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安東尼特展
以藝術盡訴法國皇后的人生

安德烈.巴塞(André Basset the younger) 瑪麗.安東尼抵達凡爾賽宮 銅雕版畫、水彩 25.2×34.4cm 1770© Château de Versailles
瑪麗.安東尼(Marie Antoinette),一般人熟悉的「瑪麗皇后」是法國歷史上最知名且充滿傳奇色彩的皇后。除了美麗的容顏與奢華糜爛的生活之外,使她名留青史的,還有那句著名的:「沒麵包吃,為什麼不讓他們吃蛋糕?」 因這不受世人諒解的話語,瑪麗.安東尼長年以來一直被蒙上許多過度虛假的控訴和誤解的陰影。這次由法國凡爾賽宮美術館館方親自企畫以瑪麗皇后為主題的特展,在日本實為創舉,如此深具規模的展出內容也可能是空前絕後,目前正於東京六本木森藝術中心藝廊(Mori Arts Center Gallery)展出至2月26日。
透過約200件和瑪麗皇后相關的繪畫作品、生前愛用的餐具和漆器收藏、家具、服飾及革命時期的史料等深具歷史意義的珍貴藝術品和資料,這次展覽策畫以繪畫、愛用品及空間再現的三大主軸精彩內容,追溯瑪麗皇后如浪潮般洶湧起伏的一生。法國宮廷引以為傲的名畫,表現出令人驚嘆的華麗優雅色彩,而曾經圍繞在瑪麗皇后身旁的物品,見證了她一生的榮華及敗落,以等比格局再現的瑪麗皇后居所,讓人彷彿穿越時空回到當時生活的場景,感受她的私人生活情節。共分為13個展區,從天真爛漫的公主時期至以悲劇結束的生涯,讓觀眾從各種角度和歷史背景,深入了解瑪麗皇后在各時期所呈現的不同角色,重新認識她鮮為人知的真實面貌。
左‧喬瑟夫.希富雷.杜普雷西(Joseph Sired Duplessis) 路易16 油彩畫布 80×62cm 1774©RMN-GP (Château de Versailles) / ©Gérard Blot
右‧路易.奧古斯都.布朗(通稱布朗.特.威爾西) 狩獵的瑪麗.安東尼 油彩畫布 99.5×80cm 約1783© RMN-GP (Château de Versailles)/© Gérard Blot
凡爾賽宮:充滿記憶的珠寶箱
凡爾賽宮原是路易十三所建的「狩獵之館」, 路易十四將政府部門從巴黎移至凡爾賽宮後,成為法國絕對王權的象徵。瑪麗.安東尼從少不更事的太子妃到夜夜笙歌的皇后,從萬人景仰的優雅皇后再到人人喊打的赤字夫人,瑪麗皇后在金碧輝煌、歌舞昇平的凡爾賽宮中,度過她的大半生。龐大的凡爾賽宮雖然建築裝潢都非凡精緻豪華,設計卻欠缺日常生活機能,對於真正喜愛自然生活的瑪麗皇后來說似乎有太多不適應與勉強。1774年,路易十六贈送小堤亞儂宮 (Petit Trianon Palaces)給瑪麗皇后,使她可以遠離宮廷生活禮節的束縛和權貴鬥爭的煩擾,盡情享受她的桃花源世界。
「第9章:瑪麗皇后的私人離宮:小堤亞儂宮」的展覽室中詳細介紹瑪麗皇后如何在這被稱為「小維也納」的離宮中,自由奔放地發展屬於她個人風格的宮廷生活。從1770年至法國大革命爆發約20年的歲月。猶如「充滿記憶的珠寶箱」般,凡爾賽宮殿成為瑪麗.安東尼以王妃的身分度過生涯最光輝燦爛時期的地方。
以克羅德─路易.特雷的原畫為範本所作的瑪爾謝.杜尼的版刻 豪華盛裝的瑪麗.安東尼 銅雕版畫、水彩 40.2×26.3cm 約1775© Château de Versailles
14歲的懵懂新娘
1755年誕生於奧地利霍夫堡皇宮,是匈牙利、波西米亞女王瑪麗亞.特蕾西和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一世的第15個子女(最小的女兒,還有一個幼弟)。因為是最小的女兒,她的雙親並不以宮廷的禮儀來限制規範她,反而讓她自由自在地成長。然而原本天真爛漫且不知天高地厚的公主,卻突然間得背負起維護國家和平的重擔,她賢能的母親奧地利女皇瑪麗亞為了與長期敵對的法國締結和平條約,將她許配給法國皇太子,當時她才年僅14歲。在聯姻的權謀下,她無知又無奈地接受命運的安排。「第1章:從維也納到凡爾賽,從公主到皇太子妃」及「第2章:王子的婚宴」展覽室中,陳列了描繪當時法國皇室婚宴豪華排場的版畫作品及實際被使用於婚宴餐桌的裝飾布置,讓觀眾能夠感受到當時極其氣派的氛圍。
左‧伊莉莎白德─路易茲.維傑.魯.布朗 法國皇后瑪麗.安東尼 油彩畫布 276×193cm 1785© Château de Versailles (Dist. RMN-GP)/© Christophe Fouin
右‧伊莉莎白德─路易茲.維傑.魯.布朗 身著輕便洋裝的瑪麗.安東尼 油彩畫布 92.7×73.1cm 約1783 Courtesy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純真和樂的家庭生活
透過「第3章:即位─瑪麗皇后」及「第4章:瑪麗.安東尼和小孩們」的展覽介紹,觀眾可以欣賞到瑪麗皇后家庭生活純真的一面。雖然她年少無知就被迫離鄉背景,到一個陌生的環境生活。到了法國後的一切荒誕行為或許只是試圖在找回失去的快樂童年。縱然扮演「皇后」這個重要的角色對她來說存在著許多勉強,但就人妻及人母的職分來說,她盡心盡力並且非常重視和孩子們相處的時間。她的母親瑪麗亞.特蕾西是一位強而有力又被人民愛戴的君主,雖然繁忙她會盡量抽出時間來陪伴自己的子女。不同於一般皇室夫婦,她的父母并非盲婚啞嫁,而且極其享受家庭生活。雖然在正式場合裡,必需遵守規範禮儀,但私底下這個皇室家庭的氣氛相當輕鬆。嚴母慈父在瑪麗.安東尼心目中的角色極為重要,童年的家庭生活帶給了她正面的影響。
勇於追求創新的時尚教母
大約1777年左右,十幾歲的瑪麗.安東尼就接觸到巴黎時尚繁華的花花世界,並深墜於熱情追求最新流行的漩渦。從服裝、鞋、裝飾甚至是梳理高挑複雜的髮型等,都被清楚描繪在當時的版畫或繪畫作品當中。「第5章:身為時尚女王的瑪麗.安東尼」展出這些記錄當時頂尖時尚的色彩繽紛服裝和裝飾的作品。其實厭惡宮廷繁文縟節的瑪麗.安東尼除非是公開正式的儀式或必要的場合,才身著正式服裝,否則她真正喜歡的是簡單輕鬆的衣裝。1783年左右,由伊莉莎白德─路易茲.維傑.魯.布朗所繪身穿棉質洋裝的瑪麗.安東尼肖像畫公開於沙龍展時,遭到「輕浮」等無情的批評。在被公眾要求期待的莊嚴皇妃形象地位和她個人喜愛的簡素風格之間,想必飽受了許多難以理解的掙扎及困惑。
伊莉莎白德─路易茲.維傑.魯.布朗 身著白色衣裝及披著藍色外衣的瑪麗.安東尼坐像 油彩畫布 271×195cm 1788© RMN-GP (Château de Versailles)/© Gérard Blot
威廉.漢米爾頓 1793年10月16日,被處死刑的瑪麗.安東尼 油彩畫布 152×197cm 1794 維吉爾、法國革命美術館© Coll. Musée de 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Domaine de Vizille
卓越的藝術品味收藏
除了服裝以外,瑪麗皇后積極任命宮廷繪師為家人繪畫肖像、訂製最高級的家具、塞維爾瓷器、珍藏日本漆器。法蘭西─優貝爾.特魯艾或者喬瑟夫.希富雷.杜普雷西等當時最崇高的宮廷畫家,都曾為瑪麗皇后及家族成員描繪肖像畫,然而最深得瑪麗皇后欣賞信賴的卻是能夠正確捕捉皇后容貌表情的伊莉莎白德─路易茲.維傑.魯.布朗。由法國歷代王室專屬的塞維爾瓷窯所製作如大理石般純白的胸像及特別訂製的餐具,當時最具代表的高級家具工藝師尚─安利.里茲內爾及喬治.雅各及銅像鑄造師皮爾─菲利浦.德米爾等為瑪麗皇后精心製作的高檔家具也一併展出。瑪麗皇后受到母親影響,也深愛日本漆器,除了她母親奧地利女皇瑪麗亞.特雷西贈送的精緻漆器盒以外,她自身也向巴黎的古董商收購了不少藏品。凡爾賽宮仍然保存著她大部分的典藏,這次特別展出其中的一部分。此外,1777年當法國王室專屬的塞維爾瓷窯在凡爾賽宮舉辦瓷器展售會時,她還購買了一套名為「日本」、以日本伊萬里瓷器圖案為製作風格的餐具組合。「第6章:為瑪麗皇后工作的家具裝飾品工藝師們」及「第8章:瑪麗皇后的塞維爾瓷器餐具組合」的展覽室中,陳列著金碧輝煌的工藝傑作,瑪麗皇后獨到的藝術品味雖然值得讚賞,也暴露出她無視當時國家財政危機及人民怨聲載道,卻還一味追求個人奢華的無知。
等比格局再現瑪麗皇后的「私人空間」
結婚八年才生下一女的瑪麗皇后為了就近照顧孩子,在小孩房附近設置了自己的活動空間。其中的家具和裝飾都深刻反映出瑪麗皇后個人喜愛的色彩和品味。
根據負責策展的凡爾賽宮美術館策展主任貝爾德蘭.倫特的說法,這次展覽最值得注目的是將面對凡爾賽宮殿中庭一樓瑪麗皇后的專屬私人空間「小公寓」予以再現。「第7章:再現瑪麗皇后的『私人空間』」主題展覽部分,是由皇后的浴室、圖書室及寢室相連的房間所構成。法國大革命之後,凡爾賽宮殿中的豪華家具或藝術品雖然大多被掠奪而流落拍賣市場,凡爾賽宮美術館仍持續透過各種管道買回失去的寶物。這次在凡爾賽宮以外的地點,使用原始的家具並將瑪麗皇后的「小公寓」依照原來尺寸再現風華,連瑪麗皇后的圖書室雖然已經燒毀,但是依照原始設計圖,以電腦繪圖影像再現的模擬空間方式,讓觀眾彷如身入其境的展出,實為史上創舉。
右‧瑪麗.安東尼特展展場空間
由600多顆鑽石組成的項鍊事件醜聞
雖然瑪麗皇后本身對政治並沒有太大的興趣,但常聽從朋友的關說,而介入路易十六的人事安排。這讓打不進她私人社交圈的貴族們更加仇視,有機會就大量散布對她不利的流言。不論在宮廷或民間,瑪麗的形象日漸惡化。不過瑪麗直到「鑽石項鍊事件」爆發,才意識到她的聲譽已跌到谷底。「第10章:鑽石項鍊事件離奇醜聞」介紹這個戲劇性的事件,並展出項鍊的複製品。這串由600多顆鑽石組成、將近3000克拉的項鍊,最初珠寶商是想推銷給路易十五,作為他送給寵婦杜巴莉伯爵夫人的禮物。可惜路易十五中途去逝。之後,寶商便試著要轉銷給瑪麗皇后,由於價格過高而被拒絕。珠寶商不斷尋找管道,希望可以讓瑪麗皇后改變心意。之後卻被女騙徒拉莫特伯爵夫人以欺騙的手段,假借皇后名義,順利從珠寶商之處取得項鍊,並且拆散、分批出售至倫敦獲利。
法國大革命的代罪羔羊
後世批評瑪麗.安東尼揮金如土、奢侈無度,以至於敗光國庫,引發法國大革命。但事實上,法國國庫早在路易十四的好大喜功及路易十五、路易十六的連年征戰下,造成龐大赤字,一般老百姓民不聊生,急於尋求一個歸罪的原因,瑪麗皇后便成了眾矢之的。人們視她為財務問題的罪大淵藪,封她為「赤字夫人」。事實上,瑪麗皇后的支出,在整個國家開銷中不過是杯水車薪,就算她節儉持家, 也改變不了財務危機的事實。各種致命因素釀成了法國大革命,而她在這場社會變動中,成了代罪羔羊之一。當然,瑪麗本身也有責任,她始終任性地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輕忽流言的殺傷力、過度的相信朋友,都讓有心人有機可乘、惡意中傷,最終落為權貴爭權的棋子,造成人們對她的不滿及誤解,皇后形象崩潰瓦解。而那句「何不吃蛋糕?」的名言其實毫無根據,僅為穿鑿附會之說。在路易十六二度動用軍隊解散國會的行動失敗後,憤怒的人民拿起鎌刀、鋤頭等農具,攻入凡爾賽宮,將路易十六一家人押到巴黎軟禁。瑪麗皇后終於離開她一直以來難以適應的凡爾賽宮生活。
瑪麗.安東尼特展展場空間
從輕浮的形象幻化成「歷史的女英雄」
展覽的最後部分,從「第11章:革命動亂中的皇后」、「第12章:從牢獄至斷頭台」至「第13章:對於殉死的瑪麗皇后的崇拜」,以專門研究巴黎歷史的卡爾納瓦雷美術館全力協助提供的珍貴史料,來追溯瑪麗皇后踏上悲慘末路的最後人生路程。從襲擊凡爾賽宮至被帶到巴黎,最終失敗的「瓦蘭奴逃亡事件」、唐普爾塔的幽禁生活……。1793年3月,也就是在離開凡爾賽宮三年半後,瑪麗在革命庭前接受審詢。相對於路易十六尚稱得上合理的審判過程,法庭起訴瑪麗則顯得粗糙且缺乏證據。在形式化的審判台前,瑪麗皇后被莫須有地冠上背叛國家罪名並處以死刑。1793年10月16日,瑪麗皇后逝於斷頭台,享年37歲。展出包括了描述軟禁生活的資料、瑪麗皇后當時實際穿著的衣裳或頭套髮箍及上斷頭台時脫掉在地的鞋子等可被稱為「聖遺物」的展品,讓人不禁想像她當時的生活情景及即將迎接死亡的心境。走在人生最後一段的坎坷道路,無論是面對審判台或斷頭台,她都展現了最後的優雅和尊嚴,終於得以讓法國人民認識到她優雅、善良、純真的本質。尤其從1814至1830年間,路易十六及瑪麗皇后還成為大眾崇拜的對象,許多藝術家透過繪畫作品表現崇敬之情。回顧瑪麗皇后在歷史中的各種精彩面貌,雖為悲劇女主角,有時卻又是那個在小堤亞儂宮牧羊、呈現出天真爛漫幸福形象的女子,她短暫卻繽紛的一生,至今仍是流傳不息且令人嘆為觀止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