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許博物館走向淨零排放
萊比錫當代藝廊「重現昔日之事」
鑑於全球氣候危機日益嚴峻的現實,萊比錫當代藝廊(Galerie für Zeitgenössische Kunst Leipzig,以下簡稱「GfZK」)積極尋求解決對生態影響的途徑,以減少其機構的碳足跡。
為了籌備今年5月開幕的展覽「重現昔日之事」,GfZK特別邀請享譽盛名、現為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視覺文化教授的作家和藝術理論家T.J.德莫斯(T. J. Demos)與公眾進行開放式討論,由藝術家安德里雅.加西雅.瓦斯奎茲(Andrea Garcia Vasquez)和策展人艾萊妮.米凱里迪(Eleni Michaelidi)主持,探討藝術家們如何與GfZK攜手共同追求氣候保護行動。 GfZK表示,按照目前各界採取的措施,尚不足以在2030年實現碳中和,所有博物館需要更積極應對氣候緊急情況;藝術機構也無法置身事外,除了進一步減少碳排放,也必須協助社區面對當前和預期的氣候變化影響,並參與深度的轉型過程;無論如何,變革正在逼近。
「重現昔日之事」是GfZK為回應氣候議題所策畫的展覽(展期至10月20日),旨在透過與藝術家和設計師的合作,測試可永續經營的策略,以降低GfZK的能源消耗並實施再利用的過程。展覽呈現多元的作品形式,包括裝置藝術、攝影、繪畫、雕塑、影像作品,以及對GfZK花園的介入行動,彰顯對資源的節約使用、社會互動和生物多樣性的關注。為了延伸更多對於展覽題旨的討論,GfZK此次也邀請來自當地和國際藝術家參與,他們的作品帶出「氣候變遷」這項主題如何廣泛地在科技、政治、經濟和文化層面上造成影響。
展覽標題「重現昔日之事」(Things That Were Are Things Again)借自永續藝術實踐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丹.彼德曼(Dan Peterman)的一件作品,這件作品是一個於1980年代中期啟動的計畫,展示出彼德曼對當地廢舊材料、垃圾回收和回收網絡經濟的早期探索,生產過程簡單且具有公共性:在室外鑄造金屬,再壓入土壤中製成模具;這些模具捕捉到不精確的足跡,就像原始物體的痕跡一樣,其身分有時清晰,有時模糊。此一過程的循環性和變革性本質表明這種原始的、變革性的生產方式所捕獲或記錄的物體是一個相互關聯的宇宙。此作曾經展出於巴黎、柏林及紐約,GfZK在彼德曼出道早期就已開始收藏他的作品。
「重現昔日之事」一展可謂象徵著GfZK對轉型過程的承諾,GfZK考慮到其機構歷史和自我形象,馬不停蹄地持續探討:藝術如何對於促進人與自然的共存共榮做出貢獻。
理想印刷技術與塑膠問題
走進展間,眼前見到的是由天花板垂吊展示的說明卡,說明整個展覽所使用的印刷品為「理想印刷」(Risograph,又稱Riso)技術,這種技術於1980年在日本上市,主要用於大量複印、列印。在列印或複印同一內容的多份副本(一般在100份以上)時,理想印刷的每頁成本遠低於常規的印表機或是其他複印技術。理想印刷機使用可替換的彩色墨水和墨鼓,因此可以在單次列印作業中使用多種顏色或專色(spot color),通常被運用在短期需要大量印刷的場合例如教堂、學校、社團等。博物館藉由這樣的冷技術,可避免多餘的能源消耗。
在說明卡底下的是展間中的第一件作品〈迷宮〉,這件由奧拉夫.尼古拉(Olaf Nicolai)於1998年創作的塑膠掃帚如同海底生物一般整齊排列,這些掃帚也被運用在巴黎的道路清潔上。GfZK認為這樣的作品(或是掃帚本身)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造成塑膠懸浮粒子的增加,等同於造成長期的空氣汙染,館方邀請觀者一起思考解決方案,歡迎有想法的觀者致信館方,為社會謀福利。同時亦邀請藝術家卡塔琳娜.寇樂(Katharina Köhler)與萊比錫建築材料工作室(Studio Baustein)、萊比錫塑膠中心(Kunststoff-Zentrum Leipzig)共同合作,研發出一款使用再生聚丙烯(PP)的材料來解決塑膠懸浮粒子的問題,透過這個方式找到一個可回收利用的永續材料。(全文閱讀579期藝術家雜誌)
【8月專輯│藝術中的生態意識】