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家黃土水1921年以大理石裸體雕像作品〈甘露水〉入選第三屆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此作刻畫一名面容充滿自信的女子頭微微仰起,姿態挺直,雙手輕輕放在身後的蚌殼上,綻放了光一般的向上精神,神情舒緩而堅強,寄寓黃土水對於彼時台灣社會正大步向前的期盼與想像,不但曾受邀於東京和平紀念博覽會台灣館展出,還吸引日本皇室關注。然而〈甘露水〉於1958年隨台灣省臨時省議會播遷台中,因世人的不理解遭棄置於台中火車站。在其行蹤成謎逾半世紀之後,文化部和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在10月14日共同宣布,〈甘露水〉於9月6日正式交付文化部永久典藏。北師美術館在11月11日率先開放媒體參觀〈甘露水〉修復現況,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林曼麗與修復計畫主持人、東京藝術大學文物修復師森純一分享修復過程。如今,民眾可於12月18日開展、由北師美術館與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共同主辦的「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欣賞到〈甘露水〉的姿態。
(2021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22年1月號560期藝術家雜誌)
黃土水 甘露水 1921 大理石 175×80×40cm 文化部藏
(圖版提供:北師美術館)©黃邦銓、林君昵
在閉館近八個月的整修後,高雄市立美術館在1月22日18時重新開館。在「美術館做為城市美好生活存在」的願景下,高美館以特展「黑盒─幻魅於形:湯尼.奧斯勒」首度啟用改造後的國際經典展間,館內更同步五檔展覽齊開,並舉辦為期三日的「KMFA REOPEN!市民日」系列活動,為重新開館揭開序幕。
館長李玉玲提及,新冠肺炎疫情促使大家進一步思考藝術存在的意義,以及如何在艱困中播下新生的種子,於是高美館藉此鍛鍊自我應變的能力,展開自1994年開館以來最大幅度的修館,並以「修館不休館」的方式透過多元面向的展演活動活絡園區,藉館舍修繕與機能重整,由內而外地打開美術館,期許高美館做為承載歷史的當代書寫者,逐步連結、融入市民日常,開啟眾人對於城市美術館的全新想像。
(2021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22年1月號560期藝術家雜誌)
高雄市立美術館於1月22日晚間重新開館,邀請Go Go Machine Orchestra樂團帶來精采的館體光雕音樂會和民眾一同歡慶。(圖版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
2015年4月接任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的林平於2021年1月31日卸任,歸建東海大學回任教職;經遴選會議,台北市文化局於1月29日公布北美館新任館長人選,第九任北美館館長由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系系主任王俊傑接任,並於2月26日上午10時佈達典禮宣誓就職,正式上任。
王俊傑畢業於德國柏林藝術學院,1984年開始錄像藝術創作,為台灣新媒體藝術的開創者之一,作品曾受邀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光州雙年展、台北雙年展、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柏林超媒體藝術節、歐洲媒體藝術節等國際性展覽,亦曾策畫多項大型當代藝術展覽,推動跨領域藝術深具開創性。除了教學、創作與策展外,王俊傑亦歷任多項政府及民間公共補助、審議與諮詢委員,涉獵多元且全面,不僅活躍於當代藝術領域,在組織及行政能力上亦具豐富歷練。
(2021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22年1月號560期藝術家雜誌)
第9任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王俊傑
(圖版提供:台北市立美術館)
隨台灣本土疫情於5月持續升溫,台北市政府於5月14日下午宣布自5月15日0時起,公有場館和八大類行業等停業,相關休館場館包括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當代藝術館、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松山文創園區等,並視未來疫情發展另行公告開放參觀日期。國立故宮博物院則表示因應台北市政府防疫升級,北部院區也於5月15日起全面閉館並暫停北部院區所有對外活動,是自開館以來首度全面閉館。
配合雙北防疫升級,文化部也於5月14日晚間公告文化部所屬、位於台北市與新北市的場館,包括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國立台灣博物館、國家人權博物館、國立國父紀念館、國立中正紀念堂、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等,自5月15日起至6月8日閉館,依疫情指揮中心防疫措施滾動修正。
(2021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22年1月號560期藝術家雜誌)
國立故宮博物院外觀一景(圖版提供:國立故宮博物院)
台北當代藝術館外觀一景(攝影:羅珮慈)
因應數位化趨勢,奇美博物館推出全新線上常設展暨資料庫網站「窺物誌:那些藏品沒說出口的事」,精選常設展廳中具有議題性的畫作研究案例,用圖文的方式呈現館員檢測、解構分析作品的研究歷程與成果,帶領民眾一同窺探作品表面看不見、實體展場也沒有揭露的幕後故事,成為國內第一個以畫作檢測結合藝術史研究的線上知識型資料庫。奇美博物館表示,為了深入了解藏品,館方自2011年起與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合作,針對畫作的作者、風格、圖象等進行計畫性研究,並陸續引進各類先進的檢測儀器,透過藝術史的探究與科學檢測相互搭配,進一步獲得更多作品資訊,除了藉此評估出最適切的文物保存修復方式,同時亦能將成果內容轉化為淺顯易懂的知識傳遞給社會大眾,落實博物館典藏、研究、教育與推廣四大功能。
(2021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22年1月號560期藝術家雜誌)
「窺物誌:那些藏品沒說出口的事」網站頁面(圖版提供:奇美博物館)
光學檢測提供許多肉眼難以窺見的寶貴資訊,是文物調查的重要一環。(圖版提供:奇美博物館)
美國爾灣順天美術館捐贈回台的台灣藝術家作品,由國立台灣美術館接手整飭、編目、維護、數位化、研究等工作,3月20日盛大展開「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為文化部與順天美術館於2019年完成簽署捐贈契約後首次正式對外展出。本次經策展人蕭瓊瑞的研究爬梳,透過順天美術館捐贈藏品中一百九十五位藝術家的兩百卅二件作品,以收藏者及捐贈者的立場來闡述台灣在官方美術機構尚未成型的時代,一位旅外藥學博士及科學中藥企業家是如何以一已之力,用半生時光的藝術收藏行動,來記憶並留下後世子孫敘說台灣百年發展的文化史。
國美館館長梁永斐表示,展出的一幅幅畫作都宛如許鴻源藝術收藏人生軌跡的寫照,處處可見他與藝術家們相知相惜的情誼。此外,為了回應許鴻源的遺願與對重建台灣藝術史的期盼,國美館特別建置「台灣美術拼圖─順天收藏」網站公開藏品及文獻。
(2021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22年1月號560期藝術家雜誌)
「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展場一景
(圖版提供:國立台灣美術館)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以多元、複數的文化觀點,建構台灣攝影與影像藝術發展脈絡,至今已收藏超過一萬一千件以上的攝影作品及檔案,跨度從早期19世紀西方探險家拍攝的歷史影像至現當代攝影藝術。落址於台北市市定古蹟「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支店」的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歷經多年籌備,3月8日舉辦首檔國際展「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作品開箱記者會,並宣布在3月25日至4月18日試營運,於4月20日正式對外開放參觀。期間除了國際策展人大衛.卡帕尼(David Campany)以灰塵為隱喻,呈現攝影在西方社會和藝術領域裡的角色演變外,同時推出以典藏品為主軸的主題展「舉起鏡子迎向他的凝視─台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及回顧古蹟建築生命史的常設展「跨.交.通」。
(2021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22年1月號560期藝術家雜誌)
「舉起鏡子迎向他的凝視─台灣攝影首篇(1869-1949)」展場一景
(圖版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4月26日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廖鎮洲於「環境資訊中心」投書指控,表示2020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中,由史帝芬.維列─波特羅(Stéphane Verlet-Bottéro)、蕭麗虹和蔡明君創作,並與台北市工務局大地工程處合作的〈儲回大地的藝術〉,於外雙溪大崙尾一帶林地進行的複層林植林計畫伐去完整、健康的次生林,植入不適宜的樹種,質疑與台北市立美術館希望藉由植林固碳的目的背道而馳;國立台灣大學森林暨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國立台灣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主任邱祈榮也於4月27日投書媒體提出質疑。大地工程處、北美館、台北雙年展期間協助辦理工作坊的竹圍工作室與蔡明君皆針對此一爭議發表聲明。
立法院4月30日三讀修正通過《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文化部表示,《文獎條例》自1992年公布施行以來,除2002年修正公共藝術相關條文外,迄今未曾修正。本次除修正法律名稱為《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修正重點包括增修現行文化藝術事務範疇,以符合當代藝文風潮;基於保障藝文工作者原則,增訂協助藝文工作者參加現行勞工相關保險、強化職業災害保障、急難協助,以及制定契約指導原則、勞動資訊宣導及法律諮詢等規定;整備文化環境理念下,增訂藝文體驗、社區營造、文化傳播、文化科技、文化觀光、文化交流,以及業務委託藝文中介組織等相關規定。
此外,在租稅優惠議題上,未來文物或藝術品透過展覽、拍賣活動交易的財產交易所得採分離課稅方式,稅率按成交價格之6%為所得額,依20%稅率扣取稅款(即實質稅率1.2%),實施期為十年;其餘則包含擴大捐贈政府有形文化資產抵稅適用範圍,以及參展或拍賣之文物、藝術品經第三方保證可免預繳進口稅款保證金等。
(2021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22年1月號560期藝術家雜誌)
2020年7月23日,立法委員黃國書、吳思瑤、林楚茵、伍麗華因應文化部公告《文化藝術獎助條例》修正草案修法方向於立法院召開「後疫情時期藝術品市場如何振興」公聽會。
(圖版提供:立法委員黃國書辦公室)
文化部2020年分別發行數位、紙本兩種形式藝FUN券,其中,文化部2021年1月1日表示數位藝FUN券發行規模為新台幣12億元,發行份數逾兩百一十萬份,至2020年12月31日使用期滿累計領券人數近兩百零八萬人,領券率近99%,使用金額則達11億7227萬1200元,使用率超過97%,民眾使用最多的類型依序為:書店及出版業逾6.7億元、電影院逾3億元、表演藝術產業近1億元。文化部同時宣布「藝FUN券APP」後續將升級為藝文專屬整合服務平台「藝FUN券NEXT」,使用者能獲得專屬會員活動及好康優惠訊息。
此外,文化部為因應十八歲以下、六十五歲以上及身心障礙者等智慧型手機弱勢使用族群之藝文消費等社會參與需求,推出使用期限至2月28日止的紙本藝FUN券約六十五萬份,截至2月17日統計,使用金額逾新台幣3億元,使用率近86%,主要使用類型為書店及出版業、電影院、表演藝術產業等。
(2021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22年1月號560期藝術家雜誌)
文化部於2020年7月22日推出藝FUN券,透過下載「藝FUN券」APP,登錄資料並完成認證後即可獲得。
(圖版提供:文化部)
桃園市立美術館於2018年啟動前期籌備的橫山書法藝術館在2021年10月22日正式開館,這座台灣首座由官方經營之書法藝術主題館,肩負推動台灣書法藝術保存、研究、發展與推廣之使命,以奠基書法研究與教育、形塑在地藝文特色、促進國際書藝交流為目標,企圖從國際現當代書藝發展的軸線出發,既聚焦漢字傳統所形成的亞洲文化邊界,亦關照科技進步下書寫本身在數位化時代的挑戰,打造、培力面向亞洲的書藝生態系。
於此,桃美館在2020年創設台灣第一個為書藝研究與評論而成立的獎項「橫山獎」,首先舉辦的「桃園橫山書法藝術館書藝研究與評論雙年獎」以「橫山研究獎」與「橫山評論獎」期促進書藝研究及評論的發展,於3月28日頒獎典禮公布得獎名單並頒發獎項。開館首展「飛墨橫山─橫山書法藝術館開館國際書藝展」由華梵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院長黃智陽擔綱策畫,邀請中國、香港、台灣、日本、韓國、德國、芬蘭等地五十一位藝術家展出,透過「溯源」、「尋新」、「對語」、「跨域」四個子題,展示書法藝術傳統與當代的對話,探索書藝創作的時代趨勢和美學思維。
(2021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22年1月號560期藝術家雜誌)
橫山書法藝術館外觀一景
(攝影:原間影像工作室;圖版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
雕塑家黃土水1921年以大理石裸體雕像作品〈甘露水〉入選第三屆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此作刻畫一名面容充滿自信的女子頭微微仰起,姿態挺直,雙手輕輕放在身後的蚌殼上,綻放了光一般的向上精神,神情舒緩而堅強,寄寓黃土水對於彼時台灣社會正大步向前的期盼與想像,不但曾受邀於東京和平紀念博覽會台灣館展出,還吸引日本皇室關注。然而〈甘露水〉於1958年隨台灣省臨時省議會播遷台中,因世人的不理解遭棄置於台中火車站。在其行蹤成謎逾半世紀之後,文化部和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在10月14日共同宣布,〈甘露水〉於9月6日正式交付文化部永久典藏。北師美術館在11月11日率先開放媒體參觀〈甘露水〉修復現況,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林曼麗與修復計畫主持人、東京藝術大學文物修復師森純一分享修復過程。如今,民眾可於12月18日開展、由北師美術館與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共同主辦的「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欣賞到〈甘露水〉的姿態。
(2021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22年1月號560期藝術家雜誌)
黃土水 甘露水 1921 大理石 175×80×40cm 文化部藏
(圖版提供:北師美術館)©黃邦銓、林君昵
在閉館近八個月的整修後,高雄市立美術館在1月22日18時重新開館。在「美術館做為城市美好生活存在」的願景下,高美館以特展「黑盒─幻魅於形:湯尼.奧斯勒」首度啟用改造後的國際經典展間,館內更同步五檔展覽齊開,並舉辦為期三日的「KMFA REOPEN!市民日」系列活動,為重新開館揭開序幕。
館長李玉玲提及,新冠肺炎疫情促使大家進一步思考藝術存在的意義,以及如何在艱困中播下新生的種子,於是高美館藉此鍛鍊自我應變的能力,展開自1994年開館以來最大幅度的修館,並以「修館不休館」的方式透過多元面向的展演活動活絡園區,藉館舍修繕與機能重整,由內而外地打開美術館,期許高美館做為承載歷史的當代書寫者,逐步連結、融入市民日常,開啟眾人對於城市美術館的全新想像。
(2021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22年1月號560期藝術家雜誌)
高雄市立美術館於1月22日晚間重新開館,邀請Go Go Machine Orchestra樂團帶來精采的館體光雕音樂會和民眾一同歡慶。(圖版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
2015年4月接任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的林平於2021年1月31日卸任,歸建東海大學回任教職;經遴選會議,台北市文化局於1月29日公布北美館新任館長人選,第九任北美館館長由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系系主任王俊傑接任,並於2月26日上午10時佈達典禮宣誓就職,正式上任。
王俊傑畢業於德國柏林藝術學院,1984年開始錄像藝術創作,為台灣新媒體藝術的開創者之一,作品曾受邀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光州雙年展、台北雙年展、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柏林超媒體藝術節、歐洲媒體藝術節等國際性展覽,亦曾策畫多項大型當代藝術展覽,推動跨領域藝術深具開創性。除了教學、創作與策展外,王俊傑亦歷任多項政府及民間公共補助、審議與諮詢委員,涉獵多元且全面,不僅活躍於當代藝術領域,在組織及行政能力上亦具豐富歷練。
(2021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22年1月號560期藝術家雜誌)
第9任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王俊傑
(圖版提供:台北市立美術館)
隨台灣本土疫情於5月持續升溫,台北市政府於5月14日下午宣布自5月15日0時起,公有場館和八大類行業等停業,相關休館場館包括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當代藝術館、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松山文創園區等,並視未來疫情發展另行公告開放參觀日期。國立故宮博物院則表示因應台北市政府防疫升級,北部院區也於5月15日起全面閉館並暫停北部院區所有對外活動,是自開館以來首度全面閉館。
配合雙北防疫升級,文化部也於5月14日晚間公告文化部所屬、位於台北市與新北市的場館,包括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國立台灣博物館、國家人權博物館、國立國父紀念館、國立中正紀念堂、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等,自5月15日起至6月8日閉館,依疫情指揮中心防疫措施滾動修正。
(2021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22年1月號560期藝術家雜誌)
國立故宮博物院外觀一景(圖版提供:國立故宮博物院)
台北當代藝術館外觀一景(攝影:羅珮慈)
因應數位化趨勢,奇美博物館推出全新線上常設展暨資料庫網站「窺物誌:那些藏品沒說出口的事」,精選常設展廳中具有議題性的畫作研究案例,用圖文的方式呈現館員檢測、解構分析作品的研究歷程與成果,帶領民眾一同窺探作品表面看不見、實體展場也沒有揭露的幕後故事,成為國內第一個以畫作檢測結合藝術史研究的線上知識型資料庫。奇美博物館表示,為了深入了解藏品,館方自2011年起與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合作,針對畫作的作者、風格、圖象等進行計畫性研究,並陸續引進各類先進的檢測儀器,透過藝術史的探究與科學檢測相互搭配,進一步獲得更多作品資訊,除了藉此評估出最適切的文物保存修復方式,同時亦能將成果內容轉化為淺顯易懂的知識傳遞給社會大眾,落實博物館典藏、研究、教育與推廣四大功能。
(2021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22年1月號560期藝術家雜誌)
「窺物誌:那些藏品沒說出口的事」網站頁面(圖版提供:奇美博物館)
光學檢測提供許多肉眼難以窺見的寶貴資訊,是文物調查的重要一環。(圖版提供:奇美博物館)
美國爾灣順天美術館捐贈回台的台灣藝術家作品,由國立台灣美術館接手整飭、編目、維護、數位化、研究等工作,3月20日盛大展開「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為文化部與順天美術館於2019年完成簽署捐贈契約後首次正式對外展出。本次經策展人蕭瓊瑞的研究爬梳,透過順天美術館捐贈藏品中一百九十五位藝術家的兩百卅二件作品,以收藏者及捐贈者的立場來闡述台灣在官方美術機構尚未成型的時代,一位旅外藥學博士及科學中藥企業家是如何以一已之力,用半生時光的藝術收藏行動,來記憶並留下後世子孫敘說台灣百年發展的文化史。
國美館館長梁永斐表示,展出的一幅幅畫作都宛如許鴻源藝術收藏人生軌跡的寫照,處處可見他與藝術家們相知相惜的情誼。此外,為了回應許鴻源的遺願與對重建台灣藝術史的期盼,國美館特別建置「台灣美術拼圖─順天收藏」網站公開藏品及文獻。
(2021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22年1月號560期藝術家雜誌)
「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展場一景
(圖版提供:國立台灣美術館)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以多元、複數的文化觀點,建構台灣攝影與影像藝術發展脈絡,至今已收藏超過一萬一千件以上的攝影作品及檔案,跨度從早期19世紀西方探險家拍攝的歷史影像至現當代攝影藝術。落址於台北市市定古蹟「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支店」的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歷經多年籌備,3月8日舉辦首檔國際展「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作品開箱記者會,並宣布在3月25日至4月18日試營運,於4月20日正式對外開放參觀。期間除了國際策展人大衛.卡帕尼(David Campany)以灰塵為隱喻,呈現攝影在西方社會和藝術領域裡的角色演變外,同時推出以典藏品為主軸的主題展「舉起鏡子迎向他的凝視─台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及回顧古蹟建築生命史的常設展「跨.交.通」。
(2021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22年1月號560期藝術家雜誌)
「舉起鏡子迎向他的凝視─台灣攝影首篇(1869-1949)」展場一景
(圖版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4月26日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廖鎮洲於「環境資訊中心」投書指控,表示2020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中,由史帝芬.維列─波特羅(Stéphane Verlet-Bottéro)、蕭麗虹和蔡明君創作,並與台北市工務局大地工程處合作的〈儲回大地的藝術〉,於外雙溪大崙尾一帶林地進行的複層林植林計畫伐去完整、健康的次生林,植入不適宜的樹種,質疑與台北市立美術館希望藉由植林固碳的目的背道而馳;國立台灣大學森林暨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國立台灣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主任邱祈榮也於4月27日投書媒體提出質疑。大地工程處、北美館、台北雙年展期間協助辦理工作坊的竹圍工作室與蔡明君皆針對此一爭議發表聲明。
立法院4月30日三讀修正通過《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文化部表示,《文獎條例》自1992年公布施行以來,除2002年修正公共藝術相關條文外,迄今未曾修正。本次除修正法律名稱為《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修正重點包括增修現行文化藝術事務範疇,以符合當代藝文風潮;基於保障藝文工作者原則,增訂協助藝文工作者參加現行勞工相關保險、強化職業災害保障、急難協助,以及制定契約指導原則、勞動資訊宣導及法律諮詢等規定;整備文化環境理念下,增訂藝文體驗、社區營造、文化傳播、文化科技、文化觀光、文化交流,以及業務委託藝文中介組織等相關規定。
此外,在租稅優惠議題上,未來文物或藝術品透過展覽、拍賣活動交易的財產交易所得採分離課稅方式,稅率按成交價格之6%為所得額,依20%稅率扣取稅款(即實質稅率1.2%),實施期為十年;其餘則包含擴大捐贈政府有形文化資產抵稅適用範圍,以及參展或拍賣之文物、藝術品經第三方保證可免預繳進口稅款保證金等。
(2021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22年1月號560期藝術家雜誌)
2020年7月23日,立法委員黃國書、吳思瑤、林楚茵、伍麗華因應文化部公告《文化藝術獎助條例》修正草案修法方向於立法院召開「後疫情時期藝術品市場如何振興」公聽會。
(圖版提供:立法委員黃國書辦公室)
文化部2020年分別發行數位、紙本兩種形式藝FUN券,其中,文化部2021年1月1日表示數位藝FUN券發行規模為新台幣12億元,發行份數逾兩百一十萬份,至2020年12月31日使用期滿累計領券人數近兩百零八萬人,領券率近99%,使用金額則達11億7227萬1200元,使用率超過97%,民眾使用最多的類型依序為:書店及出版業逾6.7億元、電影院逾3億元、表演藝術產業近1億元。文化部同時宣布「藝FUN券APP」後續將升級為藝文專屬整合服務平台「藝FUN券NEXT」,使用者能獲得專屬會員活動及好康優惠訊息。
此外,文化部為因應十八歲以下、六十五歲以上及身心障礙者等智慧型手機弱勢使用族群之藝文消費等社會參與需求,推出使用期限至2月28日止的紙本藝FUN券約六十五萬份,截至2月17日統計,使用金額逾新台幣3億元,使用率近86%,主要使用類型為書店及出版業、電影院、表演藝術產業等。
(2021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22年1月號560期藝術家雜誌)
文化部於2020年7月22日推出藝FUN券,透過下載「藝FUN券」APP,登錄資料並完成認證後即可獲得。
(圖版提供:文化部)
桃園市立美術館於2018年啟動前期籌備的橫山書法藝術館在2021年10月22日正式開館,這座台灣首座由官方經營之書法藝術主題館,肩負推動台灣書法藝術保存、研究、發展與推廣之使命,以奠基書法研究與教育、形塑在地藝文特色、促進國際書藝交流為目標,企圖從國際現當代書藝發展的軸線出發,既聚焦漢字傳統所形成的亞洲文化邊界,亦關照科技進步下書寫本身在數位化時代的挑戰,打造、培力面向亞洲的書藝生態系。
於此,桃美館在2020年創設台灣第一個為書藝研究與評論而成立的獎項「橫山獎」,首先舉辦的「桃園橫山書法藝術館書藝研究與評論雙年獎」以「橫山研究獎」與「橫山評論獎」期促進書藝研究及評論的發展,於3月28日頒獎典禮公布得獎名單並頒發獎項。開館首展「飛墨橫山─橫山書法藝術館開館國際書藝展」由華梵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院長黃智陽擔綱策畫,邀請中國、香港、台灣、日本、韓國、德國、芬蘭等地五十一位藝術家展出,透過「溯源」、「尋新」、「對語」、「跨域」四個子題,展示書法藝術傳統與當代的對話,探索書藝創作的時代趨勢和美學思維。
(2021視覺藝術年度回顧全文閱讀2022年1月號560期藝術家雜誌)
橫山書法藝術館外觀一景
(攝影:原間影像工作室;圖版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