,遵循主題性探索的脈絡,依材質、工藝及視覺風格,將展品劃分為「自然萬物」、「動靜有形」、「奇幻仙境」、「神祕莫測」和「五彩繽紛」五大單元,內容涵蓋陶瓷、玉石、家飾、瓷器、服飾、雕塑、平面藝術、珠寶與鐘錶等,共同演繹東西方古典及現代美學的精湛工藝。
「大美不言─國立故宮博物院、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及梵克雅寶典藏精粹特展」展場一景
(攝影:羅珮慈)
以橫跨日治臻品至當代新作的館藏膠彩畫做為核心,台北市立美術館的「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於展題概括膠彩畫自日治時期以來在台灣發展的過程中,名稱幾經流變、順逆起伏的賡續和開展。
展覽以膠彩畫在材質與繪畫追求上既東可西的特質為本,依循官辦美展與教育體制的時間軸線布局,概括其發展處境與面對方式。構成「初相見|汲學」、「遇紛爭|探源」、「守畫域|定名」、「啟學制|重思」與「續開展|多貌」五個子題的五十一位膠彩創作者、一百四十六件作品,共演了膠彩畫在台灣落地之後,自原生來源與外在刺激的吸納及反芻中重新詮釋出的新樣貌。循著時空環境的發展,可見膠彩畫於傳統與創新之間不斷來回辨證,既體現其包容性,也流露了藝術家探索自身情感與存在環境的當下回應。
「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展」展場一景
(攝影:羅珮慈)
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顏娟英帶領的策展團隊策畫下,國立臺灣美術館與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首度攜手合作的「日月頌―顏水龍與臺灣」以工藝與美術的非二元觀點切入,劃分六大子題:「臺灣的太陽―風土誌」、「愛與尊重―臺灣人物誌」、「建築與造形―現代與傳統」、「自由工藝―傳統、現代與創造」、「造形文化―寓於日常生活的美感」,以及「美的傳承―工藝是民眾的藝術學校」,全面重新詮釋顏水龍的藝術成就。
展覽提供全新的視角來理解以美術與工藝為終身職志的顏水龍,呈現他心懷台灣風土自然,關心原住民族文化,在藝術上強調太陽做為台灣形象;同時為提昇台灣人的生活美感素質,深入台灣各地發掘民間手工藝傳統,積極投入工藝推廣教育,構建「美術中有工藝,工藝中有美術」的藝術景觀。
「日月頌─顏水龍與臺灣」展場一景
(攝影:羅珮慈)
高雄市立美術館的「青春印記:收藏家龔玉葉與她的畫家朋友們」邀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顏娟英擔任總策展人,她率領多位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共同精選、爬梳收藏家龔玉葉畢生珍藏的精采作品,一一剖析台灣藝術家創作的時空背景及作品優美經典之處,呈現自1960年代迄今多元綻放、充滿生命力的台灣現當代藝術視角。
龔玉葉生於日治時期的台灣,經歷人生起伏卻保持對藝術的熱愛,因緣際會展開20世紀台灣繪畫收藏,更與藝術家建立長期的友誼關係。展覽圍繞著龔玉葉的藏品展開,透過八個展區:「相遇在人間」、「日常的滋味」、「流轉的風景」、「淨土與浩劫」,以及張萬傳、洪瑞麟、張義雄與劉耿一等個別藝術家展區,帶領觀眾深入台灣藝術家創作的心靈世界,感受他們對於生活、自然和人性的觀察與表達。
「青春印記:收藏家龔玉葉與她的畫家朋友們」展場一景
(圖版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
北師美術館兩年一度的「作夢計畫Dreamin’ MoNTUE」公開徵件,於2024年推出第四屆獲選者張立人歷時十四年的創作旅程「戰鬥之城.終」。不斷反身詰問藝術何用的張立人自2010年起汲取並挪用漫畫、電影、動畫、影視媒體等大眾文化的形式及元素,發展「戰鬥之城」系列三部曲:〈台灣之光〉(2010-2017)、〈經濟奇蹟〉(2018-2022)與〈福爾摩沙〉(2020-2021),試著以自身的軌跡,去尋找藝術家在藝術生產中面對困境的可能性。
張立人於「戰鬥之城.終」首度完整集結展出「戰鬥之城」系列,透過在現實世界搭建的拍攝場景、錄像裝置、漫畫、模型、道具及分鏡手稿等百餘件展品,以及角色刻畫與人物命運的敘事,建構出介於想像與現實之間一個繁複的虛擬世界,在使人重新理解作品完整的脈絡同時,直探藝術創作的本質與藝術家的命運。
北師美術館「戰鬥之城.終」展場一景
(本刊攝影)
以喚起海洋意識為策展行動的藝術團體「魚刺客」,於台東美術館推出「海島.海民―魚刺客海島系列―台東故事」,除了匯聚魚刺客成員王國仁、林純用、陳彥名、何佳真、周耀東、盧昱瑞、安聖惠、伊祐.噶照踏查海島所湧現的創作動能外,還藉由置於「島嶼聯想」、「生態守望」、「沉默身影」、「夢回部落」四個子題之中多元形式的作品,展現他們及三位菲律賓巴丹島藝術家:澤維爾.阿貝拉多(Xavier Abelador)、美茲.阿貝拉多(Mytz Abelador)、喬安娜.何塞.施努爾(Joana Jose Schnurr)的生命歷程與台東的連結,形構台東故事的多元面向。
展覽羅列了魚刺客以台灣海洋為主軸所衍生出的文化、環境、性別、歷史等觀點,他們透過批判性思維及各自擅長的創作媒材,闡述黑潮流經、受海洋孕育的島嶼生態環境、族群倫理、歷史經驗等自然與人文境況。
「海島.海民─魚刺客海島系列─台東故事」展場一景
(圖版提供:台東美術館)
做為重新開館的重點展演之一,國立歷史博物館「他者.他方:常玉與旅法藝術家的巴黎跫音」在擔綱總策展人的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教授陳貺怡籌畫下,以館藏常玉作品與研究為基礎,擴及與常玉同期和後進的十一位留法藝術家,透過「庖丁解牛與西方前衛:常玉」、「巴黎畫派中的日本人:藤田嗣治」、「進入世界的臺灣藝術先驅」及「留法三劍客、女性藝術家與常玉最後的訪客」四個單元,呈現20世紀上半葉台灣、日本、中國藝壇與法國畫壇的交會脈絡。
陳貺怡指出,展覽透過藝術家的作品與生命故事,描述當時大時代脈絡下台灣藝術家創作風格的遷徙與流動,以及東方藝術教育如何融入西方元素,在展開對常玉與台灣現代藝術研究新階段的同時,亦勾勒出台灣藝術史觀的多元性與國際視野,引領人們以新的眼光再認識常玉。
「他者.他方:常玉與旅法藝術家的巴黎跫音」展場一景
(攝影:羅珮慈)
桃園市立美術館轄下橫山書法藝術館從桃源美展的競賽歷程出發,以「流.形.書:桃源美展書篆選粹」集結自其前身「桃園縣美術家聯展」以來,歷屆書法類、書畫部、書法篆刻類首獎得獎作品,並邀請廿位歷屆得主應對美術館展示空間提供新作,共計五十一件的展品薈萃桃園的美展經驗中一個書體風格及其表現形式流轉變化的時代片段。
藉由美術館的專業展示空間和規畫,展覽不但回顧近卅年來書法藝術於官辦獎賽機制之下不同的取法與詮釋,更呈現桃園在地書藝家的發展軌跡,以及展露台灣書法藝術從學習古典穩健清新的書風,轉為追求奔放逸趣;從承襲文人韻味,到開創視覺新感受的形變,引人一探台灣書法藝術在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的發展軌跡,從中思考藝術獎賽和美術館展覽之間對於當今台灣美術發展的關連與意義。
「流.形.書─桃源美展書篆選粹」展場一景
(圖版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