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雜誌社
GO
  • 即時快訊
    • 最新消息
    • 徵件訊息
    • 藝術市場
    • 年度十大 展覽及新聞
  • 專題文章
  • 藝文消息
    • 台灣
    • 中國港澳
    • 海外
  • 雜誌與叢書
    • 叢書出版
    • 藝術家
    • 藝術收藏 +設計
  • 關於我們
    • 本社簡介
    • 獲獎紀錄
    • 常見問題Q&A
    • 聯絡我們
  • 購物車
  • 會員登入
GO


「藝術家」從何而來?──巴黎羅浮宮小藝廊「藝術家的形象」

  • 首頁
  • 專題文章
  • 藝術家專輯
  • 2020年藝術家專輯
  • 05|肖像與形象

專題文章

  • 藝術家專輯
    • 2025年藝術家專輯
      • 7|《藝術家》半世紀的回顧與前瞻──《藝術家》雜誌50週年歷史回顧講座
      • 6|《藝術家》五十週年,1975-2025
      • 5|當代肖像繪畫風貌
      • 4|從電腦紀元到網絡藝術
      • 3|廖修平專輯
      • 2|亞洲藝術雙年展+曼谷藝術雙年展+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
      • 1|2024視覺藝術年度回顧
    • 2024年藝術家專輯
      • 12|聖地亞哥朝聖之路
      • 11|2024秋季雙年展專輯
      • 10|藝術進駐.創意邂逅
      • 09|紀念李鑄晉教授專輯
      • 08|2024巴黎文化奧運
      • 07|宮廷畫家的突破與創新
      • 06|第六十屆威尼斯雙年展
      • 05|超現實主義100週年
      • 04|印象派150週年專輯
      • 03|第十三屆台北雙年展+2023泰國雙年展
      • 02|龍––神獸與象徵
      • 01|2023視覺藝術年度回顧
    • 2023年藝術家專輯
      • 12|凝視西班牙:異國想像與國族認同
      • 11|生活與存在之義?藝術的探索賦形
      • 10|醜現代性
      • 09|女性藝術家,以及那些未被言說的
      • 08|藝術中的生態意識
      • 07|致未來的記憶
      • 06|夜晚遊蕩者與夜生活
      • 05|黃土水的生命與雕塑
      • 04|永遠的畢卡索專輯
      • 03|近未來的科技、身體與生命想像
      • 02|李梅樹:真實之美
      • 01|2022視覺藝術年度回顧
    • 2022年藝術家專輯
      • 12|權力的肖像與再建構
      • 11|第十四屆歐洲聲言展/第十六屆里昂雙年展/2022釜山雙年展
      • 10|咖啡文化與藝術家
      • 09|探尋藝術做為修復的方法
      • 08|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展
      • 07|從繪畫看性別凝視的流轉與女性自覺
      • 06|第五十九屆威尼斯雙年展
      • 05|複調敘事:藝術做為抵抗之姿
      • 04|關於繆斯的再思考:身體與身分
      • 03|當代藝術的未來進行式
      • 02|虎年話虎
      • 01|2021視覺藝術年度回顧
    • 2021年藝術家專輯
      • 12|希臘,從西方文明搖籃到現代國家
      • 11|海洋、南方與去疆界
      • 10|布魯日、福克斯頓三年展+雅典雙年展
      • 9|台灣藝術教育的場景與方法
      • 8|旅行的意義
      • 7|從藝術再探人與自然的連結
      • 6|藝術史中的臉、神情與內在
      • 5|上海、光州與利物浦雙年展
      • 4|當代藝術中心啟動的可能性
      • 3|美術館典藏作品的新視野
      • 2|末日與新生
      • 1|2020視覺藝術年度回顧
    • 2020年藝術家專輯
      • 12|以藝術實踐多元對話與解殖
      • 11|從藝術反思人與動物關係
      • 10|2020秋季雙年展
      • 09|人類世中的當代藝術
      • 09|藝術創作的身體感知映現
      • 08|藝術與植物
      • 07|數位時代的藝術市場
      • 06|藝術上線與疫症時代
      • 05|肖像與形象
      • 04|映現時代的韓國藝術
      • 03|網路的未來想像─以藝術做為方法
      • 02|現當代雕塑發展重探
      • 01|2019視覺藝術年度回顧
    • 2019年藝術家專輯
      • 12|藝術、生態與生態藝術
      • 11|2019秋季雙年展
      • 10|被再現的女性形象
      • 09|她者的藝術力
      • 08|藝術家的田野技藝
      • 07|聲音×影像藝術感知解讀
      • 06|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
      • 05|災難與藝術
      • 04|科技.藝術.人文
      • 03|當代策展的形變與可能
      • 02|大學美術館在台灣軌跡
      • 01|2018視覺藝術年度回顧
    • 2018年藝術家專輯
      • 12|藝術家製書的創作實踐
      • 11|2018秋季雙年展專輯
      • 10|漫畫靈光走進博物館
      • 09|從收藏到私人美術館
      • 08|2018柏林雙年展/第12屆歐洲聲言展
      • 07|商業畫的藝術價值
      • 06|影像的敘事與擴延
      • 05|素描藝術在當代
      • 04|新媒體藝術的政治性
      • 03|閒置空間再利用的反思
      • 02|犬之物語
      • 01|2017視覺藝術年度回顧
  • 藝術收藏+設計專輯
    • 2025年藝術收藏+設計專輯
      • 7 | Beyond Fashion 超越時尚:在時空疊合與想像開展之際
      • 7 | TERRAPHILIA 地生.天造:藝術與自然的交遇
      • 6 | Sacred Heritage, Timeless Devotion日本國寶展:時光與信仰的遺珍
      • 6 | Anselm Kiefer: Among the Ruins of Time 安瑟姆.基弗:史與塵
      • 5 | The Synthetic Future AI藝境,數位時代的人造奇想
      • 4 | Through the Lens凝視.承起目光的重量
      • 4 | PANORAMA of the Exquisite Arts大美不言,百年不遇
      • 3 | Profound Beauty 黑出晦冥,於幽邃處探真
      • 2 | The Art of Gathering和合與共,當代策展的思辨與實踐
      • 1 | Everytime A Knot is Undone, A God is Released織與藝:結解之刻,神啟之時專輯
    • 2024年藝術收藏+設計專輯
      • 12| Beyond Ordinary超凡日常
      • 11| Sensing the Unseen心啟.卓藝之境
      • 10| South Korea's Booming Art Scenes藝起韓流
      • 9 | Adventures in Memory靈與思相遇,想像躍舞時
      • 8 | Reawakening Fashion 時尚煥新
      • 7 | LIMINALITY 拓境.閾限之界
      • 6 | Wandering VENICE 藝聚威尼斯
      • 5 | INTUITION & PERCEPTION藝同我心,美的臨在
      • 4 | Theater of the Mind心靈劇場
      • 3 | Between Screens & Databases沉浸於藝,心馳無界
      • 2 | Ways of Curating 不以美為限,當代策展的思與學
      • 1 | Our Ecology: Toward a Planetary Living 我們的生態:生活在地球
    • 2023年藝術收藏+設計專輯
      • 12 | ARIA 一世經典
      • 11 | ART & BEYOND 頌.大千之境
      • 10 | MIRAGES 蜃景.創作的原慾
      • 9 | The ARTOHOLIC 我為藝術狂.薩奇傳奇
      • 8 | RENDEZ-VOUS 藝遇.時代精神的領地
      • 7 | ARCHITECTURE: Fugues of the Time 建築,時代的賦格
      • 6 | GROW 迎綠而棲.萬物之生
      • 5 | BELONGING歸.屬
      • 4 | In the Black Fantastic 非裔能量.謀定而動
      • 3 | WANDERING 心之所嚮
      • 2 | EXTRAVAGANZA 藝見奇觀
      • 1│The HERITAGE 尚藝.擷萃蘊華
    • 2022年藝術收藏+設計專輯
      • 12│UNDERCURRENT 童話、私語與史詩
      • 11│Hallyu! The Korean Wave 韓流進行式
      • 10│TENENT 建立屬於我們時代的收藏
      • 9│TRUE VISION 視線的遇合:時代的靈思與凝視
      • 8│BOTANICAL: OBSERVING BEAUTY 綠之緣.植藝萬千
      • 7│EYECONIC WONDERS 天開奇想
      • 6│Ordinary Spectacles 日常奇觀
      • 5│GREEN UP:綠映璞真
      • 4│NFTs Are Booming NFT:
        數位時代的新關係美學
      • 3│MINDFLOW 原相.心流
      • 2│INTUITION & BEYOND 藝.無盡藏
      • 1│MOTHERHOOD 蓋婭.原生母性
    • 2021年藝術收藏+設計專輯
      • 12│SEEING KYOTO 京都 文化古都之當代藝術巡禮
      • 11│造局者 FRAMERS
      • 10│ENIGMA生之源.萬物互聯
      • 9│綠之匯流 MOTHER NATURE
      • 8│WONDERLAND 奇境之遇
      • 7│ART X MUSIC 藝樂無界
      • 6│Beyond the Face: A New Approach to Portraiture 時代肖像
      • 5│Coding 悟/語
      • 4│Woven Cosmos 集智.寰宇之構
      • 3│The Constructors 顯世錄:境造時代
      • 2│Time Capsules 時光譜:美之軸承
      • 1│Art as Action 藝術:意識興起的篝火
    • 2020年藝術收藏+設計專輯
      • 12│VISIONARY 未來已來
      • 11│DIALOGUE 對照記
      • 11│她:鏡觀時代 She & Her: Insights of the Art World
      • 10│啟世.現象為本
      • 09│拾光:影像的創作與收藏
      • 08│非洲藝術.原生力量的萌現
      • 07│感性化外.夢奇地
      • 06│披光化影
      • 05│距象化藝術.美的雲途
      • 04│自然劇場
      • 03│潮藝當道
      • 02│時代的探針
      • 01│探藝.共時與交感
    • 2019年藝術收藏+設計專輯
      • 12│啟藝.文明史詩
      • 11│藝由心生
      • 10│光影機杼
      • 09│生命的布局
      • 08│潮藝萬象
      • 07│女藝.靈動之境
      • 06│情感博物館
      • 05│時間學
      • 04│山海經
      • 03│心之遊繫
      • 02│敘世之執念
      • 01│官覺劇場
    • 2018年藝術收藏+設計專輯
      • 12|藝之食托邦
      • 11|創變之維
      • 10|時代的拓片:穿越時光的典藏之美
      • 09|童萌會
      • 08|美之翕影
      • 07|超級結構
      • 06|疊蘊時華.典藏新詮
      • 05|歧界衍境
      • 04|奇感錦觀
      • 02|跨時之思
      • 01|夢行者
    • 2017年藝術收藏+設計專輯
      • 12|演化移形
      • 11|森羅心景
      • 10|官覺之遇
      • 09|謬斯之約
      • 08|尚美之藝
      • 07|穿針引線
      • 06|天開創想
      • 05|曉世界.繪奇觀
      • 04|空間之塑
  • 作者專欄
    • 藝術家專欄
      •  特別報導
      •  美術之眼
      •  藝術市場
      •  圍場散步
      •  文化行政
      •  封面紀事
      •  評藝廣場
      •  影像邊緣
      •  藝點觀察
      •  人類世藝術
      •  無牆藝術史
      •  生態女性主義與藝術
      •  國際傳真
      •  國際藝壇
      •  藝術環境觀察
      •  藝術動態
      •  藝術人物
      •  策展論述
      •  當代藝術
      •  台灣美術
      •  雕塑藝術
      •  宗教藝術
      •  攝影藝術
      •  書法藝術
      •  建築藝術
      •  展覽評介
      •  美術館行政
      •  發現美術館
      •  創意陶藝
      •  新書出版
      •  Art Taipei 2024特別報導
    • 藝術收藏+設計專欄
      •  封面紀事
      •  藝饗美學 ‧ 名人收藏
      •  特別報導
      •  設計名家
      •  設計焦點
      •  設計博覽
      •  文化與創意
      •  藝術人物誌
      •  藝術博覽
      •  藝術焦點
      •  藝術視界
      •  世界大藏家
      •  藝術收藏
      •  收藏焦點
      •  當代藝術
      •  藝術話題
      •  時尚美學
      •  影像美學
      •  珠寶美學
      •  創意萬象
      •  市場焦點
      •  文化時潮
      •  藝術大觀
      •  藝術與企業
      •  藝術跨界
      •  建築焦點
      •  建築觀點
      •  藝術家工作室
      •  文物專欄
      •  面向大眾的服務設計
      •  市場觀察
      •  藝術市場
      •  藝術拍賣
      •  市場專欄
      •  建築設計
      •  藝術龍門陣
      •  品牌、科技、新思維
      •  以收藏.致未來
      •  茶葉與茶器收藏分析
      •  文化行旅
      •  山海經.風土考
      •  藝術史巡禮
      •  博物館巡禮
      •  設計微言
      •  哈佛隨筆
      •  魏蔚隨筆
      •  工藝美學
      •  綠與野專欄
      •  藝想創見

「藝術家」從何而來?

巴黎羅浮宮小藝廊「藝術家的形象」

撰文/劉京璇.圖版提供/Musée du Louvre, Paris(《藝術家》2020年5月號540期)
 

 巴黎羅浮宮以藝術教育推廣為宗旨的「小藝廊」(Petite Galerie)自成立以來,每個年度都以一檔主題展,帶領觀眾進一步認識羅浮宮內的館藏與展覽。這次第五年度的主題展,由佛羅倫斯.迪內(Florence Dinet)計畫,尚塔勒.齊耶(Chantal Quillet)與羅浮宮館長尚―呂克.馬汀內茲(JeanLuc Martinez)擔任策展人,將主題獻給「藝術家的形象」(Figure d’artiste),向觀眾拆解「藝術家的形象」是如何建構。

 

 藝術作品的作者,並非一開始就被當作是藝術家,而生產藝術作品這般具創造性的活動,也不是原先就理所當然地做為藝術家的工作內容。藝術家在今日被名正言順地當作一種職業、專長、地位,甚至有時被視為一種大師般的形象,是經歷許多時代,由藝術家、藝術史家、學院、沙龍、藝術評論等藝術機構操作與積累的總和。

 

尼科斯森斯(Nicosthénès) 器皿之碎片 約西元前530-520 陶土 巴黎羅浮宮藏
©RMN-Grand Palais (musée du Louvre) / Stéphane Maréchalle
尼科斯森斯,西元前6世紀活躍於雅典的陶藝師,曾在自己所製作的許多陶器上以希臘文署名「ΝΙΚΟΣΘΕΝΕΣ ΕΠΟΙΕΣΕΝ」,指「尼科斯森斯製作」的意思。「ΝΙΚΟΣΘΕΝΕΣ」的一部分在這個碎片上清晰可見。
 

藝術家的簽名
 展覽的第一間展廳以藝術家的簽名為主題。簽名雖是一種確立作者身分的行為,但今天在作品上普遍存在的簽名並不是自古以來的傳統。古希臘、古羅馬至中世紀時期,藝術與手工業的概念並沒有區別,上古的藝術品(或工藝品)亦少有作者的簽名。即使有些會標註它們出廠的工作室,但此舉常常是為了用以宣揚產品製作的優良品質,而非為了彰顯或確立作者的身分。

 

 直到文藝復興時期,畫家、雕塑家們透過許多努力與爭取,讓自己的職業與工匠及手工業脫離,成為自主獨立的創造者(créateur autonome),近代所謂「藝術家」的概念才逐漸真正的確立。爾後,藝術家簽名也就成為一種宣示,意為:「我做為這件作品的作者」,極具有作者昭告自身主體性的意味。

 

藝術家們的自畫像
 自文藝復興開始,藝術家們對於自己的藝術家身分有許多思考,而這些思考常常體現在他們的自畫像之中,這也是第二間展廳的主題。

 

 這次展出的作品中,有法國藝術史上最早的一件藝術自畫像――15世紀的藝術家尚.富凱(Jean Fouquet),在一枚勳章(médaillon)上畫的自畫像。這枚勳章出自於一件雙聯畫(diptyque)的框架上。富凱在勳章上相當細緻地再現了自己嚴肅的面容,並以拉丁文簽上自己的名字「JOHES FOUQUET」。這個舉動似乎不僅是為了表明此件作品出於他之手,也是將自己做為藝術家的身分抬升至另一個高度,意味著藝術家是值得被留下名字、留下樣貌來紀念的人。

 

尚.富凱 自畫像 約1452 琺瑯、泥金銅片 直徑6cm 巴黎羅浮宮藏
©RMN-Grand Palais (musée du Louvre) / Stéphane Maréchalle
 

 另外,展覽也呈現阿爾布雷希特.丟勒(Albrecht Dürer)廿二歲時拿著薊的自畫像,這件作品常被用來標示德國文藝復興開端。作品中,丟勒將「自己」做為繪畫的主題而非其他故事或事物,或許同樣也體現出丟勒意識到:自己不僅是一名優秀的手工業者,而是以自己為傲的藝術家,值得為自己造像。

 

藝術家傳記
 除了直接觀賞藝術作品以外,世人熟知藝術家形象的管道,往往是透過藝術史的文字敘述。展覽的第三個子題即針對藝術家的生平展開。

 

 西方的藝術史與文學作品通常傾向於將藝術家描述為天才一般的創造者,而如此對於藝術家的形塑,可追溯至上古的傳統。西元前5世紀到西元前4世紀時,流傳著畫家宙克瑟斯(Zeuxis)、阿佩萊斯(Apelle),或雕塑家菲迪亞斯(Phidias)與普拉克西特列斯(Praxitèle)等人,在藝術上享有極大的成就。1世紀的古羅馬作家大普林尼(Gaius Plinius Secundus)將這些藝術家的故事寫入他的大作《自然史》中。而這些藝術家生平傳奇,便成為後代人形塑藝術家樣貌時偏好模仿的經典範例。

 

阿爾布雷希特.丟勒 拿著薊的藝術家肖像 1493 羊皮紙裝裱於畫布 72×59cm 巴黎羅浮宮藏
©RMN-Grand Palais (musée du Louvre) / Thierry Ollivier
這幅畫是丟勒訂婚時所作,藝術史學家猜測丟勒可能以薊來象徵忠誠。另一方面,薊也可能呼應荊棘冠,
象徵基督受難;而丟勒身上棕紅 色滾邊的背心,也可能喻指基督受難時所流下的鮮血。
 

 義大利文藝復興的第一位藝術史家喬治歐.瓦薩利(Giorgio Vasari),在書寫他的《傑出的畫家、雕塑家與建築師生平》時,頗有大普林尼的影子。瓦薩利從前文藝復興的藝術家契馬布埃(Cimabue)開始,直到與他(瓦薩利)同時期的藝術家米開朗基羅之間,挑選了眾多他認為值得後輩學習的藝術家,以傳記體的形式寫成。瓦薩利的傳記中,每篇藝術家傳記開頭都會以一幅藝術家的肖像做為扉頁,頗有把藝術家生平等同於藝術家肖像的意涵。隨後在義大利、法國的不少作品,也都以這樣的方法書寫藝術家傳記。直至今日,以文字來形塑藝術家的生平樣貌,仍然是讓世人認識藝術家的一個相當重要的方式。(全文閱讀540期藝術家雜誌)

 

【延伸閱讀】

巴黎羅浮宮小藝廊「藝術家的形象」展覽VR版

 

【五月專輯│肖像與形象】

Por“trait”

藝術家對肖像本質的追求、妥協與挑戰

「藝術家」從何而來?

巴黎羅浮宮小藝廊「藝術家的形象」

透過藝術直視靈魂

肖像的大千世界

肖像做為私人相簿,繪出真摯情感日記

倫敦國家肖像藝廊「大衛.霍克尼:來自生活的圖畫」

回上頁
img
img
img
img
106台北市大安區金山南路﹝藝術家路﹞二段165號6樓
6F., No. 165, Sec. 2, Jinshan S. Rd. (Artist Rd.), Da'an Dist., Taipei City 106,Taiwan(R.O.C)
Tel:+886-2-23886715
Fax:+886-2-23965707
​E-mail : artvenue@seed.net.tw

© 2017 Artist Magazine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 & Manage by: HFU FineArts & CCDesign, 米洛科技網頁設計
廣告刊登方式|服務條款說明|常見Q&A|加入會員
|購書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